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也能瘦?这些秘诀你收好了
2021-08-27朵朵
朵朵
这样吃肉,为健康加分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医学期刊《BMC Medicine》上发表研究成果:非食肉者,尤其是纯素食主义者,发生全骨折或髋部等某些特定部位的骨折的风险更高。
研究招募了约54898名参与者,分为肉食组、鱼食组(不吃其他肉)、素食组(不吃肉或鱼,但食用牛奶或鸡蛋)和纯素食主义组(不吃肉,鱼,牛奶和蛋)。
在平均长达17.6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了3941例骨折,研究人员发现,与食肉者相比,素食者全骨折的风险增加了11%,纯素食主义者发生全骨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50%。
与食肉者相比,食鱼者、素食者和纯素食主义者的髋部骨折风险分别增加了26%、25%和131%。
其他部位中,纯素食者的腿部骨折和锁骨、肋骨、椎骨等其他主要部位骨折的风险也均高于吃肉者,风险比分别为2.05、1.59、1.02和2.50。
总体而言,与吃肉者相比,不吃肉的参与者发生全面骨折和某些特定部位骨折的风险更高。
特别这6个时期要吃肉
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族维生素、铁、锌等营养素。
红肉指的是在烹饪前呈现出红色的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白肉是烹饪之前颜色发白的肉,包括鱼肉,禽(鸡、鸭、鹅)肉及部分海产品。
红肉肌肉纤维粗硬,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磷含量高,尤其是铁,主要以血红素铁存在,是膳食铁的优质来源。红肉还是维A、维D和B族维生素的好来源,但红肉中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较高。
鱼、禽类等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一些深海鱼、贝类肉还有EPA、DHA等营养元素,是红肉中没有的,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有重要作用。
不吃肉或摄入不足则可能会让免疫力降低、记忆力衰退、内分泌失调,还会导致缺血性贫血,皮肤变干燥、粗糙……
处于以下几个时期的人,应该适量多吃点肉:
1. 缺铁性贫血期
患者应增加瘦牛肉、瘦猪肉、瘦羊肉的摄入。
2. 生长发育期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素的需求量高于成年人,膳食中不能少了肉类,且红肉白肉都要吃。
3. 孕期
建议孕妇从孕中期开始每天增加50克动物性食物,孕晚期每天增加125克,建议每周食用2~3次鱼类。如孕妇肥胖,患高血压、糖尿病,则应在医师指导下饮食。
4. 哺乳期
每天应比孕前增加约80克的动物性食物,但如果妈妈饮食过于油腻,乳汁脂肪含量就会升高,宝宝较易长胖。
5. 减肥期
不吃肉会造成皮肤黯淡松弛,建议减肥者不必减少动物性食物,白天适量吃些瘦牛肉、去皮鸡肉等脂肪含量较少的肉类。
6. 健身期
长时间运动会使肌肉处于分解状态,需及时摄入优质蛋白为肌肉修复提供原料,但不要过量吃肉和蛋白粉。
这样吃肉,为健康减分
《英国医学委员会内科学(BMC Medicine)》期刊刊登英国牛津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每天吃肉过量,会增加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关节疾病等风险。该研究也是首次评估25种非癌症疾病与肉类摄入量的关系。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每周吃鱼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类280~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
食肉一旦超过上限,就有健康风险,具体表现如下:
1. 每天多吃20克加工肉类
肺炎发病风险增加23%,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21%,缺血性中风发病风险增加17%,静脉血栓栓塞、结肠息肉、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8%~10%。
2. 每天多吃30克禽肉
胃食管反流病、糖尿病、胃炎和十二指肠炎、胆囊病的发病风险分别升高17%、14%、12%、11%。
3. 每天多吃50克红肉
患肺炎的风险升高了22%,患糖尿病的风险升高21%,患结肠憩室病的风险升高17%,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升高16%,患尿路感染和结肠息肉的风险分别升高9%和8%。
每天多吃三五十克的肉,不仅会热量超标,导致肥胖或超重,过多的蛋白和脂类在体内日积月累,还可能引发代谢性疾病。
加工肉:含亚硝酸盐,多吃致癌
加工肉包括香肠制品、火腿制品、腌腊制品、酱卤制品、熏烧制品、油炸制品等十大类。它一般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遇到蛋白里的胺,会变成亚硝胺,长期吃会有致癌风险。
红肉:脂肪蛋白含量高,加重代谢负担
牛津大学研究小组认为,摄入过多红肉会增加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因为它们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其中,猪肉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红肉能量高,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长期吃太多,肝、肾代谢负担会非常重。
研究还发现,哺乳动物肉的细胞含有一种名为Neu5Gc的分子,长期过量吃肉,这些分子会大量黏附在人体细胞(尤其是肺部的细胞)表面的多糖分子上,人体会动用更多抗体来识别外来分子,进而引发炎症。
禽肉:易滋生细菌,损伤胃肠道
通常认为,吃白肉比吃红肉好,吃鱼肉比吃禽肉好,但《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一项研究指出,当白肉和红肉的饱和脂肪含量水平相当时,它们对坏胆固醇水平的影响一样。
牛津大学新研究指出,禽肉容易因处理或烹调不当而滋生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肠疾病。
禽肉摄入过多与糖尿病发病相关,是因为肉中血红素铁含量过高,促进羟自由基形成,损害胰腺β细胞及胰岛素的合成。
健康吃肉的4个原则
1. 摄入量因人而异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在下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也逐渐变弱,建议吃肉量接近膳食指南的偏下线比较适宜,比如一天一两左右的红肉,一两左右的鱼虾。
年轻人或运动量比较大的人,吃肉可以接近推荐量的上限,比如每天吃一两半的畜禽肉,一两半的鱼虾肉。
患有肥胖、三高等慢性病的人,最好少吃肉,以豆制品代之。
2. 调整红白肉比例
吃肉建议首选鱼肉,然后是禽类,最后是红肉。白肉的脂肪含量更低、蛋白质含量高,吃红肉则更易脂肪和热量摄入过多,而白肉的肉质更加细腻,更易消化。
将肉类分散在每天各餐中,避免集中食用。建议正餐中都要吃些肉食,猪、牛、羊、鸡、鸭、鹅可以换着吃,白肉的比例多些。需注意的是,晚上最好少吃红肉。
3. 加工肉类要少吃
熏肉、腊肉等这种肉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容易阻塞血管。这类肉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建议减少食用频次。
烤肉在高温下直接燃烧,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上,再与肉类蛋白质结合,产生“苯并芘”强致癌物,常吃会严重损害健康。如果要吃烤肉,最好用绿叶菜包着,并减少食用频次
4. 选对烹饪方法
烹饪肉首先要注意做熟,以杀死细菌,并要清淡少油,多蒸、煮、炖、卤、汆、拌,少煎、炸、炒,尽量采用低温烹调。
注意荤素營养搭配,比如可把肉煮好后切成肉丝或肉片,和焯好的豆芽、西兰花等蔬菜拌在一起吃,夏天也可做成凉拌菜,既保证营养充足,还不易长胖。
责编/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