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片冰心”共“明月”

2021-08-27顾超群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冰心写景景物

顾超群

《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本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课文,它是我国古代送别诗体系中的名篇。它兼具双重文格,既沿用了传统送别诗惯用的创作风格,又对送别诗的立意进行创新,对拓展学生对送别诗的阅读认知具有重要价值。这种立意不仅仅体现在这一首诗中,王昌龄创作了一组《芙蓉楼送辛渐》,教材选的是组诗中的一首。然而,很少有人发现这首诗的独特性,也对这组组诗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组诗比较阅读教学视域,引导学生在“一片冰心”共“明月”中品味送别诗丰富的意蕴。

一、一样的送别:解读写景,感悟送别诗思路

送别诗创作时,一般习惯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常常借助写景,或交代送别的场景,或渲染送别的氛围,或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有机地渗透于景物之中。因此,送别诗阅读教学适宜从解读写景入手,引导学生感悟送别诗一般的写作思路,进而借助这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写景,抓住进入送别诗的切入点。《芙蓉楼送辛渐》两首组诗,都采用送别诗常用的写作思路。鉴于送别诗情景交融的特点,《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在引导学生熟读成诵与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宜于从分析写景入手,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探送别之“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找出诗歌所写之景,结合诗句感悟景物特点。

活动二:绘送别之“境”。结合诗句,发挥想象力,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之景。

活动三:辨送别之“意”。结合送别诗阅读经验,比较阅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写景句子,说说景物特点,再结合两首诗的写景句,小结写景句的作用。

通过活动一,学生找出诗歌所写之景,主要有寒雨、江、楚山等,再结合诗歌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引导学生探究景物特点,抓住“寒”字,引领学生把握送别的季节,抓住“连”字,感受雨与江连成一片的景致,抓住“孤”字感受诗人送别时的心境。借助景物引领学生获得对送别诗的初步感受。活动二侧重于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景物进行整合,既立足于诗歌本身,又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机会,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诗歌送别情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到“秋雨满江”的送别之境中,体会友人已去,只剩孤耸的楚山和孤独的诗人。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比较阅读,借助《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写景学习经验,自主解读第二首诗写景的句子。再基于比较视角,从理论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建构,让学生感受诗人写景的“匠意”,总结写景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解读写景。

二、一样的情感:由景入情,品味送别诗情感

送别诗是有感而发的结果,景往往是情感的载体,将情感无形地渗透于其中,在送别诗中,写景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因此,在送别诗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景”打开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景入情,在整合景物中引领学生进入意境,触摸景物背后涌动的情思。讲《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结合分析写景的作用,通读全诗,组织学生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配乐朗诵。根据诗歌写景句子营造的意境,请调动音乐积累,给诗歌选配一首朗读背景音乐,并说说理由。

活动二:朗读悟情。分小组朗读诗歌,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说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活动三:比较阅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和《芙蓉楼送辛渐》(其二),概括送别诗在抒情方面的共同点。

在引导学生由景入情时,教师应讲究方式方法,改变语言表达的方式,借助丰富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借助写景进入诗歌的情感。通过写景,学生对送别的季节、暗淡的氛围有了直观的体验,不难理解诗人此时凄凉的心情,以及友人匆匆离去而加重的孤独心境,情景自然地做到水乳交融。学生借助配乐的形式,间接地将自己的理解传遞出来。再借助比较阅读,“一片冰心”和“明月心”表达的情感就显露出来。第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基于比较阅读学习视角,对两首送别诗的写作共性进行总结。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认识到借景抒情是送别诗写作的基本方法。景和情具有共生性,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依托于写景。

三、不一样的立意:聚焦个性,捕捉送别诗特质

送别诗是基于共同的写作话题,即“送别”,它表现的场景具有相通之处,抒发的情感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因此,送别诗的共性特征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情感借助景物和语言传递出来。然而,不同的诗人,即使是相同的作者,创作处境不同,诗歌传递出的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还应基于诗歌自身个性,引导学生捕捉送别诗特质,读出不一样的感受,体会不一样的立意。《芙蓉楼送辛渐》(其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经典名句,细细品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二)中的最后两句“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的比较阅读不可或缺。

活动一:查阅资料,说说你对“冰心”“明月心”的理解。

活动二:比较阅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和《芙蓉楼送辛渐》(其二),说说“冰心”与“明月心”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一片冰心在玉壶”背后的典故,诗人鲍照在《代悲白头吟》一诗中有“清如玉壶冰”,借以表达高洁清白的品格。王昌龄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在别离时刻,除了表达送别的离愁之外,更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用一颗纯洁的冰心告慰友人,一改借相思之辞抒情的方式。再来看看《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将“明月心”置于“寂寂寒江明月心”一句中,学生不难发现这首诗与其一截然不同,不是抒发情感,而是借助写景传情,“明月”和“心”的组合,又使“明月”的内涵变得虚虚实实,既是对明月的真实描写,又不仅仅是对明月的再现,从而使得诗歌抒发的情感从有限走向无限。

如此的比较阅读,既引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送别诗的共性特质,又聚焦诗歌个性化特质。学生对“一片冰心”和“明月心”的思维逻辑有了直观的认识,又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不同诗歌尽管话题相似或相近,立意却别有洞天。

总之,诗歌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比较是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一把钥匙。比较阅读能够让学生感悟到诗歌创作上的共性特征,又能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深入,发现并捕捉诗歌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基于《芙蓉楼送辛渐》的比较阅读教学只是一个探索,也只是一个开始,作为教师,为师者的“冰心”与“明月心”不可或缺,理应共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庆安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冰心写景景物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四时景物皆成趣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写冬天的景物
写景的妙招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寄小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