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摩崖石刻 潇贺古道上的多彩故事
2021-08-27蒋启志
蒋启志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南岭西段的都庞、萌渚两岭余脉之间,是一座有着数万年原始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两千多年建县历史的三省边城。这里还是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荣获中国瑶族蝴蝶歌之乡、中国瑶族芦笙长鼓舞之乡等荣譽称号。贯通南北的潇贺古道是富川最具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这里是海上丝路两广段的站点之一,是当下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川县历史悠久,尤以潇贺古道闻名,县内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秀水、福溪等古村落,以及马殷庙、风雨桥群等国家级、区级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古桥梁、古庙宇保存较好,现存石刻数量非常丰富。本文介绍富川县历代摩崖石刻保存情况及石刻历史、石刻文化特色及学术价值等内容。
富川境内的摩崖石刻主要有:麦岭月塘书字岩摩崖石刻、城北川岩摩崖石刻,新华知米石刻、马鞍山摩崖石刻、灵溪岩摩崖石刻、真君岩摩崖石刻、潜德岩摩崖石刻、董二十一娘摩崖墓志、大口岩摩崖石刻、观音山摩崖石刻等等。不论是行文或笔法,均颇有艺术感染力。对人文历史和考古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
书字岩碑刻
位于麦岭镇月塘村郎山山麓。书字岩又名穿山岩,为宋朝御史周英纠罢官还乡后于嘉定八年(1215年)开辟的。岩内洞顶有“炼丹所”“拙林道人”“请寻乐处”和“三倒诗”等几处摩崖石刻。周英纠,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次年恭帝即位,年号取德佑,周英纠官至事中,国课御史。周英纠罢官归隐故乡后,在岩洞里潜心读书和研究书法雕刻艺术,将坚硬的岩石凿开了一口炉灶,取名炼丹炉,在洞顶的石壁上雕刻了“炼丹所”3个大字。他突发奇想,在洞内石壁上创作了一首世间绝无仅有的“三倒诗”。“三倒诗”是一首倒写,倒读,倒刻的七律诗:
极判以来不记年,斯岩体扑本浑然。
凿开混沌鸿蒙地,透见明通公溥天。
老去投林得幽趣,困来枕石听潺泉。
时烹山茗供清兴,猿桂枯滕鹤避烟。
该诗文石刻除了“三倒”外,周英纠还集行、草、楷3种书法风格表现在约一平方米的石壁上,实为一绝。细读全诗,诗人的人生际遇和精神世界都留在了石壁上。
川岩摩崖石刻
位于县城西北18.5公里的石龙山腹部、城北乡石狮村川岩北进口右侧的峭壁上。石龙山海拔390米,山上怪石嶙峋,古木森森,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川岩是富江河水穿过的岩洞,长280米,宽50米,高80米。面积为1.4万平方米,能容万人。岩中有清代摩崖石刻多处,其中以入口处峭壁上的“独挽狂澜”四个行书大字最为引人注目,字镌于右壁上6米高处,竖排阴刻,字径l米,刻深十厘米,行笔流畅、苍劲传神。 是广东南海潘璘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率兵路过此地,赏岩之余兴起留书镌刻的。此外,北进口右壁下的三角锥体大石上刻的“山水之腴”四字楷书也极有特色。该字字径50厘米,为横排阴刻,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蒋汉卿书刻。锥石右侧内还刻有清皇封正六品山主黄瑞林捐助修建川岩桥墩、石阶路碑记。这些石刻不论是行文或笔法,均颇有艺术感染力。该处石刻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马鞍山摩崖石刻
位于富川县城中心马鞍山上,1997年列为富川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先生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云:“马鞍山耸立富江东岸,形如马鞍,南首镌:第一山、诰轴山”。马鞍山山势优美,层峦叠翠,怪石嶙峋,嵯峨芳菲。明嘉靖年间,高僧大铭云游马鞍山,见此山藏风聚水,独成气象。遂四处化缘募捐,在马鞍山两峰之间的鞍槽平坳上建起了一座文昌亭。同时在亭边南侧的摩崖上镌刻了“第一山”三个大字。明末,南明小皇朝永历皇帝朱由榔之总督侍郎朱盛浓到富川招兵抗金,游历此山,又在“第一山”的左侧题书“诰轴山”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镌之。到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高僧福临为使文昌亭内涵更广,又募捐重建,改为文昌阁。光绪十四年,邑人又在北面峰顶建起了五层“文光宝塔”。至此,马鞍山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奇特。成为桂东北佛教圣地和观光胜迹。真正成了南岭“第一山”。
