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作文教学的突破点

2021-08-27李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应用文高考作文文体

李梅

与传统的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相比,全国新高考作文更具有应用性、时代性、开放性,与此同时,审题难度、行文要求都大大降低了,但是思维层级却有了显著提升,进一步防止了高考作文套作、宿构等常见问题。江苏省的高中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新局面有些不知所措,但是所有人都在积极探索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新路径,试图为学生的写作保驾护航。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简略地谈谈江苏省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突破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困境,让学生写出更多有个性而精彩的佳作。

一、立足传统,夯实阅读与写作的基础

传统的江苏卷高考作文虽然饱受教育界同仁诟病,但是也有其自身的优点。江苏省高考作文文化气息浓重,这也倒逼着江苏省的教师、学生去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吸取养分,寻求素材,觅得经验。我们绝对不能片面地、偏激地看问题,而是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笔者觉得阅读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读书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必定是相互促进的,只有一个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学生,才能写出更好的上等佳作。可以说,古往今来,概无例外。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及时记录阅读的体会、心得。笔者认为读书笔记可分两类,其一是随读随记。一般情况下可以记在书页上。把阅读的感受、体会,或者想要抒发的情绪都以批注形式记录在词语、句段的旁边,以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是促进写作的一种好方式,因为很多阅读体会都会转瞬即逝,只有记在书页之上才能长久,日后再看再思考,才会形成对比,衍生出思维的碰撞,让自己的思想随着阅读逐渐成熟起来。其二是阅读记录本。这样的记录可以选择经典语句摘抄、优美段落鉴赏、全文读后体会、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同一母体阅读的关联研究等。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学习、借鉴经典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系统地表达自己个性的思考。这也验证了古人那句话:“读书切记在匆忙,涵养功夫兴味长。”我想只有坚持阅读,广泛积累,然后才能写出经典的篇章,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写作。

二、面向生活,注重应用文写作的研究

新高考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作文也不例外。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语文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具体设定情境的主持词,这就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江苏省考生已经适应了议论文、记叙文写作,这样的应用文写作却很少涉及,若学生不经过训练就直接来写,我想学生一定不会写,也不知道写什么。正是因为新高考作文的这种开放性,我们教师不得不在应用文写作上下点功夫,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类应用文的体例、方式,然后才能去面对新形势下的高考全国卷作文。

从目前各地的模拟考试的试题来看,应用文写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出现了势不可挡的潮流。一般常考查的有书信、演讲稿、倡议书、主持词、新聞通讯等。这些应用文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不会让学生觉得陌生,但是这些文章都有既定的文体结构,不是可以随便写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每种文体的常式结构,文体常式结构是应用文的主要特征,我们不能抛离,也无法抛离,只有完全掌握了这种常式结构才能让学生的写作有的放矢。其次要让学生把握每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如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要尽量贴合每类文体的要求,达到特定的效果。最后要把握写作的情境要求,这个写作往往是在虚拟语境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必须关注情境、对象、文体等问题,只有按照要求去完成作文才能算合格,不然即使你写的文章再精彩也是徒然无用的。

三、迎接时代,关注时代浪潮中的人和事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的时代而独立生存,只能和时代同频共振,一起成长。我们都知道每个时代都能成就一批风云人物,这些人物也是我们铭记于心、深感敬佩的。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当今的社会虽然提倡张扬个性、活出自我,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大众、主流,我行我素。尤其是新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形式,还是内容指向,都迫使我们必须关注时代,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潮流而上,成全他人,成就自我。

在写作中,学生首先可以以新闻事实作为素材,展现出当代青年“既读圣贤书,又闻窗外事”的良好风貌;其次,学生可以以新闻事实作为提升思维的助推器。一般情况下,新闻事件、热点事件都有很多的追踪评论。对这些评论,我们要善于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待事物有自己理性的判断;最后,学生可以以新闻事实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基因。任何事情背后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深入去挖掘它,而热点事件一旦产生,社会各界必定是各种解读,蜂拥而上。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深入分析、探究,找出事件背后的文化逻辑。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方可以灵活运用、深层剖析,助力写作思维的拔节生长。

四、建构语言,锤炼语言风貌

有人说当下高考的应用文写作有点八股之意,形式固定,主题单一,语言缺乏鲜活和灵动的气息。我却不这样认为,应用文虽然有文章总体结构的程式,却又有着自己内在环节的多变;语言虽然不需雕龙画凤般的打磨,但也要符合语体特征、富有内涵、具有穿透力。因此,应用文的语言也是需要好好锤炼的,并不是做到简易、通俗即可。我们都知道主持词也好,演讲稿、发言稿也罢,这些文体都需要精雕细磨语言的,在语言中打造其独有的魅力和鲜明的个性。

那么,如何构建好应用文的语言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条路径入手。其一,精准把握文体语言要求。如演讲稿语言要生动、富有穿透力,如主持词语言要鲜活,具有强大的情境性,再如书信语言要亲切、动人等;其二,打造富有哲理的金句。无论什么文章,都需要有那么两三句金句来点缀,让文章的品质得以提升。金句的打磨并不是脱口而出那么轻易,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模仿、训练才能习得,因此,我们要注重平时的功夫;三是简练、具有穿透力。这就要求语言要入心,这一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同时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要素之一。如何才能入心,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情境、指向、情感等对言语进行高阶提升,然后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来。

总而言之,新高考背景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我们教师和学生绝对不能慌了步伐,而应把准新高考的动向,然后伺机而动,做到精准发力。笔者觉得作文写作并不难。无论是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写作,还是现在全国卷的应用文写作,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其文类的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走上正路,再靠平时的阅读推进,广泛积累素材,锤炼打磨语言,提升思维品质,就必定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好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四甲中学

猜你喜欢

应用文高考作文文体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高考作文两关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