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建构,指向表达
2021-08-27李绮
李绮
复习目标:
1.基于学情,根据课前自主阅读练习《七月的天山》得分率统计图表,运用本单元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尝试解读,由此拓展练习《五月的青岛》(老舍),跟进检测复习效率。
2.聚焦“交流平台”中“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的学法,在回顾本册写景类文章基础上,联系五年级上册写景类文章,在比较中进一步发现写景类文本独特的写法。
3.结合“语句段运用”选择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写话,并联系单元“口语交际”要求尝试小组合作讲解,展开全班评价,将阅读与表达整体贯通,指向表达。
复习重点:联系并回顾统编本五年级上、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巩固“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的学法。
复习难点:
结合“语句段运用”选择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写话,并联系单元“口语交际”要求尝试讲解。
复习准备:
《七月的天山》自主阅读练习得分率统计图表;统编本五年级上、下册教科书。
复习过程:
一、呈现数据,聚焦重点
1.读统计图(见图1),谈发现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自主完成了《七月的天山》阅读练习,这是根据同学们练习情况做的每一题得分率统计图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尝试从图文结合中发现有效信息。请你们运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读这张统计图表,说说你的发现。
2.聚焦问题,回顾学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的学法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节课一起来进一步复习。
二、单元导航,巩固学法
1.预学反馈,导入主题
就《七月的天山》学情分析中得分率最低的题,聚焦动词评析动态描写。
“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这句话的带点部分写得真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顾单元,巩固学法
(1)呈现“交流平台”,回顾学法。
师:我们感受到作者抓住动态和静态描写来表现特点的方法很有魅力。这样的描写方法正是第七单元篇章页中明确的学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对此做了进一步具体说明,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用关键词板书学法:
(2)聚焦“词句段运用”,体会表达。
师:同学们,“词句段运用”第
二部分内容中的两处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同桌间有感情朗读,相互说说它们表达上的特点。
(3)前后勾连,快速批注。
师:同学们,还记得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的学法吗?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当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受了景物特点,而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对这样的学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五年级上册和下册的语文书,快速浏览两个第七单元课文,选择其中特别有感受的动态和静态描写语句画下来,并将喜欢的理由用批注的方法写下来,同学们还可以前后联系比较,发现这两个单元描写上的特点。10分钟后我们一起交流。
三、学法迁移,表达运用
1.聚焦“词句段运用”,明确要求
师:一起读读“词句段运用”中的要求。放学后的校园、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这三个情景,你会选择哪一个?照样子说一说。
2.分层习作,迁移学法
(1)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要求,进一步交流。
师:读完要求,请同学们从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写,得一颗星;如果能自己想象情景写出景物的动态或静态,得两颗星。自己试着说说,然后“小试牛刀”一下。
从以下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写一写,表现景物的动、静之美。
我想象一个情景_______________来写一写,表现景物的动、静之美。
(2)聚焦动、静态描写,交流评价习作。
3.联系“口语交际”,小组合作讲解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选择的情景,自由组成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根据“口语交际”中的讲解要求,试着将自己的习作根据组内同学的建议做出修改,并做好向全班讲解的准备。
讲解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楚。★
抓住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寫表现景物的特点。★
语气、语速恰当,加上动作、表情辅助讲解。★
四、拓展练习,生成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围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这一学法展开复习。课后,我们自主练习《五月的青岛》,就“读第1自然段,圈出作者描写花草的动词。这样描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段还从花草的种类、__________________展开描写,展示了一幅静态的春景图”这道题练习情况生成统计图,再一起来看看复习的效果。
(设计意图:除了复习内容上的贯通,笔者认为复习效果的前后比较可以生成重要的评价。以统计图的形式展开的学情评价,在充分体现学习的自我建构水平的同时,更有效地呈现出复习课的作用。语文教学需要感性,更需要理性而科学的分析,从而真正体现“思维课堂”的实质。)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高银巷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