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名著对话式教学实施策略

2021-08-27刘丽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章节名著

刘丽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板块采用“一课一得”的模式,新加入的阅读方法、专题探究和精彩选篇等内容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以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如何实施对话式教学。

一、明确方向

(一)展示学习目标

1.通读全书,重点精读书中所刻画的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故事,了解当时普通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理解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2.品味书中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抓住意蕴丰富的细节,欣赏《儒林外史》中独到的讽刺笔法。

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跨过时空的限制,想想此书在精神文化层面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二)阅读计划及方法指导

时间安排:九年级寒假(全书共五十六回,每天读五至十回,集中在五到十天完成阅读)。

阅读方法:

1.快速阅读法

集中精力,专心默读,尽快了解作品中发生了哪些故事,有哪些人物等,对小说有个概括的了解,圈画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故事。对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先跳过去,回头再根据需要补充阅读。

2.选择性精读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故事,精读细思,圈点对人物言行传神的描写,批注自己关于人物故事的思考以及对作者态度的体会。

3.问题阅读法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选择书中的几个重要人物,要求学生细读相关章节,定向质疑,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深入解读作品。

阅读方法的指导意在通过教师的提示和要求,使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初步完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二、阅读提示及课程安排

(一)阅读提示(示例)

细读有关周进的章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把握作者对“二进”的态度。

细读有关严贡生、严监生兄弟二人的章节,比较二严之不同,试着讲一讲两位严老爷的故事,体会作者对此二人不同的态度。

以“娄家公子访贤”为核心,阅读有关章节(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设计一张思维导图,写出你对人物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思考。

阅读有关匡超人的章节,看看他是如何由一个纯朴的农家弟子,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利欲熏心的无耻之徒的,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潘三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从第三十一回开始,作者一连写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博士四位真儒,为第三十七回的泰伯祠祭祀做了准备。细读这些章节,试着写一写何为真儒,作者为何在众多祭祀中独尊泰伯。

王冕与“市井四奇人”分别位处开篇楔子和片尾压轴,阅读相关章节,感受作者在“市井四奇人”身上所寄予的思考,体会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二)课前安排

学生时间有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甄选不同专题进行反馈展示,可以最大程度调动每个层面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合作能力。教师在组建阅读小组时,可以根据阅读能力分组,并针对小组特点给予有效的指导;小组内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教材“专题探究”部分设置了故事会、《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续写故事三个板块,教师可以结合假期阅读提示的六个问题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组自选一个问题。然后在组内根据学生水平分配任务。C层面的学生查标生字词,明确阅读范围,概括人物故事。B层面的学生进行赏析批注,写出自己的思考,并提出质疑。A层面的学生分析作者的态度、讽刺的效果,对组员所提质疑做出解答,撰写小论文,并对小组成果进行整合展示。在小组的课前准备过程中,学生能够突破在家长老师面前的局限,与同学探讨交流,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有效地锻炼了每个层面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课堂组织

在《儒林外史》的阅读展示中,教师可以规定小组展示内容,每组在讲故事、赏笔法(讽刺)、说感受、续写故事四个角度中选择三个进行展示,每组十分钟。每节课进行三个问题,共计三十分钟,留有十分钟的弹性时间可供其他小组提出质疑并讨论。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总结,这个过程必须建立在教师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并在价值观层面上及时引导学生建立正面积极的認识,实现学生与教师高效的对话。

三、课后提升

阅读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写作做准备。在阅读课后教师可以根据个体阅读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梯度的写作练习。

A档:人物分析类——《“二进”与“二严”》《匡超人的蜕变》《潘三》《真儒与泰伯》等;主题意旨类——《由儒林众生反思科举制度》《浅谈吴敬梓的理想》等。

B档:人物分析类——《“二进”之异同》《严监生之死》《谈谈匡超人》《理想典范王冕》等;摘抄批注类——摘抄对某个人物言行的白描,从精神层面点评人物性格,分析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态度。

C档: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下来。注意其中一些生动的细节和能够体现作者态度的语段,可以重新安排详略,亦可续写该人物后来的故事(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和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六回,吴敬梓根据自己长期的体察和分析,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在课堂上我们只能窥其一斑,看到作者针砭时弊,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做出的深刻批判。对话式教学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更深层次的阅读,通过有效的自读、讨论交流、思考内化和总结反思,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质疑交流活动,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匡超人前后巨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写‘市井四奇人?”“既然科举制度如此不堪,为何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千年之久?”显然,学生的阅读已经呈现了初步效果,从阅读《儒林外史》走向了对人性的剖析,对历史的思考。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对话式教学的分析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号:GS[2020]GHB0211)。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章节名著
《儒林外史》的吃播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国外名刊名著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