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理论“本色论”及其审美研究
2021-08-27王梦娜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戏曲作品,而且伴随着戏曲的创作与演出实践的发展,也积累了丰厚的戏曲理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与西方戏剧理论相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与传统诗文理论相比,也有着传统诗文理论所没有的内容与特色,在整个古代文学理论与艺术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色论”其实质已深入到戏曲的体制特征和戏曲艺术体式规律的把握,承载着古典戏曲在本体实现的过程中语言创作和审美理想的重要内涵,是中国古代戏曲走向自律、走向辉煌的重要美学范畴,通过对其研究现状的梳理,一方面帮助我们理清古典戏曲的形态特征、内部规律、发展趋势、民族性格等,另一方面可以 绎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具有现实价值的理论内涵,以科学的阐释来贴近历史、用理性的反思来观照现实。有利于探讨世界范畴之中的中国特色曲话理论体系,以及帮助我们以曲话所形成的民族独有的批判话语来思考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和如何建构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艺学。
一、关于“本色论”的论述
在论述中国戏曲理论时,国内部分学者将本色论作为核心理论进行讨论,他们将本色论作为研究戏曲理论或戏曲美学的重要途径来进行思考,很多的博士研究生将本色论作为其博士毕业论文的话题,呈现出不少的优秀成果。例如刘汉光《寓言·本色·意境——中国戏剧核心范畴研究》一文认为本色为中国戏剧的三大核心范畴之一,是关于中国戏曲形态风格的范畴,体现着我国戏曲的体式形态特征,其提出本色问题是中国戏剧体式特质的必然产物。本色作为发展变化的概念,其内涵的生产及衍变体现中国戏剧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美学个性和时代精神。王德兵《明清戏曲美学范畴研究》一文在第六章专门论述了本色的由来及戏曲美学内涵、明清戏曲中的“本色”观、以及本色与文词之争、本色派与骈俪派之争等几次问题论战。其认为本色与“游戏”“寓言”“新奇”“才情”“色艺”一起共同构成戏曲研究的六大美学范畴。
以“戏曲本色”为主题检索文献,在可视化分析中,看到关于“本色论”主题的论文有21篇,以“戏曲理论”为主题的有14篇,“戏曲创作”为主题的12篇,“戏曲语言”为主题的11篇,其他关于曲论家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王骥德、汤显祖、吕天成、何良俊、孟称舜等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黄仁生1985年发表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戏曲美学中的本色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赵山林1988年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中的论文《古代曲论中的“本色”论》;黄仕忠1990年发表在《艺术百家》中的《明清戏曲之发展与本色论》;王星琦、张宇声1990年发表在《艺术百家》中的《明代戏曲语言理论中的本色论》;平颖2005年发表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的《真率风趣留本色——吴梅论戏曲真实》;许莉莉2006年发表在《戏剧文学》中的《从曲律角度看戏曲之本色语》;范红娟2007年发表在《戏曲研究》中的《“本色”理论和20世纪传奇戏曲研究》以及尹东俊2017年发表在《中国京剧》中的论文《试论明中期戏曲理论中的“本色论”和“骈绮派”》。其主要探究“本色论”的理论核心和美学思想。
图示如下:
二、关于古典戏曲的审美范畴研究
关于戏曲的审美著作重要的有吴毓华《古代戏曲美学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周南雁《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追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刘俊鸿《论戏曲艺术的审美自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李世英主编《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朱恒夫主编《中国戏曲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以及以《中华艺术论丛》《戏剧研究》《文艺研究》等期刊为主要阵地的相关研究成果。
在“知网”检索关于“戏曲美学”的博士论文有8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扬州大学2014年王德兵的博士论文《明清戏曲美学范畴研究》,文中以明清时期的戏曲理论为基础,对明清时期的“游戏”“寓言”“新奇”“才情”“色艺”“本色”这六大美学范畴进行专题性研究,其在论述“本色”时,认为“本色”最初源于诗论,宋以后被大量用于文艺理论批判之中,其内涵愈趋复杂,尤其与“当行”一起引入中国戏曲理论并作为戏曲批判用于以来,伴随着论争使其审美内涵不断丰富,日趋成熟。到了明清两代,本色理论随着戏曲理论的成熟也臻于完善。
三、关于古代戏曲及戏曲理论的整理汇编研究
从1916年上海有正书局出版的《曲话》五卷本(清梁廷楠撰)开始,20世纪关于收集整理古代戏曲的工作就正式进入研究状态,1917年,董康《读曲丛刊》问世,标志了古代戏曲理论批判研究的正式兴起,该书汇刻了钟嗣成《录鬼簿》、徐渭《南词叙录》、魏良辅《曲律》、焦循《剧说》等7种古代戏曲论著。稍后,陈乃乾编印《曲苑》,1921年初印收录14种,1925年的《重订曲苑》增至20种,其中除了梁辰鱼《江东白苎》属散曲集之外,戏曲论著增加了13种。1959年,中央戏曲研究院编辑出版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该书选录了历代重要的戏曲论著48种,乃当时最为完整的戏曲论著集成。除集成本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单本曲论著作,如吴梅校本吕天成《曲品》(191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曹聚仁校本周德清《元人曲论》(1926年上海梁溪团书馆出版)、马康校本《录鬼簿新校注》(1936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十卷1-5号)、黄裳校本《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和傅惜华编校的《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195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戏曲理论批判研究便主要是以这些资料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是蔡毅的《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8年)、秦学人、候作卿的《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等。