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第三人称 写出生动故事

2021-08-27张智勇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第三人称男孩儿口罩

张智勇

所谓第三人称视角,即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讲述他人故事的口吻,采用“他”(或“她”,或直呼其姓名)的称谓,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叙述者(作者)自己不充当故事里的人物,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客观地叙述情景,描绘环境,发表评论,抒发感慨等。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写人、叙事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使作者能够全方位、具体、细致地再现人物、故事的本来面貌。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适者生存是自然的选择,舍生取义是孟子的选择,先忧后乐是范仲淹的选择……选择时时见勇气,处处显智慧。

请以《美好的选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2020年山东聊城中考作文题)

考题透视

2020年的聊城市中考作文题,采用了“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以三种选择为例引出话题,以他人的选择为启发,启示考生关注自己的心路历程,面对生活、学习以及人生该作出怎样的抉择。在审题上没有设置障碍,关键是考查体验的深刻和反思的力度,并且能否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目有两个关键词“美好”和“选择”。“选择”是指在某种情形下的二选一或多选一,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面临着选择:是浑浑噩噩混日子,还是积极上进;是坚守本心,还是随波逐流;是主动承认错误,还是心存侥幸、蒙混过关……面对选择,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另一个关键词“美好”,对“选择”起到限制作用。什么是“美好”?从导语列举的三个事例可知,“美好”有“优胜”“正义”“责任”的深意。当然,符合自己初心的选择,符合社会大义的选择,符合传统美德的选择都是美好的选择。由此可见,这个题目的基调肯定是明朗轻快、温馨美好的。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谭嗣同放弃逃生的机会,选择从容赴死……这些都是不平凡的壮举,我们可能不会面临这样生死的抉择,所以在选材时,不妨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凡是坚守正义、崇尚美德、保持初心、积极向上的凡人义举,我们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在文体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采用记叙文,从身边的小事入手,通过对事件的过程和结果描写来突出选择的“美好”,在写的过程中要对选择的瞬间以及当时的心理和内心感受进行具体刻画,并能从中得到真切或深刻的感悟。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写议论文,写作时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前三句话当作论据,或者用其他名人的事例替代,来证明第四句话这个中心论点。考生要学会选择自己擅长或能轻松驾驭的文体,只要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斩获高分,这不也是一次“美丽的选择”吗?

技法点拨

用第三人称进行写作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以旁观者的身份,用“他”或“他们”的人称来叙述事件经过,交代人物的经历。在写作中究竟该如何充分发挥第三人称的优势,合理地运用呢?

第一,视线聚焦,展现故事。运用第三人称讲故事的时候,都希望读者受到感染,身临其境。但读者往往会很清楚地意识到,“他”在看别人的故事,“他”在为别人担惊受怕。所以,在运用第三人称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强有力的故事情节和情感的冲击力来感染读者。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作者好似和斯科特他们一路相随,把他们所经历的艰险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真实地叙述出来,让读者看到了崇高的“悲剧英雄”。

第二,巧妙连缀,塑造人物。采用第三人称,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视角,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写作中,可以自由选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篇名为《咱班的“四大天王”》的学生习作这样写道:“下面向你隆重介绍,搞笑天王——甄志朋。从我们班课堂上传来的一阵阵笑声,大多都是他引起的。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支支吾吾回答问题,甄志朋忽然模仿赵本山在小品《火炬手》里的动作和声音大叫了一声:‘好!随即鼓起掌來。”以第三人称的手法来写同学,进行了细致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突出他搞笑的特点。

第三,巧妙衬托,曲径通幽。一篇文章中,以第三人称来写作,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不免单调。写作时,要适当有些变化,要善于以其他人物的言行来烘托映衬,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样更能抓住读者的心。比如冯骥才的《好嘴杨巴》一文,要写的是“杨巴”,一开头却尽力描写“杨七”,突出他“手艺好”。为“杨巴”的出场做足了铺垫,对“杨巴”有了足够的期待,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第四,华丽转身,弥补不足。第三人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可以精心地进行转换,以人物对话或独白的形式,巧妙地运用心理描写,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适当地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杜小康的心理,展示一个少年成长的历程。这里举其中一处:“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这样的独白,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前途的茫然、无奈和内心的恐惧。内心独白的使用,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弥补了第三人称视角亲近感不足的弱点。

佳作工坊

美好的选择

聊城一考生

那是我今年见过最美好的选择。

端午假期,郊区的植物园恢复营业,每天限流开放,早上十点到下午四点营业,客流量为最大可容纳流量的一半。早早地,我们一家人便在网上订了票,并按照园方要求准备了健康码,还有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

在景区门口,人们有序排成一队,人流量并不大,只有三三两两的几个人。

队伍最前排,一位身穿名牌西装的男人正在和售票员争吵着什么。

“对不起先生,請您往后退。没有口罩一律不准入园,请您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

“我没病,再说,我买票了,凭什么不让我进?”

“对不起先生,特殊时期,请您理解并配合。”售票员指指旁边的入园规定。

植物园离市区最近的药店也有50公里,男人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身旁站着一位打扮妖艳的女子:“看把你急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男的男子汉气概一下被激发起来,他拿出一张百元大钞:“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谁有多余的口罩,一百块钱买俩。”

我示意爸妈,问他们有没有多余的口罩。一直憋在家里上网课,好不容易能出来一趟,我不希望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爸妈一边摇头,一边撇嘴,那意思很明显,有口罩也不能给这种人。

这时,队伍后面走上来一个小男孩儿,看起来也就是四五年级的小学生的样子。“叔叔,我这里有两个口罩,还没有用过,给你吧。”说完,小男孩儿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满不在乎地接过口罩:“我看看,这口罩不会是‘三无产品吧,最近假口罩很多的。”

“切,有钱人的话,信不得的!”人群中传来一阵嘘声,大家议论纷纷。

男人刚扬起手想把那百元钞票递给小男孩儿,却被女人娇声呵斥住了:“你还真打算给他一百块钱啊?要我说,给他十块钱就够多了!”女人从男人手里一把抓过那张百元大钞,又从精致的手包里翻出一张十块的零钱。

人群中又传来一阵嘘声。男人接过零钱,递给小男孩儿,小男孩儿摇摇头。男人有些恼羞成怒:“嫌少?十块钱不少了,现在你有两个选择,要么拿着这十块钱走人,要么连十块钱也没有了。”

小男孩儿挺挺胸膛:“不,我不是嫌少。爸爸妈妈教育我,出门在外,帮助人不能总想着回报。”

男人一时间有些懵:“那你还站在这里干嘛?你想要什么就直说吧!”

小男孩儿说:“我在等你跟我说一声‘谢谢!”

名师点评

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描摹了不同的人在面对疫情防控要求时的不同行为和态度。一边是衣着光鲜却自私自利的一对男女,一边是天真烂漫保有纯真的小学生。作者将不同身份的人聚焦在“花钱买口罩”这件事上,通过对青年男女细致的描绘和对小男孩儿简单的勾勒,表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采用强烈的身份对比,营造出良好的戏剧效果和矛盾冲突。尤其是结尾的安排上独具匠心,小男孩儿索要的一声“谢谢”让人深思,这样的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且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猜你喜欢

第三人称男孩儿口罩
蓝衣小男孩儿
看事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雾霾口罩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记叙文写作之记事(三)
我要坐着
聚焦现在完成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