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策略从隐性走向显性
2021-08-27陈步华
陈步华
阅读策略单元出现在统编本语文教材中,既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说是亮点,是因为它在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教策略往往比教内容更有实际意义;说是难点,是因为和旧教材相比,这是一个新事物,是从无到有的一个变化,尤其是直接更换教材的五、六年级,往往令老师们束手无策。
应该说,阅读策略并非无中生有的产物,在长久以来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进行新课改以来,策略和方法的教学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并不少见,此阶段的阅读策略学习更多是隐性的;统编本教材将这一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编排,且按单元进行组编,这就是让策略学习显性化。如何对待阅读策略从无到有的变化,如何让阅读策略的教学从隐性过渡到显性,如何让更换教材的五、六年级补上三、四年级的阅读策略学习?这些问题成了新旧教材过渡中一个不可规避的课题。要实现阅读策略学习的顺利衔接,老师们须牢牢把握阅读策略学习的系统性、递进性和持续性,切实避免三个误区。
一、拒绝“快闪”思维,让阅读策略形成系统性
当前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多样化,同时获得的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向碎片化发展。文摘式信息和短视频就是典型的例子,“快闪”也就应运而生。有人认为这种嬉皮行为可以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它的特点是短暂、热点,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同时做一系列的“指定内容”的艺术行为(或其他行为),这个特点很像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对待阅读策略的行为:短暂的,一单元教完即止;热点的,教材一出现就成热点,一段时间之后就冷却;时间大致相同,地点大致相似……
然而,阅读策略的教学,最不能有的便是这种“快闪”的思路。统编本教材的阅读策略编写有其成熟的系统性。
先从教材整体来看。三年级上册安排的预测策略,四年级上册安排的提问策略,五年级上册安排的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策略, 六年级上册安排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有很强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学年仅安排了一个单元的阅读策略学习,这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一个“点”,而应该是一个“面”,应该铺开到整个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形成以点带面的系统。
再从单元内部来看。阅读策略单元的编写单元结构体例与阅读单元基本相似,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识字写字、课后思考练习题、习作、语文园地(三年级的有口语交际)。与普通阅读单元不同的是:(1)人文主题一线不明显;(2)以一个阅读策略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把3~4篇课文紧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后一篇课文是前一篇课文的提高,以突出单元阅读策略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和发展性。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共有四篇课文,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阅读策略教学目标是:尝试提问,发现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第二篇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这一课的阅读策略教学目标是: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示例问题和整理后的问题。第三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是指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第四篇课文《蝴蝶的家》,阅读策略教学目标是:能独立提出问题并尝试把问题分类,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尝试解决。
这四篇课文的目标层次十分清晰:发现可以提问;学习提问;知道为什么要提问,进行提问;独立提问。阅读策略教学目标要求是一篇比一篇高,前一篇课文目标是后一篇课文目标达成的基础。
因此,在处理阅读策略新旧教材过渡的时候,要顾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到了高年级,还要顾及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综合运用这种策略,形成策略的系统性。
二、跳出“补丁”误区,让阅读策略呈现递进性
新教材全面投入使用的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地区的教研部门都要求高年级教师要对之前学生没有学过的“策略”进行补课,让五、六年级的学生能够补上三、四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怎么补,什么时候补,补到什么程度,没有准确的说法。老师们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明确的指导的情况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更多时候,老师們显的都不是什么“神通”,而是“打补丁”的套路。打补丁,往往是发现漏洞了,再想办法堵上,打补丁的思维,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虽说为时未晚,但还是比不上未雨绸缪的效果。那么如何避免“补丁”误区,实现阅读策略的良性过渡,我们不妨看看教材编排给予我们的启示。
从教材中安排的四个阅读策略来看,其中的递进性是很明显的。在中低段的教学中,“预测”成为提升学生阅读期待的必备策略,兴趣成为阅读能力提升的第一层次;继而是“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能够明白“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的道理,学会循着问题读懂文章。问题意识,成为阅读能力提升的第二层次;然后是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面对不断增长的“篇幅”,如何提升阅读效率成为要务,于是,效率成为阅读能力提升的第三层次;最后,有目的地阅读是对阅读策略综合运用的能力。这种递进关系在暗示我们,在学习后一策略之前,就要对原有的策略进行补课。我们看到阅读策略单元既不会安排在第一单元,但也不会安排在第三单元之后,这就意味着,阅读策略的学习要趁早,之前没有学习的阅读策略,可以借着第一单元教学的时机进行补充学习。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第四篇课文是《珍珠鸟》,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材料,让学生学习利用“预测”策略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会捕捉“预测点”,与提问策略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提问,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品味感悟鸟与人的变化: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三、四年级应学的阅读策略,对学生“预测”和“提问”的方法进行指导,以便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掌握阅读策略。
有了这些策略的铺垫,学习第二单元的课文时,面对“阅读要有一定速度”这个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在前两个策略的基础上得以实施。这种连续性和递进性,会使得阅读策略的过渡更加自然,顺理成章,继而形成阅读策略的系统。
三、摆脱“单元”束缚,让阅读策略呈现持续性
作为单元出现的阅读策略,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它既指向了阅读能力提升的核心所在,也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单元训练的强化来实现阅读策略的习得。但一个阅读单元的学习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教师需要把阅读策略单元中所教的、学生所学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地运用,在非策略单元中,甚至是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才能让阅读策略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最终使阅读策略成为一种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摆脱单元的束缚,要把单元教学上升为课程意识,凸显阅读策略“学以致用”的特点。
例如,三至五年级分别学习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三个策略,到了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古典文学名著单元的教学,就可以根据本单元文本篇幅长、语言难懂、情节生动的特点,利用三个策略进行教与学,实现阅读策略的迁移与运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首先可以有预测。因为是古典名著单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第一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运用“预测”策略进行导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他会怎么做?”导出《三国演义》中周瑜陷害诸葛亮的情节,再过渡到本篇课文的学习,课末也可以继续“预测”:“周瑜一计不成,又将如何?”引发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其次是“提问”,在“从人物语言看性格”的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进行阅读,并列出问题清单,以问题为目的导航阅读,又以问题引导深入阅读感悟人物性格。再则是“提高阅读速度策略”,除了以人物为线索,快速阅读捕捉人物言行信息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速读”体会“既生瑜,何生亮”的“三气周公瑾”和周瑜的“一声叹息”。
《周易》有言: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这话与语文教师的工作很是相似。在统编本教材全面铺开之后,语文教师的教学也不得不“与时偕行”。在阅读策略这个“新生单元”面前,过渡与衔接最紧要的是要有教材的全局观和学生的发展观,有此二者之观照,阅读策略方可渐进过渡,最终内化为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