专题个案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对王骥德、李渔、金圣叹等曲论家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周维培《论中原音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吴书荫《曲品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孙崇涛、徐宏图《青楼集笺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俞为民《李渔<闲情偶寄>曲论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陆林《元代戏剧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谭帆、陆炜的《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以戏剧观念的发展为中轴线,以“曲学”“叙事理论”“搬演理论”为理论史的横向展开。二是基本以现成的理论构架来規范和清理戏曲理论史的发展,如蔡钟翔先生的《中国古典剧论概要》以“功能论”“题材论”“情节论”“结构论”“人物论”和“语言论”为构架,赵山林先生的《中国戏剧学通论》将古代戏剧学划分成“史学”“作法学”“音律学”“表演学”“批评学”和“文献学”六大块面。这种研究和叙述模式也有利有弊,好处是能比较清晰地展现理论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思想的实际构成。但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笔者与陆炜合作撰写的《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在理论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理论阐释的清晰性方面比较突出,但回头重读该书,明显地感到这种逻辑性和清晰性却是以舍去许多的历史内涵为代价的,这或许是这种叙述模式较为普遍的不足。而以现成的理论思路规范传统的戏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给人一种“套用”的感觉。
除此之外,21世纪对戏曲理论的汇编还有俞为民和孙蓉蓉的《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唐宋元编、明代编、清代编、近代编;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李渔、汤显祖、关汉卿、李玉等人的戏曲著作;各省、市、地区的地方戏曲志;还有笔者目前在古籍资料室和网络上搜集的明清戏曲刻本及评点本的戏曲著作。
四、关于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及现代阐释的研究众多,比较典型的有约40余篇。其以中国论文的核心元素探讨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进行现代性转换及建构中国文论话语权的路径。其主要分布情况如下图示:
纵观以上国内研究现状,发现对古代戏曲理论的汇编和整理工作已經完备,学者对古代戏曲的本位意识越来越浓厚,学术界有意识地将戏曲理论与其他文体的理论研究进行区分;另一方面理论研究的方向划分也越来越精细,将理论与批判含混一体的研究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文艺理论界的成果开始被引入戏曲理论研究中。且对戏曲的探索也不再局限于文学成就的品鉴,而是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来探讨这种综合性艺术的发生、发展和影响问题,学术界更加注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重视文献的发掘、方法的引入、理论的介绍以及观点的创新,从而希望建构一套符合国情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但也出现诸多研究问题,如重复研究依然不断,经典研究需要再突破;理论研究有待提高,话语体系亟待新的发现和新的建构。
五、现代审美阐释学的研究方向
对于本色论的研究,现在还需要进行现代阐释研究,论述本色论的现代透视,借现代阐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等观念来探讨本色论的戏曲话语,揭示其本色观念之下的隐喻和象征,以及曲论家和戏曲创作者的曲论身份认同与戏曲文化语境的建构;探究本色论在戏曲创作者、表演者、观众三度创作中所体现的审美效应;解析其三度创作环节中表现的审美接受和审美反应,并再次影响戏曲的创作和曲论观念的形成。
并尝试在当代戏曲、戏剧语言环境,表演理论下,探讨“本色”观念的现代性追求及对建构曲话民族性和文艺民族性的积极启示。本色论所表现的古典理想符合我们当代戏曲发展和建立中国戏剧语言的现代性的审美价值追求,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探讨世界范畴之中的中国特色曲话理论体系,以及帮助我们以曲话所形成的民族独有的批判话语来思考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和如何建构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艺学。
主要参考书目:
[1]张兰芳.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D].东南大学,2015.
[2]易勤华.戏曲诗性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陈刚.素朴与华丽:元明清戏曲美学风格嬗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4]郑小雅.不惟近情动俗,还求融通兼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6.
[5]胡庆龄.吴梅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
[6]周明秀.词学审美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7]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
王梦娜,四川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