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假”之间看写作之灵性

2021-08-27高晓勍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灵性虚构选材

高晓勍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表达这两种能力分别指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的接受与输出这两个环节,而本文则针对输出这一环节,就如何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从而增添文章灵性做出思考。毕竟随着学习进度的推进,写作已成为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而言颇富挑战性的一项要求。写作其实包含了对学生观察生活、反思内心以及语言整合等能力的考查,好的文章必然需要灵性,也就是说需要生活气息与艺术气息并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区分、对待“真”与“假”就尤为重要。

一、素材积累需避“假”求“真”

提及写作教学,素材的搜集与选用就是学生需要面对的第一大关卡。其实有不少人会认为,写作素材求“真”并不难达到,毕竟不管是各类教辅资料还是网络资源为现在的学生整理、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写作素材,所选的示例自然也不会过分虚构,这些内容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库,让学生去阅读、背诵进而填充到写作中难道还不够吗?其实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层面看确实不够,虽然许多写作辅导资料对于素材的搜集相对全面,也是社会上值得学生去了解、学习的正能量的信息,但是那些被整合出來的素材在具有共性的同时也自然会欠缺一点独属于每位学生的个性。那些“写作素材模板”即使是社会中真实的案例,如果无法与学生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甚至经历过的相融合,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算不上绝佳的“真”素材。

所以说,现在我所探讨的“真”素材,其实指向的是学生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的人与事的信息元素,至少是情感触动,就像四年级教材中引导学生进行的以“我的乐园”为主题的写作练习,设定的关键词是“乐园”,行为主体却是“我”,也许会有“素材模板”告诉学生怎么去写书屋、写游乐园或者可以被称为“秘密基地”的地方,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没经历过就是没经历过,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足以支撑他们去虚构一些体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写作选材指导时,尽量避免用前文中提到的那些大众化的场所来为学生举例,因为这会在无形中限定学生的选材范围,导致最后学生作品不是写自己看书的,就是写如何帮父母做家务或者喂养流浪猫、流浪狗的。这些虽然也是很好的选材,但是当学生普遍去向这些内容靠拢时,文章就不可避免多了许多“假”的匠气而缺少“真”的灵性。所谓避“假”求“真”,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材时鼓励学生表达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与感受,发现学生素材中类似于“恶作剧”“日常细节”等不能被大众素材淹没的点,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实。有真实做基础,再及时选用那些社会性素材,学生的切入点也会更“接地气”,更符合他们的年龄与思维方式。

二、感情流淌需抑“假”向“真”

素材支撑起的是文章的显性内容,感情却是文章的精神内涵,与前文中阐述的选取“真”的写作素材承接,一篇好的文章更需要创作者真情实感的填充。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而言,能真实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便是写作的最终目的。

首先谈真实的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其实并不只属于成年人,少年虽然人生阅历还不充足,但是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可以千奇百怪:观察小蚂蚁运食物也许会让他们感动,朋友都完成的项目自己没完成羞恼与不服气的情绪……很巧,这些情绪如果能诉之于笔,文字的呈现会显得更为生动有趣。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时常会向学生展示真情与假意的文字展现出的差别,引导学生探究内心,抒发真实情感。

其实,选择“抑”这一字眼来定位写作中的情感抒发引导,还是与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固有模式有关,多年来,语文教学习惯于给学生设定一条路线,引导学生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所以,许多学生的作文常围绕着“父母辛苦”“老师负责”“猫咪可爱”抑或是“与好朋友闹矛盾又和好”“长大要为祖国做贡献”这些主题来写,这些主题不是不好,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极易使学生拿到一个命题时思维就会下意识向着这些方向努力,甚至连欲扬先抑的模式、使用的示例和最终感受都大同小异,像是“流水线”生产而来。其实,写作的大主题确实离不开这些,但是,不同学生的切入点与对同一件事情的感受总归有细微差别,而“差别”就极容易成为文章感情的亮点之处。所以,对于学生写作感情的引导只靠几句话远远不够,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调、用词感染等方法,发现自己真实的生活,并从中选取写作素材,识到自己在听到一个故事、看到一件事时内心产生的真实的开心、感动、酸楚、气愤甚至是无感等情绪。有的学生喜欢诗歌,有的喜欢故事,有的喜欢猫咪,有的喜欢兔子,再加上不同的人即使喜欢同一件事物所喜欢的点还可能不同,所以,只有当感情真了,去模式化了,文章才能有丰富多元的呈现,才有助于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艺术呈现需用“假”存“真”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一直引导学生选真事、抒真情,将真实的体验融入书面表达当中,那些过于模式化的写作倾向自然就会被逐渐淘汰。但是反过来说,写作中就真的不需要一点“假”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真”与“假”自然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他们自身的写作如果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也会更愿意去写真事、真情。但是写作毕竟属于一种艺术创作,在真实基础上的修饰同样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的能力。

其实,这种对“假”的运用,具体来说还确实达不到“虚构”这一阶段,比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这些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文学著作,其情节之所以能虚构得让读者心驰神往又发人深省,是有着创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现实生活的极致观察以及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底作为支撑的。而对于写作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而言,虚构这一写作技能显然驾驭不住,所以,主体上的求“真”才是打开写作思路的最佳选择,而在素材与情感都倾向真实的基础上,教会学生适当地运用夸张与修饰让文章增色就尤为重要。以教材五年级“我的心爱之物”这一表达主题为例,既然是“心爱”之物,那么不管学生选择什么物品,这个物品即使对于他人来说再普通,对于作者来说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所以,学生此时的描述就不应当是十分求真务实的描写,如自己养的兔子可爱得会“发光”;自己的旧存钱罐上的小猪可以是憨态可掬;自己收到的生日贺卡承载着满满的同学情谊……这些其实都是在事物原本特点的基础上加入了夸张、修饰的内容,却使文字更独特、生动,有生活气息。

总之,我们鼓励学生去感受真实的体验与真实的感情,就是希望他们可以在其中获得独特的思考,然后再通过修辞技巧的学习或语言的积累让写作主体“发光”,也唯有让创作者有独特体会的写作对象,才能带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人感到文章充满灵性而没有生拼硬凑之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绛第二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灵性虚构选材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虚构的犹太民族?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初论“灵性文学” 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