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叙述时间及教学策略新探
2021-08-27袁小惠
袁小惠
摘 要 叙述时间对叙事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祝福》中,对叙述时间的处理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本文将从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的交错、闪回两方面对文本中“我”的麻木逃避、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进行分析,以促进学生理解作者对“我”的反思与批评以及封建礼教制度下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同时通过分析《祝福》中的叙述时间问题来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祝福》;叙事时间;交错;闪回;教学策略
小说时间的直线安排往往让人有着清晰的思路,但是小说在叙事时间上仅仅这样安排肯定是不够的。《祝福》之所以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离不开作者对叙事时间的精心处理。总体上来看,《祝福》记叙了“我”回鲁镇、在鲁镇、离鲁镇的过程,但从叙述中的编年时间与叙述时间顺序来看,则运用了逆时序等时间叙述技巧,因此想要探寻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鉴赏力就应该从时间角度进行再分析。
一、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的交错
1.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的交错情节分析
“叙述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它们一件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1]。所谓现时叙述,是指以开端时间为起点的叙述,如果偏离以开端时间为起点的叙述层面去追溯过去或者预言未来的叙述则为逆时叙述。在《祝福》中,作者整体上采用了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互相交错的叙述手法。
从全文上看,从叙事开端起所讲述的“我”回到鲁镇的所见所闻均属于现时叙述,讲述的是现在。“我”所回忆起前天见到祥林嫂则是属于逆时序,讲述的是前天所发生的事。后文又折回现在,“我”在四叔家听闻了祥林嫂过世的消息。紧接着,文本又回忆起祥林嫂生前的种种事迹,直到最后,“我”在爆竹声和灯火光中离开了故乡。如果我们用2(现在)和1(过去)来标注这篇文章,那么,文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片段A的位置是2,(“我在这一夜回到鲁镇的……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片段B的位置是1,(一想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片段C是2,(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在鲁四老爷家听到祥林嫂去世的消息。片段D是1,(她不是鲁镇人……那我可就不知道了。)片段E是2,(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离开鲁镇。)A2-B1-C2-D1-E2即连成了一串有规律的之字形。
2.交错中“我”的麻木与祥林嫂的命运悲剧
在《祝福》中,主体部分作者采用这种交错的叙述方式,切割了现在和过去相互穿插交融,在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奏感的同时,使得文章更具起伏性。在鲁迅的文章中,常常出现时序交错的现象,例如在《故乡》中,作者同样采用了该种写作手法,“作者运用“回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少年的‘我与成年的‘我”“豆腐西施杨二嫂与圆规杨二嫂”这些不同时空场面的交错叙述,突出了每兩个场面之间的张力,以此来宣扬作者的审美意识。”[2]其次在这种时序的交错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不一样的“我”——一个逃避现实、麻木消沉的知识分子。回到故乡的“我”应该是饱读诗书、明辨事理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但当“我”在河边遇到祥林嫂时,当她问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 “我”的思想出现了短暂的偏差与犹豫, “我”知道真相却又害怕因真相而平添苦恼。于是,“我”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也许有罢”,却又在逃回四叔家后, 心里则在反复琢磨“我”给祥林嫂的回答,害怕因为“我”的回答而给祥林嫂带来什么不测,如果发生了意外,“我”又是否需要承担责任?思来想去,“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我”已经说了“说不清”,即使祥林嫂有了什么误解那也应该是与“我”无关。于是,即使“仿佛怀着什么不详的预感”也没有对祥林嫂去解释什么。可是,从内心深处来讲,“我”又极害怕这件事情与那些“我”身边经常发生的却又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相类似,然而,在荒谬中似乎隐藏着一种必然,“我”恐惧发生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面对自己恐惧的事情,“我”选择逃避,选择沉默。而这种心态恰好与多年前对祥林嫂事件的看客心理相似!作者借用“我”的口吻通过时序交错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他的写作意图。除此之外,在时序的交错中,我们看到了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当女工——虽然脸色青黄但透着一丝丝血气,衣着虽称不上太好但也是干净、整洁,有着二十出头的年纪的简朴与精干。面对一系列的打击,祥林嫂最终沦落到一种失神的状态,她甚至没有悲哀的神情,脸颊上那一丝丝的血气也消失殆尽,消瘦的脸颊中只剩下无尽的悲哀。这种形象上的变化也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底层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多维故事时间用一维的叙事方式肯定是不够的,因此在《祝福》中,运用交错的时序能够有效地讲故事,真切地表现人物。借交错的叙述方式不仅在情节上给我们跌宕起伏的感觉,也向我们展示“我”的一种精神懦弱、与底层人民的一种隔阂,以及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迫害,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闪回