知米石刻
位于新华乡井头湾村后山背面的山巅上,正书横刻,字高2米,阔2.6米,字吃石10厘米许,旁有行书七律诗四首并序,为朱盛浓刻于南明永历十年(1656年)八月廿二日。其诗云:
“选石裁诗偶落石,为他幽谷少同声;尚能飞至西湖上,更有三生一段情。”“嶙峋罗列胜天门,满眼青苍翠滴痕;偶继昌黎千仞兴,笔锋墨沈达昆仑。”“削壁梯云好赋诗,几行醉墨仗青藜;山深不许凡夫见,只许清风明月知。”“漫说云根袖里收,层层悬壑少人游;直攀绝顶空霄汉,定有潇湘一派秋。”
可惜由于年深日久,风雨严重侵蚀,小序已全部蚀平朦胧,诗句也有部分字迹难以辨认。
明末,南明小皇朝永历皇帝朱由榔之总督侍郎朱盛浓到富川招兵抗清,朱盛浓深入瑶乡发动瑶民组织队伍守卫古道边关,企图阻止清兵沿潇贺古道进入两广。宋元以来,福利新华一带全是瑶民,其中宋唐一支是宋末抗元威武大将军唐富八的后裔,民风剽悍,习武能文,而且精忠报国遗风长存。当年其先祖唐富八就是响应文天祥的号召,带领瑶民队伍北上湘南抗击元军而为国捐躯的。此次反清复明同样得到瑶民的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人出人,决心跟随朱盛浓保家卫国。朱盛浓从桂林王府一路招兵到富川,沿途四处碰壁,人们皆回避之,只有到了富川新华瑶乡才得到瑶民拥戴,不由得感动涕零,叫人搭建竹架,在井头湾村后山背面的山巅上刻下“知米”二字。意为:不是弹尽粮绝时,哪里知道米的贵重;不到国破家亡时,哪里知道民心的贵重?“知米”诗刻对南明小皇朝的研究有一定价值。该处石刻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潜德岩摩崖石刻
位于莲山镇莲山中学左侧100米的水塘中的豹山潜德岩(俗称隐山读书岩)内。考旧志,豹山有“农人望山由上云,占晴雨常验”的记载。据推测,豹山原为高耸峭峻,后因地壳变动,逐渐下沉,故今之豹山似一幅形山色座立于水塘之中。岩之底部已被水浸泥埋。塘水干涸可进洞内。潜德岩摩崖石刻皆为宋御史林通所刻。岩内天蓬盖顶倒刻“潜德岩”三字,字径40厘米,旁刻“大宋元丰四年辛酉(1081年)八月林通达夫题”,在南面壁上刻诗两首。林通,字达夫,宋仁宗时(1023-1063年)官至御史,后弃官归隐于此。不复人间尘俗事。该处石刻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溪岩摩崖石刻
位于福利乡雾溪村鸭母塘北面的本面山西南山脚的灵溪岩 (又名读书岩)内。岩高6米,宽3米,进深10米。在岩口左、右两壁,离地面相对高度约1.4米处,左边镌刻楷书“灵溪岩”三字,字径为15厘米,旁刻“崇宁四年”(1105年) ,字径为4厘米;右边壁上镌刻宋代宗教信仰的醮会、设斋等规定内容,字径为2.5厘米,下手刻“大观庚寅”(1110年)。
董二十一娘摩崖墓志
位于新华乡榜下村后山大罗山峰下的狮子背山脚西南石壁上,墓志直接刻于石壁上,极为少见,离地面相对高度为2.3米,在摩崖上占面积1.35平方米,周围阴刻曲枝纹花边;墓志文刻载墓主的亲人为其寻找墓穴的经过,以及从风水地理出发选择墓穴的吉祥成功之理由,即“风水皆和”,文后刻“岁当辛亥绍兴改元(1131年)季冬酉甲”,皆用阴刻楷书,字径为2厘米。此墓志是古“堪舆学”在富川民俗中应用的范例。1997年列为富川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真君岩摩崖石刻
位于朝东镇秀水村小象鼻山东北面一侧山脚。岩高6米,宽2.4米,进深18米。岩口右侧,离地50厘米,阴刻有“新建真君阁题名记碑”嘉泰元年(1201年)所刻。进深6米处,刻有“法轮驻记”,记载了宋淳佑年(1241~1252年) 南岳僧人栖真子,来到真君岩内进行修炼的史事。岩壁上分别于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四十五年、天启四年(1624年)和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有6块捐募芳名碑。
大口岩摩崖石刻
位于新华乡东湾村东面400米的大山腰的大口岩内, 岩离地相对高度为90米, 岩口高10米,宽11米,进深40米。摩崖刻于岩口右侧岩壁上,占壁面长5.4米,宽98厘米, 中间为序文。 记述富川新华瑶区的信仰, 其余为募捐芳名, 刻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岩内敬奉有观音、风神、雨神、甄王大帝、雷神、电母。佛像解放后毁掉,至今仍保存一对白玉雕塑的观音莲座。
观音山石刻
位于县城北镇龟石岭村观音山上一个岩洞口,距洞地表面2.8米,撰刻楷书“恩光桥梓”四个大字,整块石刻长1.66米,宽0.62米,大字体高0.36米,宽0.28米,右书“光绪二十七年吉日”左书“恩庠生黄大歇偕监庠生光明宝敬”总26字,是清光绪年间龟石岭文人黄大歇偕黄光明、黄光宝所刻。
此外,还有榜下村摩崖石刻、社公山摩崖石刻、马山摩崖石刻、四柏岭古战场遗址摩崖石刻等。富川摩崖石刻基本分布在潇贺古道沿线的山洞内或戈壁上,从宋至清的富川摩崖石刻內容涉及民族、宗教、战争、轶事等,佐证了潇贺古道的存在,反映了潇贺古道上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由于富川境内岩石多为石灰岩,加上历史悠久以及日晒雨淋水滴侵蚀,岩石脱落,字迹模糊,富川摩崖石刻亟待保护。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