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写作教学应重视学生情意素养的培育

2021-08-27王桂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情意作文素养

本质上说,情意素养是写作素养的重要方面。表面上看,写作是一种智能和技能的活动,但写作并不是单靠智能和技能就能完成的。情意素养是写作活动得以完成的关键,二者之间是相互支撑关系。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情意素养培育的现象却相当突出,表现如下。

一、初中写作教学忽视情意素养培育的表现

众所周知,以非智能和技能因素为特点的情意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事的认识和态度,制约着文章主题的表现。[1]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态度、趣味等,决定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写作层次。试想一个内心虚空单薄、毫无情意积累和意志品质的人,又怎能书写出触动心灵、震彻灵魂、激昂时代的锦绣华章?情意素养关系到学生写作人格意识的养成和写作主题的创造,也恰是今天写作教学忽略的重要内容,其具体表现为:

(一)重写作知识而轻情意内容

在应试教育的温床上,依然有教师将写作课上成了写作知识课,情意素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量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征等相关写作的知识充斥课堂。教师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意志品质和思想情感,也不愿下力气去滋养学生这方面的情意,相反,愿意在传授写作知识和观点、乃至于材料和模式选择、组合等方面殚精竭虑。最终,学生的写作愿望和写作激情一步一步被消耗,被侵噬,直至缺失。学生写作不合人语,更不近人情。

(二)重写作技巧而轻情意体验

虽有很多教师也注意到了情意素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然而多数教师仅把情意当作写作技巧的点缀与佐料,偏离了将其作为教学目标来培养的初衷。如此一来,情意沦为技巧与能力的辅助工具,直接导致了作文课堂过多地追求技巧运用而对情意体验毫不涉及的严重后果。

其实,写作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情意表达。唯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达成写作的目标。但若没有基本的情意体验,没有对山川的真实感受,自然不可能产生热爱山川敬慕大地的文字,没有对崇高的真实体验,自然也不能产生对崇高的礼赞。若学生情意体验缺失,最终抒写的只是虚假之作,至多也仅是将情意变成了标签符号,附着在技巧上面的点缀品。情意成了技巧的附庸,学生就会捏着鼻子哄眼睛,言不由衷,言不真切,真情实感将成为摆设。

(三)重写作手法而轻情意表达

当然,写作手法对学生的写作确实很重要。教师相当重视写作手法的选择与运用,而且言必讲手法,写必讲技巧,而对于如何表情达意,如何进行自然而深刻的情意表达,思考的较少,着力的也不多,似乎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才是写作的全部一样。其实这是很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它只是写作时的表现形式。而情意的表达与抒发才是难点。情意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作品的主旨思想。什么时候表达、采用什么方式表达,表达在什么位置和表达到什么程度,都是很有讲究的。所谓“情到意到,意到辞到”就是这个道理。恰恰这一点被很多教师忽略了。

二、初中写作教学中学生情意素养培育策略

针对以上初中作文教学中情意缺失的现状,养根作文课题组认为培育中学生情意素养势在必行。解决策略需要教师发挥社会生活、写作情境、课堂指导和习作讲评的作用,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认知风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意素养的培育。

(一)融入社会生活,丰富情意内容

生活是情意产生的本源。作文所表达的是关于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见解及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首先要从生活这个大源泉里获得。写作者是享受生活百味的智者,不懂生活之美,一味论证人生目标,远离自己的世界,必然笔下无物,情意不真,面目可憎。对于七年级段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融入社会。通過拥抱自然、参与社会、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归纳提炼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丰富自身的情意内容。

1.投身自然怀抱,增强人文情怀

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一切都是新的,天然的好奇和旺盛的精力,更有利于接受人文情怀的熏陶。投身自然不仅会感到身心愉悦,而且会丰富精神世界。拥抱自然不只是身形的接近,而且是心灵的融入。无论是花、草、虫、鱼,还是风、霜、雪、月,只要学生用心去感受,去聆听,用情去交流,去体悟,就能呼吸到它们的气息,倾听到它们的声音,感受自然的美与真。当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我的情感也将丰富,人文情怀随之归位,情意的内涵因之丰富多彩。

2.融入人情社会,感知人情冷暖

写作最忌讳自我隔离。只有融入人情社会,用眼睛、耳朵、大脑乃至心灵去发现、倾听、思考、体验它,才不至于孤芳自赏、顾影自怜、虚无缥缈、不食人间烟火。七年级学生的视野相对较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生活争议点;关注人生、社会、未来,在体察社会的同时,感知人间冷暖,丰富情意经验。

3.参加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

社会生活是学生写作内容的来源之一,人的情意诞生也是起于社会的经历与体验。社会公益活动是学生和社会发生关系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的最直接方式。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参加公益活动非常合适而且必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加适宜的社会公益活动,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的角色意识,尊重自己,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如参加社区义务劳动、义卖活动、社会捐助活动、献爱心活动等,感知社会的风尚、气象。在真实具体的活动中,学生更易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在与社会的深度互动中,学生更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二)创设写作情境,强化情意体验

