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视觉素养培养探究
2021-08-27刘柳杉
【摘要】视觉素养的重要性在高中英语中逐渐显现,笔者将根据高中生视觉素养的现状论述高中生视觉素养低的问题,并从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视觉交流能力三方面来论证提升高中生视觉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高中生;视觉素养;培养
【作者简介】刘柳杉(1997.10-),女,湖北襄阳人,黄冈师范学院学科英语专业,20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转变为视觉文本,视觉素养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了“看”的能力,这是“看”作为一种语言能力首次出现在我国英语课程标准中。此外,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也十分重视学生“看”的能力的培养,除了采用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插图、照片、表格、封面的彩图以外,还在单元末设计了“Video Time”的版块,供学生学习。
本研究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看的能力以及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Video Time”板块入手,根据当下视觉素养的现状来分析高中学生视觉素养低的问题,并提出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途径,形成一些教学案例,希望能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二、高中英语中视觉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相关概念的界定。(1)视觉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视觉素养研究始于美国,John.Debes被誉为视觉素养之父,Debes(1968)认为,良好的视觉素养对于人们信息获取的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Debes给视觉素养下了如下定义:“视觉素养是人类通过观看,同时整合其他感觉经验,发展出一组视觉能力的素质。”由于John Debes所处时代的条件限制,对于图像或者动态的图像的需求远远比不上现在。不少学者根据社会和人的需求对视觉素养进行不断的转义。本篇借用张舒予对视觉素养内容的定义:视觉素养是应用了各种视觉形象并以认知的方式参与搜索、分析、评价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张舒予把视觉素养分为三个部分的能力构成,分别是视觉思维、视觉交流、视觉学习。
2.视觉素养在高中英语中的培养现状。本文将从视觉感知、视觉理解和视觉交流三方面来论述在高中英语中学生视觉素养的现状。
第一,视觉感知能力整体水平偏低。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关信息获取与识别的视觉素养所占比例的调查显示,可以直接捕捉图示信息储存在脑中的学生占比18.3%,基本符合情况的学习者占比45.1%(陈秋珍,2019)。这说明了仍有36.4%的学习者不能很好地获取视觉化信息,视觉感知能力欠缺。
第二,缺乏深层次视觉理解能力 。对高中生视觉素养的实验调查研究显示,看到一张图片时,10.74%的学生能有意识地对图片的内容进行描述并且进一步分析其中深层次信息;36.24%的学生能看出一部分含义但不能深入分析;而仅能解释图片表面意思的学生占11.41%(孙方芳,2013)。由此看出,大多数学生挖掘不出视觉化信息中的深层次信息,视觉理解能力亟待提升。
第三,视觉交流应用不充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调查研究显示,仅有16.6%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利用视觉资源解决英语问题(陈秋珍,2019)。换言之,学习者对于自己利用视觉化信息交流的自信心不强,应用视觉化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视觉交流并不有效。
3.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视觉素养的重要性。对学生以往接受视觉素养教育的经历调查显示,有72.58%的学生选择美术,46.77%的学生选择信息技术,26.61%的学生选择自然科学(孙方芳,2013)。不难看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缺乏了视觉素养的融入,培养高中生在英语学科方面的视觉素养意义巨大。
第一,有利于高中生顺应时代发展。美国北方中央教育实验室2003年发布了《面向21世纪学习者的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的报告,该文将视觉素养视为21世纪年轻一代得以生存的基本素养之一(盛群力、褚献华,2004)。此外,面对纷繁复杂的视觉图像,人类的视觉经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曾预言,在信息社会中,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而视觉文化文盲也列为其中(刘羽,2020)。而消除视觉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提升视觉素养,适应时代发展。
第二,有利于高中生提升认知能力。基于视觉符号理论基础之上的视觉知识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形象的图片,使复杂信息视觉化,还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促进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高中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视觉素养的另一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保证。尤其是针对视觉学习者或者是在听力或口语方面有障碍的学生。通过视觉素养的培养,视觉学习者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自己学习的弊端,而且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高中英语教学视觉素养培养的策略
1.培养高中生视觉感知能力。学生视觉感知能力 培养核心是信息提取,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视觉化信息的区别性特征,利用对比和强调两种方式。
