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8-27沈娟侯斌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复合型区域经济

沈娟 侯斌

【摘要】目前,外语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不容乐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果拓宽思路,因地制宜,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结合自身优势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适时因需施教,推进校企合作、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地缘资源优势,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本文主要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廊坊北三县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特点,对该地区重点本科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并尝试提出几点提升外语人才培养效果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助力学生提高其竞争力和胜任力,同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可用人才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区域经济;外语人才;复合型;应用型

【作者简介】沈娟(1978-),回族,湖北石首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跨文化研究;侯斌,燕京理工学院。

【基金项目】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自筹经费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外语人才在廊坊北三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023087)。

前言

当前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态势,整体就业形势下滑,外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着不小的就业压力与挑战,事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高校如果注重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地缘资源,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地处京津冀经济圈的廊坊北三县区域经济的纵深发展,给各类人才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个领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随着北三县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越来越需要外语人才给予人力资源的支持。外语人才可以帮助企业改善投资环境,给企业带去活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贸出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各种经贸交流活动,都需要外语人才。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能够代表企业同国外的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经验,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外语人才密切相关,外语人才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目前,本地几所重点高校也注意到传统的外语教学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的现象,正努力改变过去传统偏重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在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思辨能力等方面的短板,积极大力改革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为了提升外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符合外语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本文将以地处廊坊北三县燕郊开发区的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通过分析该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对该专业办学的自身优势与存在问题及外部机遇与挑战进行思考,结合北三县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人才需求特点,尝试提出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式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廊坊北三县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特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明确了要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协同发展,给该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经过走访当地企业实地调研,发现涉外企业迫切需要的是既具备较强外语能力,精通一定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而他们也表示,相同岗位情况下也愿意招聘外语能力强的其他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这就对本地院校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简言之,大多数涉外企业的发展通常需要的是复合型外语人才或双专业背景外语人才。研究发现,目前学界达成普遍共识的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常可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两种。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要既懂涉外业务及管理,又能用一门以上的外语进行贸易谈判、资料翻译和实务操作;而研究型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需具有出色的外语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实务工作应用领域的理论素养或该外语语言、文学、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相关理论素养。作为二本院校,因为生源的局限性,很难培养出大量研究型高端复合型人才,因而应该专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或双专业背景外语人才。

调研中发现,涉外企业十分有意愿招聘本地毕业生入职工作,他们认为学生在熟悉了解当地环境与文化的基础上,工作心态会更为稳定,未来更能立足本职工作,积极踏实追求上升渠道。这样既减少频繁的员工跳槽给企业带来的人力培训成本,也有利于企业储备其长期发展所需的人才,这对企业和毕业生其实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同时他们也表示很愿意给本地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笔者曾带领两名学生到某汽车企业调研,在经过一个下午的沟通了解之后,接待我们的负责人当即对这两名学生发出了邀请,欢迎这两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到他们企业工作。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两位学生比较优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用人单位真的求贤若渴。

二、该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本研究主要选择地处北三县的重点高校防灾科技学院《2018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人才培养方案与过去相比,改革力度比较大,也做到了与时俱进,是比较成熟的英语专业培养方案。该方案紧扣《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對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的要求,着重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明确提出目标为:“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较为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及初步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毕业后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该方案的一大特色是模块加平台教学,将课程结构分为通识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开放选修课程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四大模块;仍旧保留过去的翻译方向与商务方向两个传统方向。开放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四个类别,其中专业选修课又分为文学、文化、翻译、商务英语与语言知识五个小模块。该方案高屋建瓴,既重视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又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培养方案基准进程设计较为合理,减少了一些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学时学分分配比较科学,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和灵活度。尤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细分,与原有的方案相比具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点,明显对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所偏重,对应提升各项能力的课程选择比较合理,笔者认为这也是本方案的亮点之一。

三、该校外语专业办学优势和特色分析

该校外语专业办学具备一定的内部优势和有利条件。近几年,该校陆续加大了对外国语学院的资金投入,办学的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很大,各种用途的专业实验室更新换代,能很好地保障平台教学和校内专业实习的效果。该校在校内专业实习方面具有长期的传统和经验,学生普遍反馈从专业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其专业自信和就业竞争力。师资队伍作风优良,踏实敬业,经验丰富,专业扎实,许多专业课的教学满意度普遍较高。在办学特色方面,长期坚持外语专业学生导师制,对学生进行的文学名著阅读指导,既有利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师生长期持续的沟通渠道也能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为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答疑解惑。近些年师资培训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目前有待发展的方面包括:校本资源有待进一步利用;校本特色还不够鲜明;师资队伍走进企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少;自编教材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也处于初创阶段;学院和本地企业联络较少;实习基地不多;校企合作基地较少,校企合作模式有待发展;跨专业型培养有待进入实验阶段。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但模式还不够多元化,培养目标还有创新的空间,可利用校本资源,尝试创新型培养模式,进一步打造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 探索外语教学与本地企业需求密切对接的新思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对多元化外语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学生知识结构多元化,而且需要高校和本地企业保持畅通的联络沟通渠道,互通消息,积极合作,方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高校要探索和企业需求密切对接的新思路,争取政府或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来联络本地企业,寻求高校与企业对接的准确切入点。师生通过到企业参观、学习、实习实践等活动,不仅使教师的知识和观念得到更新,也能使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得到提高。

2. 调整课程体系,尝试跨学科培养。调整课程体系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注重能力培养、特色培养及协调发展”的原则,顺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打造校本特色,拓宽专业路径,培养宽口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3. 发挥英语专业师生 “教学导师制”的作用。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确定明确的方向与发展目标,最好可以选定除语言之外的“第二专业兴趣点”,解决毕业生“语言只是工具”的事业发展短板。充分发挥教学导师制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4. 借力“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延伸。高校可利用各种师生交互式学习平台,加强学师生之间的专业交流,还可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课堂等创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提升跨专业的学习素材。

5. 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要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学生多渠道接受新知识,提供开阔新视野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外语教学应加强对外联系,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且动员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使学生贴近社会,接近实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视野及思路。力争最大限度地缩短从学习到实际工作的过渡期,使外语人才更具竞争力。

7. 适当调整或增加第二外语课程的开设。通过联络企业及时获取信息,根据当地外企的需求适当调整或增加第二外语课程的开设,改变语种较为单一的现状,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8. 建立本地区外语人才信息网络。外语教育信息网络可解决目前外语人才信息变化快、就业信息渠道窄的现状,可使高校与用人单位相互沟通,又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信息網络单靠一所高校的一己之力难以实现,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本地院校通力合作、校企合作,是有可能实现的。

结语

在外语类人才的培养上,高校要践行“开放性、融合型、多元观”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广泛与企业联系,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样企业能获得其发展所需的对口的外语人才,也有利于高校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许瑾.试论高等学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48-150.

[2]曹琪雯.西安市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3):100-102.

[3]王存文,韩高军.“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2):24-26.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复合型区域经济
基于区域经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国际化视野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个性化外语人才培养浅析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计算机公共课复合型数字档案袋的研究与开发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