情境创设除了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情感,为写作活动营造气氛,还可为学生写作提供真实场景,进而将体验内化为意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写作形式,达到引导学生进行情意体验的目的。具体可以这样来进行。

1.设計情境活动,强化情意体验

教师设计各种情境活动并让学生参与体验,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情意、提炼情意。初中学校活动丰富多彩,活动里的点滴都是学生珍贵的记忆,认真体验过活动,写出的文章自然真实有趣。如每年七、八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最好的情境,春季可带领学生踏春赏花,感知春天的声音;夏季可漫步树林,捕捉夏日的断想,秋季可登高望远,饱览秋的颜色,冬季可滑冰访雪,寻找冬天的脚步。过程即生动,参与即表达,体验即抒写,经历即记录。学生在自然中感受自然,丰富体验。情意体验丰富了,写作素材也有了,文章就真实生动了。

2.注重反思省悟,梳理情意体验

写作是写作者心灵的独语,最终还是要回到人自身的层面。自我思考,自我反思是提升自我认识的关键。“一日三省”是对自我的反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他人的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更是对自我的道德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初中生对自我进行省思,通过梳理“我”与自然、“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我的关系,强化情意体验过程,并在习作表达活动中反思“我”与这四者的关系,生发、顿悟、升华,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人的内心得到梳理的过程,恰是“意”形成的过程。如围绕“三八节里话母亲”“中秋月明忆亲人”“清明节的情思”等话题,引导学生在内心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认识,展示血肉丰富的自我,展示自我的独立精神和独特世界。

(三)注重课堂指导,锤炼情意表达

课堂是写作重要的训练场。教师既要重视训练初中生构思技能和创意手法,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情意表达。一般来说,杰出作品之所以杰出,不仅在于它塑造的形象美好而经典,更在于它的思想价值美好而经典。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一方面得益于情意本身的高妙,是我们闻所未闻、听所未听的,另一方面得益于作者表达情意的方式方法独具匠心。

1.提供典范作品,借鉴情意表达

写作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典范作品,尤其是名家经典著作和名人传记作品,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意表达。名人留下的经典著作和传记作品是他们的人生缩影,他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独到而深刻,他们表达情意的方式更有特色,让初中生多接触人类智慧宝库中的鲜活养分,从他们的情意表达里获得引导和示范,这是增强情意表达意识、提升表达质量的最佳方法。

2.参与实践活动,锤炼情意表达

再好的表达都需要通过实践检验。中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练习表达,往往更容易掌握要领,对他人的表达也更容易产生共鸣而借鉴。“情之所至”“心之所向”“言为心声”,就能将自己的真实情意和想法诱导出来。如讲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阅读分享”活动,教师先示范讲述自己阅读第一本书的故事,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在倾听别人表达的同时,势必打开自己记忆的仓库,关注自己和别人的差异,比较自己的表达和别人有何不同,这样就积累了表达情意的经验,形成情意表达的习惯和方法,还可以提炼出表达的模板:

(1)什么时候开始识字的?

(2)什么时候看的第一本书?那本书是什么样子的?

(3)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后来又看了哪些书?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4)这些书给你最大的收获和带来的启发有哪些?

学生在群体中展示的时候,内心的“情意”获得释放,写作就变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分享:对象是同伴,情境是现场,技巧是真实。

(四)借助习作讲评,倡导情意真实

众所周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一直是初中写作教学关注的焦点,而对于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和写作状态的真实性,教师关注得却不够。虽然课标一再呼吁要求学生写作具有真情实感。但作文是精神的活动,真正执行起来还是很困难,教师无法判断学生所写何为真、何为假。为解决此问题,教师可在日常习作讲评过程中,既重视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和写作状态的真实性,又要求情意表达的真实性。这样,表达真实的情意就会得到落实。

当然,为了强化效果,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也要真实。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写作实际因地制宜,恰当设计。同时,教师对学生表达的情感也不能过于“苛刻”,学生若能从柴米油盐中有所发现,从街巷俚语中观察世相人情,从历代经典中体悟人生人性,也应得到鼓励。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情意表达的高大上,就让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不妥的。只要学生能将自己的情意世界贴近大地,观察苍生,思考生活,教师就该鼓励,长此以往,何愁学生写不出情真意切之作?相反,若学生首先不懂生活之美,不能体验生活之味,不能将自己的内心情意和外界生活建立联系,而远离自己的人生世界,一味地去空论人生目标,必然导致笔下无物,面目全非,无情无感,无理无趣。所以,教师要倡导学生真情写作,享受写作过程。情到意到,心随意动,将情意真实放在写作的优先位置。

综上所述,作文是精神的活动,情意素养是精神的产物。作文的一个目标是达成交际需求,另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表达自我,展示社会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塑造人的过程。情意素养是学生作文的“根”,作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养这个“根”。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养根作文[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10).

[2]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王桂梅,吉林省通化市教育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情意作文素养
山高路远情意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平生情意,悉数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