闪回,即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情,它包括各种追叙和回忆,根据闪回和开端时间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分为外部闪回、内部闪回和混合闪回;根据闪回与故事的关系又可以将闪回分为整体闪回和局部闪回。显而易见,在《祝福》中闪回运用得较为广泛。
1.闪回的情节
闪回更多的表现为叙述者对故事的安排,有意从中间或者最后讲起,而把故事中的一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都用闪回来处理。在《祝福》中,整体闪回可以说是让人最印象深刻的,通过叙述者对过去祥林嫂进行追忆,这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叙述部分,在这部分,主要是采用了整体闪回的方式,介绍了祥林嫂初来鲁镇时的勤劳、婚姻不幸的悲苦,再回鲁镇的憧憬,最终却在绝望中终结自己的一生。通过叙述者对祥林嫂一生的回忆让我们了解到祥林嫂是如何从一个勤劳的劳动妇女走向死亡。在《祝福》中也有着局部闪回,例如“我”回忆起昨天见到祥林嫂的情况,交代了祥林嫂生前最后的样子。除了整体闪回和局部闪回,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祥林嫂逢人便说自己儿子阿毛的故事,在这部分则采用的是重复闪回,“因为丧子、克夫而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已经看不见以往人们对她的宽容和怜悯”,相反,鲁镇的人们处处排挤她,面对这样的境况,祥林嫂只得再次讲述阿毛的遭遇,讲述她的苦命人生,她以为这些令人震惊的场面,这些令她心碎的往事总能激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总能获得一些宽慰和善意。故事的开始,男人们还能在这种场面下收起一丝丝笑意,以沉默表示惋惜,女人们听后仿佛感同身受,不仅能收起那鄙薄的神气甚至还能掉下几滴泪珠。但这样的同情却是短暂的,最终,人们仿佛失去了所有的耐性,没有人再愿意听她娓娓道来,甚至终日念佛以慈悲为怀的老太太们也收起了那一丝丝“善意”。人们的冷漠与麻木使祥林嫂最终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柱,无疑加深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2.闪回中瞥见民族劣根性与封建迫害
闪回构成了《祝福》中逆时叙述最精彩的部分,由祥林嫂对往事的追述来扩展故事的空间,使整个叙述变得紧凑,同时又交代了一些被遗忘的细节。通过闪回,我们看到了祥林嫂从刚来鲁四老爷家的精神抖擞到最后离开鲁四老爷家的精神涣散这凄苦的一生,这也不禁让读者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仿佛是一种冥冥之中注定的必然,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下的恶果。通过闪回,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的命运悲哀,在这悲哀中透露出的是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其次,我们也在关于祥林嫂的闪回中看到了鲁镇“看客人”的民族劣根性,众人一遍遍地听着“阿毛”的故事,却任由祥林嫂走向死亡,并把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面对祥林嫂的离世所表现出来的鄙夷并以此来表现自身隐秘的优越感无疑是令人厌弃的。作者通过闪回的手法,丰富了文本的叙事,同时对主题意蕴的生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祝福》的教学策略
1.改变时序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在《祝福》中作者采用现时时序与逆时序相交错的方式,作者先是讲自己回鲁镇的经历,再对祥林嫂的遭遇进行了回忆,采用了闪回即倒叙的手法。由此,可以让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思考,例如:什么叫倒叙?文章中哪些部分是倒叙?在倒叙中需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这篇文章要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如果不采用倒叙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叙述?试比较这两种叙述方式的差别,你认为哪种方式更有感染力,请说明理由。在教学中让学生们进行这种思考往往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成效。
《祝福》从一声声爆竹声中展开,“我”的思绪也随着爆竹声荡漾开来,“我”回到了鲁镇,遇到了祥林嫂,想到了祥林嫂的坎坷一生,怀着复杂的心绪“我”离开了鲁镇。但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理清小说的故事线索:祥林嫂死了丈夫来鲁镇做女工——祥林嫂被迫嫁给贺老六——贺老六死于风寒,儿子被狼衔走——祥林嫂回到鲁镇做女工——“我”回鲁镇碰到祥林嫂——祥林嫂向“我”询问魂灵——“我”得知祥林嫂的死讯——“我”离开鲁镇。但叙述的时间却是从故事的中间开始的,在这个叙述里穿插了大量的倒叙和预叙,导致学生在閱读时容易产生时间上的混乱,在课堂上让学生重新梳理故事时间,再通过故事时间对事件的各种信息进行梳理整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逆时序中的交错叙述方式?并通过对比现实时序找到逆时序的叙述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真正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以及小说的写作技巧,学到写作的规律,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
