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1-08-27陈宁苏品珩周婷
陈宁 苏品珩 周婷
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是文化的“船”。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为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以海南疍家文化为例,通过对海南疍家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宣传、规划和投入三个方面的创新对策,为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设立。随后,我国相继出台了《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办法》和《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在方向、领域和落实等方面对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进行了说明和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提出为了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要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近年来,民俗文化和旅游融合构成的“旅游+”也备受关注,文旅融合发展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利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
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迫在眉睫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民俗文化作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一种重要文化类型,蕴含着丰富、和谐的文化元素,在协调人类与自然、促进社会安全、构造和谐社会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随着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战略倾向的日益加深,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旅游者需求的改变,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保护和传承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构建民族和谐具有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民俗文化是积淀了我国深沉的、社会公认的、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共识,在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当地人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在强化民族文化自信中也起着独特的作用。陈先达认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科学、礼敬、继承、创造性推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在当今技术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人民很容易受西方文化潮的影响,出现盲目崇拜,而对我国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因此,做好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将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后盾。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麦金托什(Mcintosh)和格波特(Gebert)首次提出“旅游文化”的概念,自此我国对文化和旅游关系进行了不同的探索。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学界对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剖析不断深入。早在1986年,著名經济学家于光远就指出:“旅游业是带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演变其实是从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交融到共生的发展阶段(如图1)。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发展早已存在的因素,而旅游是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在前,旅游在后。文化与旅游在历史长河里,互相交融,共同进步。文化丰富了旅游活动,旅游激发了文化活力,因此,文旅融合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图1 文旅融合发展的演进
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研究持续升温。从中国知网以“民俗旅游开发”为主题词检索,可得到如下数据(如图2)。从数据看来,从1994年开始已有学者对“民俗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发表文献合计835篇。但一开始研究者并不多,直到在2007年达到一个高峰值57。随后2007年到2016年虽有起伏但落差不大,除了2016、2018年有一个峰值,其后又进入了下降趋势。从该图看来,学者对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研究尽管有波动起伏,但总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民俗旅游开发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没有出现高热和低谷的状态。
从(图3)可以看出“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两者的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两者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
图3 中国知网关于“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对比
疍家文化旅游开发的喜与忧
海南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已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大省。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从(图4)可看出来自俄罗斯的游客最多,其次是印尼、韩国、马来西亚等。海南入境旅游者大多是来自东南亚国家和俄罗斯,除了优美的风景,宜人的气候条件,海南丰富的民俗文化也是吸引众多游客的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海南举办了各种旅游创意纪念品大赛,比如传统织锦,服装,藤条竹编技能,刺绣技术,传统舞蹈,婚丧嫁娶习俗等,以丰富海南民俗文化内容,提升海南民俗旅游知名度。
疍家,别称艇户,主要布在两广、福建、海南一带,是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卷一五七记载:“蜑户,县所管,生在江海,居多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若居平陆,亡即多,似江东白水郎业”。海南疍家人主要分布在陵水县一带,他们常年在海上居住,以海为伴,以船为家。据记载,疍家人在海南三亚的存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们世代在海上漂泊、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疍家文化,例如咸水歌、疍家婚礼、饮食文化、宗教信仰等。疍家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性,是海南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南文化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疍家人面临着上岸还是坚守的两难抉择,疍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疍家文化作为一种海上文化,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旅游者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海南疍家文化旅游发展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有:
海南作为国际知名旅游省,人文旅游产品丰富,海南少数民族黎族民俗风情文化游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而疍家文化所在的陵水县由于交通不便、疍民长期低调习惯,导致很多游客对疍家文化知之甚少。此外疍民们长期以来生活在海上,地方方言使用较多,与外界沟通交流存在较大的语言障碍。
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海南新村镇的有关疍家旅游的景点较少且开发程度较低。据调查发现,新村镇的疍家文化开发只限海边的渔排餐厅和博物馆,餐厅的经营者以外地人和本地非疍民为主,现有的渔排餐厅,大多环境简陋,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以疍家为招牌,却体会不到疍家风情。整体上开发层次较低,游客缺乏疍家文化体验,疍家文化对吸引游客能力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疍民选择了上岸生活,加上开发商对疍家文化景观的商业化改造,使得原来聚集而住的疍民逐渐分散,分散后的疍民向心力不再,疍家文化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疍民为了经济利益把原来的海上捕捞业,演变成餐饮服务业;部分疍民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把传统的渔船改造成高级游艇。传统的疍家文化在现代化发展的冲击下,原本的文化韵味不再,如咸水歌,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疍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愿景
疍家文化是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有省级、县级传承人多名。在我国传统节日中通过举办疍家调比赛暨传承传习活动,这既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使得疍家调的传承活动生动展现。此外,可以通过媒体、高校研究以及民间社团的交流与合作为弘扬和发展疍家文化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更多的人了解疍民和疍家文化,以此提升其知名度。
随着社会发展,海南疍民长期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的这种生活方式已逐渐移居陆地。如何把这一即将消失的文化保留下来,这需要政府统筹规划,以疍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契机。通过合理规划,全方位布局,既要让疍民远离海上漂泊的艰苦,又能继承传统的戴笠、打鱼、送龙王、祭妈祖、唱疍家调等习俗,让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疍家文化独特的魅力,打造独特的“疍家文化旅游生活圈”。
游客体验是旅游功能和价值的核心。当前,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人希望可以在旅游中去体验一些前所未有的活动,只有良好的旅游体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才能相应提升。因此,在民俗旅游发展开发过程中,文化体验是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现有的疍家渔排、疍家博物馆、三亚疍家陈列馆等 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大投入,注重疍家文化旅游体验环节的策划,如开发疍家文化节事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穿疍家服饰、唱疍家咸水歌等。或者通过举办疍家美食沙滩狂欢节,让游客动手制作各种特色的疍家器具、服装、饰品、食物或是海上丝绸之路纪念品等,设计并冠以“海上丝绸之路”或是“疍家文化”活動的logo等,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和满足的体验感,这也是促进疍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措施。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对当今疍家生活转型升级和实现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旅游把疍家文化传播出去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疍家文化的认识,提高疍家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有利途径。
基金项目:湛江科技学院2020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1ZKYDCA12)。
作者单位:湛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