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误会加悬念,尺水能兴澜

2021-08-27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瑶族哈尼误会

胡善恩

导言

误会指错误的理解。写作中巧设误会,则能够制造矛盾冲突,造成悬念,让文章起波澜,避免平铺直叙。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一文,就是运用这种技法构思的典范之作。今天,我们就以此文为例,来学习如何运用误会法构思写作。

课文品读

《驿路梨花》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巧设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看——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搭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技法分析

文章写“我”和老余把疲劳、饥饿撵走之后,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便有了第一个悬念,“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顺着这个悬念,文章设置了两次误会:第一次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结果他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那个十四五岁的哈尼小姑娘是主人,她又不是。两次误会,牵动着读者的阅读探究兴趣,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使人欲罢不能。

误会和悬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伴而立。因而有了悬念,在解答悬念的过程中才会误入歧途,产生误会。误会化解,但悬念仍没有解开,自然还会有产生误会的可能。作者在设置误会的同时,让误会和悬念并行。同时,为了让误会产生得更符合常理,作者做好了充分的铺陈。第一次误会的产生,是“我们”享受到小茅屋的方便之后,会想深山密林之中,谁会在这里盖一座小茅屋,且生活用品一应俱全?除了守山护林的老人,还会有谁呢?结果等一位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出场,便让“我们”产生误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一点儿也不做作。

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是誰”悬念又起。瑶族老人讲述:“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面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所以当第二天早晨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我们”和瑶族老人便产生了第二次误会。

“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误会消除,接着产生了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诉说,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我”、老余等受到照料,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悬念解开,误会消除。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不由得击掌感叹作者构思之妙。

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写解放军盖小茅屋,一群人照料小茅屋。然而有了悬念和误会,文章读来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技法讲解

人是有思维的。这种思维,受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等影响,往往会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这便是思维定势。误会法,就是借助人们的思维定势,故意让情节发生转变,从而造成波折。写作中要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误会设置合情合理

运用误会法反映生活中的事件或人物时,必须合情合理,符合人们的思维定势。如上文,之所以有第一次误会的出现,有两个因素:一是深山密林建小茅屋,且生活用品俱全;二是老余的猜测是守山护林的老人,所以当瑶族老人出现时,自然思维定势便形成——老人便是茅屋的主人。这样的误会设置,合情合理,自然而然,让读者信服。第二个误会的产生也有铺垫,瑶族老人的诉说,为第二次误会做好了铺垫,所以当第二天哈尼小姑娘出现时,“我们”又产生误会。作者两次设置误会,都紧扣一个中心,做到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这才会让人信服。

二、牵引读者迷途走远

在设置误会时,要依照误会情节,故意领着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这样在最后真相大白时被误者“迷途知返”,才能顿生感慨。文中先交代哀牢山连绵起伏的山,同时时间又接近傍晚,为发现小茅屋并寻找小茅屋的主人做铺垫。小茅屋坐落在大山深处,生活用品齐全,思维定势自然会指向守山护林的人。于是,当瑶族老人出现,第一个误会也便产生了。结果瑶族老人不是,那是谁呢?作者继续牵引,通过瑶族老人之口,将茅屋主人又指向了“哈尼小姑娘”,结果第二天哈尼族小姑娘们出现时,又造成误会,这样作者牵引着读者走,在误会和释疑中穿行,故事情节也便慢慢走向高潮。

三、结尾收束真相大白

有了误会,在结尾要揭示真相,消除误会,否则文章也就没有设置误会的必要了。消除误会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转折,比如欧·亨利的许多作品。也可以采用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方法。如《驿路梨花》一文,作者最后借助小姑娘之口,解开悬念,消除误会,情节收束,水到渠成,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收束,误会法写作结尾都应依照情节的牵引,回扣全文,消除误会,让文章情节闭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情节完整,结构圆合的写作要求。

误会法是一种精巧的写作技法,写作中要运用这种技法,一定要合理,不滥用,不牵强,不生硬,写作前要认真构思,行文中要精心打磨,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佳作示例

啊,原来如此

周 璐

“肖风搬到班主任宿舍里,与班主任同吃同睡。”这成了我们班上的热点新闻,也成了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

“你们知道吗?肖风跟班主任是亲戚,班主任天天给他开小灶呢。”

“肖风一直是班上前五名,还用补啊,他躺着也能上重点!”胖三儿说。

“肖风跟班主任是转了九九八十一个弯的亲戚,他姨爹的姐夫的姑爹的远房堂嫂是班主任的远房表妹。这能算什么亲戚?起关键作用的是……”“包打听”一脸神秘,说到半途不做声了。

“什么呀!你快说呀。”这可急坏了那些急性子。

“看把你們急的,肖风的堂哥在县教育局呀。班主任要想提升、调动、加薪什么的,不都得靠教育局?”

“快嘴”杨柳听不下去了,打断了“包打听”的话头:“你这个烂嘴的,亏得班主任平时对你那么好,那次你摔折了腿,班主任二话没说,用摩托把你送到医院,医药费还是人家垫付的。你这样说他,你是人吗?”

“是啊,班主任是那样的人吗?上次教育局调他当办公室主任他没去,宣传部调他还是没去。”胖三儿也附和着。

“你们怎么这么笨,问问当事人不就得啦。”第一名万舟不知啥时站到了我们身后,用智者的口吻提醒大家,可大家却不买账:“你问去?班主任平时对我们那么好,当他听说我们还在打听他的秘密,心里不难过吗?”

同学们只好带着这个疑惑,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毕业晚会,肖风突然到班主任面前,泪流满面地说:“老师,感谢您,感谢您一年来对我的关照。由于我,害得您天天睡不好觉……”

他转向大家,声泪俱下:“你们不是早就想知道我为什么搬到老师的宿舍里吗?其实,我早想告诉大家了,可是老师不让。我知道,老师是为了维护我的面子。但今天,我非说不可。那是因为,我有……有尿床的坏习惯,我怕大家知道,尿床后就用身子把被子焐干了。有天深夜老师查寝时发现了,动员我搬到他那儿,他按时提醒我上厕所……”

啊,原来如此!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愣住了……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巧设误会、悬念迭起的佳作。班主任为什么要让肖风搬到自己宿舍里,与他同吃同睡?小作者开篇便设置悬念。然后巧设3个误会:一是为肖风补课,二是肖风是班主任的亲戚,三是班主任要攀肖风的关系。这些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最终在毕业晚会上由当事人肖风揭开谜底,这样就从侧面刻画了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的好老师的形象。全文构思精巧,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做到了尺水兴澜。

猜你喜欢

瑶族哈尼误会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误会
让客户来找你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两伊握手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寻找失踪的少女
《你误会了》等
当猫邂逅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