通过改变时序,能够让学生领悟到时序对一个故事叙述效果的重要性,通过改变时序,让学生在理清故事线索的同时思考作者对时序安排的深意,在理解小说主题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学生体会到了小说创作的技巧,感受到了小说的精美绝妙之处,能够为学生以后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改变节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了解叙述节奏改变时限也是学生学习小说创作技巧的又一大途径。当作者对故事的背景或者人物的身世进行介绍时,则是出现了概述,让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当作者对人物的动作、心理加以渲染时,则是让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通过改变叙事时间,训练学生对故事时间的驾驭能力,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1)加快叙述节奏
《祝福》中“我”回到鲁镇见到祥林嫂这一场景中也有停顿,属于叙述中的慢节奏,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就长达一百三十多字,按理来说,“我”看祥林嫂的打扮用一到两秒即可,很明显这里的故事时间是远远短于叙述时间的。而“我”与祥林嫂的对话更是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些都可以被认为是叙述中的慢节奏。在此,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这里的场景进行一些概述,加快叙述节奏,把一千多字的叙述概括如下:“我所见到的祥林嫂怎么如乞丐一般,她先是寒暄般地问了我两句,后来便怀着秘密般地切切问道: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便吞吞吐吐地说了句也许有吧,她紧接着问我有地狱吗?我胆怯地说着我也说不清楚便匆匆逃回了四叔家里。”改编之后,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叙事结奏的加快导致剧情迅速发展,能让读者更快地看到结局,通过改变叙事结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叙事结奏对文本的重要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掌握一些基本的叙事技巧能够让学生感悟到小说创作技巧的优点,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
(2)放慢叙述节奏
在《祝福》中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运用了大量的篇幅,但是,关于祥林嫂捐门槛的事情却是一笔带过,下面是关于祥林嫂捐门槛的一段描述: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捐门槛的一段描述仅仅只对祥林嫂进行了一些神态描写,一句话,一个动作也没有,这里的略述与前面讲述祥林嫂的遭遇相比叙述节奏更快,如果改变叙述节奏,我们就可以将“捐门槛”的故事写长:
“祥林嫂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正当她拿着钱准备去往镇的西头时又恰好碰到了柳妈,祥林嫂一改黯淡的神情竟笑呵呵地对柳妈笑了笑便兴冲冲地出门了。这天的天气格外晴朗,祥林嫂大步流星地迈过梯坎,走过小道到达了土地庙,她一来,便抓着庙祝,小心翼翼地拿出她藏在腰包里的十二元鹰洋,左顾右盼小心翼翼地说出了她此次的目的——捐门槛。不一会儿,祥林嫂便带着满脸的笑意从土地庙中出来了,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愉快,她心想:我要早点去告诉柳妈,我的替身已经买好了。对,还得给当家的说一说,今年的祭祖我便是又可以参加了。想到这儿,祥林嫂不觉加快了步伐,回到了四婶家。一进门,她便碰到了四婶,她怀着忐忑地心情,一把抓过四婶的手,说到:‘今天我去土地庙捐了门槛,庙祝说我的替身已经找到了。四婶望着祥林嫂,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便不再说话了。当祥林嫂再次碰到柳妈,已经是快到晚饭间。祥林嫂走到柳妈面前,兴奋地说着她去土地庙捐了门槛,庙祝也非常顺利地帮她找到了替身,‘我已经赎了这一世的罪名,我死了也不会受苦了吧?她眼眸中透露出期待的神情。而柳妈应和了两句‘大概是的吧便转身走了。”
改变叙述节奏就能够改变故事的叙述效果,通过时序的快慢变化也能感知作者想要叙述的重点,这往往就是分析文本的难点之处。让学生学会辨析叙述的时序和节奏来掌握叙述的技巧,通过发现时序、改写时序、改变节奏来进行对比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更能锻炼学生的思辨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小说创作的兴趣与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祝福》中,作者采用了现时叙述和逆时叙述相交错的叙述手法,使《祝福》这篇文章更具层次感,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具波澜性。在《祝福》这篇文章中,现时叙述即是指“我”从回鲁镇到离开鲁镇的整个时间发展概况,而除了这一叙事时间之外,关于对祥林嫂的回忆则皆是一种逆时叙述,在逆时叙述中,又采用了多种闪回的技巧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通过对叙述时间的一种干预,让我们认识到了“我”的麻木软弱、封建礼教的残忍性以及那一群群看客的本质面目。同时,通过对时间的探究能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法]兹韦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J].外国文学报道,1984(04).
[2]彭在钦,代淑君.鲁迅小说《故乡》的叙事时间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0):104.
[作者通联: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