(1)对比。在“Video time”板块教学中,在导入部分,教師可提取本板块视频中的图片,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具有区别性的地方。
[案例1]以高一年级Unit 1 “Learning Across Generations”的“Video Time”为例,如图1。
设计说明:引导学习者关注人物身份,学生通过观察两个人物的外部特征预测答案,有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视频内容,引入主题。
此外,学生在before-watching环节中对于视频人物身份的猜测为while-watching环节中理解两个不同年代的人物做了铺垫。
(2)强调。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的方法包括语言(重音、语调、节奏等)和非语言(色彩、手势等 )两种手段。
采用科普纪录片为素材开展的视觉学习活动中,应尽量利用聚焦图像和声音来体会语言所传达的意义,“根据重音、语调、节奏等的变化感知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话者的意群停顿点,准确并完整地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意义。
[案例2]仍以Unit 1为例,在Video中采访者给了Tandi 一个特写(见图2):
将视频中Tandi被采访的片段进行剪辑重新播放并提问,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听Tandi 受采访的话,关注“shanty”这个形容词,引导学生猜测“shanty”的词义并关注Tandi的情绪变化。
设计说明:案例2 的两句话选自视频中记者对Tandi的采访,将选段进行重新播放是语言(音频)与非语言(视频)的结合,Tandi强调了她自己童年生活环境的糟糕。引导学生关注此信息可以更好地与她女儿的快乐幸福童年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2. 培养高中生的视觉理解能力。第一,善用思维导图。[案例3]以Unit2 “‘Video TimeMachu Picchu”為例,通过思维导图的设计,将内容与语言有机结合,达到语言、思维、内容的整体融合,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知识的整理和输出。
设计说明:通过案例3的思维导图(见图3),学生可以快速把握材料结构,理解逻辑关系,进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恰当运用图表。[案例4]如图4所示Unit 1 的“Video Time”板块while-watching环节:
设计说明: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对关键信息进行归纳,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看视频。这样做让学生的阅读具有目的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习利用视觉方式来处理视频内容的能力。
第三,运用多样化的视觉学习材料。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形状改变、色彩强调以及形象的视觉替换。在每个“Video Time”板块中都有一个概要,将文字进行处理后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注意关键信息。
设计说明:经过处理后的概要,突出了人物、地点这些关键信息。在头脑中对这个概要信息进行迅速识记。在记忆关键信息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色彩、涂鸦、符号来装饰自己的书本、笔记本以及作业本。
3.培养高中生的视觉交流能力。培养学习者视觉交流能力的核心是分配个性化的视觉任务。任务的设置最好能与我国的视觉文化资源相结合。
[案例6]以Unit2 “Traveling Around”的“Video Time”Machu Picchu看后活动为例,由于本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话题是旅游,那么如图6所示来设计。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以导游的形式用英语介绍所了解的中国的大好山川并录制视频在课上进行小组交流及展示。通过视觉上中外文化的对比,高中生思考旅游方式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异同,同时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四、总结与启示
高中生视觉素养培养在英语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发展高中生思维品质的中流砥柱,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视觉素养,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同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Video Time”板块教学中,我们要在适当的课堂将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相结合,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利用。
参考文献:
[1]DEBES J L. Some foundations for visual literacy[J]. Audiovisual Instruction, 1968(13):961-964.
[2]陈秋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合视觉素养培养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3]刘羽.美术馆公共教育中儿童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以山东美术馆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20.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孙方芳.高中生视觉素养调查与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6]盛群力,褚献华,Gina Burkhardt.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J].开放教育研究,2004(5):7-10.
[7]张舒予.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