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切入角度

2021-08-27李建元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眼意境散文

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美学特征,给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提问,提升学生散文阅读效果。通过实践摸索,利用主问题教学法,对于散文教学有很好的效果。主问题指的是那些对于文章解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究散文的典型特点,然后围绕这些特点设计好主问题,这样才能让问题更有针对性,促使学生全面提升散文解读水平。

一、“神”,领悟个性化思想情感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其中“形散”指的是散文的表达方式比较灵活,结构也比较自由,但是散文的“神”却具有同一性,它们大多展现出了作者的个性化思想情感。所以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就要围绕这个“神”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独特内心感受,尝试结合作者的知识背景、人生经历等加以感悟,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想法。

以《春》这篇散文为例子,教师如果仅仅只是让学生体会作品文字优美之处,那么学生对作品思想情感的感悟必然不会深刻。所以此时教师可以结合作品的“神”设置主问题:“在文章中有哪些地方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那么作者为何如此渴望春天呢?你能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说说其中的原因吗?”这样的主问题就将词句分析和思想感悟融合在了一起,学生首先找到了作品中的经典词句,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这个句子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写出了自己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此后教师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境况,让他们思考作者为何如此盼望春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生活中常常有苦闷之处,但是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之情,而且还体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渴望。”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内心虽然有着苦闷和彷徨,但是在大自然的感召下,他还是体会到了春天的活力,并希望能让其他人也感受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不可忽略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而要结合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设计主问题,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的意思深入下去,感受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能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到作品文质兼美之处。

二、线索,探寻创作思路的变化

虽然某些散文在形式上看似比较散乱,但是其中却常常有线索贯穿全文,将各种看似散乱的客观事物串联在了一起,若能搞清楚文章的线索,那么学生就能探索作者创作思路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散文“有序”的文体特点。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点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行文线索,并借此机会探索作者思路的变化。

在初读《紫藤萝瀑布》的时候,学生认为这篇文章展现了作者观赏紫藤萝的感受,同时他们普遍认为作者写得比较散乱,给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感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设置了和线索有关的主问题:“大家在文章中能否找出体现作者观察紫藤萝瀑布的词语呢?在行踪变化的过程中,作者的内心活动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呢?”在这个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发现本文看似散乱,实际上十分严谨,他们先找到了“停住、伫立、加快”等词语,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作者的行程变化,作者发现了紫藤萝,然后开始观察,并触发了联想。再结合作者的内心世界展开分析,学生发现文章也写得很有条理,作者先写了自己观察紫藤萝瀑布的场景,然后又在伫立欣赏的同时回忆起了自己记忆中的紫藤萝,最后将体验和眼前之景结合在一起,生发出了人生感悟。最后教师又让学生总结了一下作者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焦虑变得喜悦,最后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进入了超然的状態。

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散文的线索可以是具体的事情,也可以是人物、景物等,还可以是思想情感的变化和自己行踪的变化等,所以散文的线索呈现出了多样性。若能把握住线索进行分析,那么就能搞清楚作者的内心变化,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结构,并提升自己的审美赏析水平。

三、文眼,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为了让散文能更好地体现“神不散”的特点,很多作品都设置有文眼,它将散落在文章各个角落的材料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让作品展现出特定的结构。所以教师在设置主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围绕文眼展开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作品中体现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把握住散文的精髓,他们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在学习《背影》的时候,教师便围绕文眼提出问题:“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了什么事物,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提到了这些内容,作者如此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作品的文眼,文章在多处提到了“背影”,这就是全文的文眼,如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到“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此后教师又让学生分别找出文章不同位置的“背影”,说说作品中出现了几次“背影”,作者每次看到“背影”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分别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发现,文章利用“背影”这个文眼,将全文串联了起来,让文章变得更紧凑,同时,作者也利用“文眼”表现了内心不同的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各个不同位置入手,提取文眼,并思考作者为何要将文眼安排在这个位置,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能否让文章的结构布局变得更有特色。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个性化情思,同时也能深入理解作品的结构特点,把握住散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四、意境,体会所传达的情、义、理

散文和诗歌一样,也有意境,但是散文不受押韵、平仄等限制,所以其意境更自由,给人广阔、立体的感觉。在设置主问题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围绕意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散文中传达的“情、义、理”,提升赏析效果。

《济南的冬天》就是一篇具有独特意境的文章,教师要围绕“情、义、理”设置主问题,引导其思考,如设置问题:“在文章中作者从哪些角度展现了济南冬天的美,它们组合成了怎样的意境,作者想要通过这些景物展现怎样的情感?”结合这个问题,学生先找到了那些富有意境的词句,发现作者将水比喻成“蓝水晶”,将冬天的雪景比喻成“小水墨画”,整个体现出了唯美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重构这些意象,感受一下作品展现出了怎样的场景,此后再说说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如有学生提出:“通过这样的文字,作者展现出了一个唯美的冬日场景,体现出了自己对济南的冬天怀着深深的喜爱之情。”教师最后又让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时代进行分析,说说作者为何要展现出一个“温晴”的济南,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散文的“情”指的是作者抒发的情感,作者常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凝结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散文的“义”指的是透过文字表面体现出的深层次意蕴,这也是主问题设置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的问题。散文的“理”指的是不少散文不仅展现了景物,而且还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在分析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围绕散文的“情、义、理”设置主问题,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提升审美感悟能力。

五、语言,提升鉴赏写作能力

学者杨延琳提出散文的语言不像诗歌一样受到韵律的限制,不像小说一样具体,也不像戏剧一样过渡依赖周围的环境。由此可见散文的语言比较自由,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却也能从中体会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教师可以结合散文的语言提出主问题,让学生展开鉴赏,并结合自己的写作进行思考,分析如何能提升创作水平。

《济南的冬天》一文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教师围绕其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写济南这样的文化古城,你会用怎样的语言风格呢?作者又选择了怎样的风格呢?你能找出文章中的具体词句加以分析吗?”学生首先结合课文中的词句展开分析,如从“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等词句中都能看出作者的文风十分具有亲和力,没有展现出古城的沧桑,反而给人“可爱、亲近”的感觉。再进行总结,学生就能发现作者喜欢用口语化的词句,还喜欢用“口儿”等儿化音,这样更给人亲切的感觉。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要写济南等历史名城,会用怎样的语言风格。如有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一些更深沉的词句,如“历史古都、名城”之类的,还要引用一些诗词、典故等,展现出一种文化感,让人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作者在創作时会选择不同的文风,这样才能让文章展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

在分析散文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散文的语言具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自然之美,在阅读的时候要深刻感受作者的“一己之感”,在自主写作的时候也要思考如何写出“一己之思”,让文章的语言变得独具特色。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散文特征,依体而教,据文而学,把握住散文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合理解读散文,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握住散文之“神”“韵”“美”。

李建元,山东省阳信县劳店镇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眼意境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