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一叶纵江河飞花两片觅津梁
2021-08-27郭兵
郭兵
【设计背景】
《故都的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内容对应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既有丰富的语言思维资源,又有精深的人文主题意蕴。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一篇传统的经典老课文,如何实现“老课新上法”而不是“老课老上法”?运用“小群文阅读”理念进行新课程开发设计,便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实践。
小群文阅读教学契合课标的理念,指向高阶思维、深度阅读,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小群文阅读教学的“小”主要体现在选定1个主题、组文篇幅不超过5篇、阅读量1万字以内、课内2课时左右。既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又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还可以规避一些“大”群文阅读偏离“语文味”的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利用小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满足学生语文核心素质发展的要求。
【设计说明】
基于新课标和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本节课以“培养学生从语言切入多层视角赏析文本、理解民族审美心理”为教学目标。以老舍《北平的秋天》(节选自《四世同堂》)作为欣赏《故都的秋》的学习支持,设计了短平快的“小群文阅读”课。围绕“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语文理念,设计了“赏景悟情——读人审美——整合探究”三个学习活动。同时,为突出“理解民族审美心理”这一教学重点,又整合了古今写秋的诗文语段,组成“小群文”中的小“小群文”,在教学活动环节上,聚焦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因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定位,与叶圣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高度吻合。
【教学目标】
1.语言与思维:通过梳理探究,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与情趣。
2.审美与文化: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重点】
品读词语,探究文本中的审美趣味。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发放导学案。熟读《故都的秋》《北平的秋天》,并做圈划批注。
2.仿照示例,筛选课文中关键词语,完成文本内容梳理。
3.从课文中简要标注、圈划出下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1)郁达夫说:“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中“感受得到底”的“秋的深味”体现在哪里?
(2)老舍说:“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中“美丽”指哪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除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我们也许无暇感受季节的更替。其实“一叶知秋”需要一颗对自然敏感的心。要理解庄子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是需要高雅的审美情趣的。而经典散文可以启发读者的审美心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和老舍的秋天,来一次美的历程吧!
二、赏景悟情
(一)检查预习
1.检查内容为梳理表格1。
教师明确(PPT):
2.选出两篇文章中最具“深味”和“美丽”的语段,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品味“深味”和“美丽”的意蕴有何区别?
点拨:从“深味”和“美丽”两个词语的语义切入,再联系两篇文章关联的语句来理解。
教师明确(PPT):
深味:向内,细腻,深沉,重精神气质层面
美丽:向外,好看、繁荣,偏物质感官层面
(二)品读“表格1”梳理词语,参考示例,联系全文点评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思,完成表格2。
三、读人审美
(一)比较鉴赏
根据表格1和表格2的梳理探究,联系两篇文章,思考:郁达夫和老舍的“审美趣味”有何区别?请讨论交流。
点拨:文学的“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感觉。请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或生活经验来理解“审美趣味”的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发言)
教师明确:同一地点,同一秋天,写什么,不写什么,可以体现一个作家的审美情趣取向。郁达夫从寻常所见景象的细微处,甚至破败景象中发现并体验细腻忧郁的“美”,这是具有传统士大夫文化修养的文人雅趣。作为“人民藝术家”的老舍,关注底层生活,亲近人间烟火。文章中世俗生活的活色生香,正是平民大众最本色的“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本来就是生活的两面。
(二)整合探究
自由朗读下面的小群文资料,联系《故都的秋》,以“民族审美心理”为议题,进行阅读探究:
①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⑤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欧阳修《秋声赋》
⑥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元)萨都剌《过高邮射阳湖》
⑦秋是代表成熟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分组探讨下面两个问题,动笔简要记下你的想法,然后讨论交流:
1.你是否赞同《故都的秋》第12段中“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的说法?
2.你对于古往今来关于“秋”的“民族审美心理”有何思考?你喜欢哪种审美的趣味?并说明理由。
点拨:在古诗文的“小群”内,学生可以围绕议题,进行归类比较。从诗文到作者,知人论世,联系传统文化进行拓展探究。
(学生思考做笔记、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有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理只是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一部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人的生命类似自然四时之景,也是丰富多彩的。“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是诗文传统,因为文人雅士常常在自然中寄托精神,寻找归宿和慰藉。
但同一种景物,又因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心理特点,呈现出各具个性的审美趣味。无论是隐于闹市朝堂,还是隐于田园泉林,无论进与退,得与失,无论刚健或柔弱,激昂或抑郁,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启示,各种人生体验都可以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这便是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最美”之处。
三、课堂小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学习《故都的秋》《北平的秋天》这两篇文章,从小处看,可以激发我们以审美、欢喜之心看待自然与生活,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从大处说,可以引导我们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当然,人生也如四季,作为朝气蓬勃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以积极进取之心,拥抱自然与人生,点燃青春的激情。
四、实践作业
这节课通过对两篇文章与一群诗文的鉴赏,我们应该在生活审美与写作技法上获得了一些启发,你是否有些美妙的审美或独特的情趣想要表达?请从以下作业中任选一个完成。
1“某某中学公众号”计划推出一期“秋润校园”图片展,但已有的“展览序言”略少“意味”。请你根据校园秋季里“树木、花草、池塘、飞鸟、人物”等的特点,任选景物,借鉴《故都的秋》的写作技巧,拟一条150字左右的片段文字,补充到序言中。可以融入自己的审美趣味、文化意蕴(尽可能写下那些景物色彩、声音、气味、触感及自己的感受)。
2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散文《秋天的况味》,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文人雅趣,清静悠闲
《北平的秋天》:平民俗趣,人间烟火审美心理
【教学设计反思】
倪文锦教授说:“无论是观摩平时群文阅读的研讨课,还是专门组织的群文阅读教学比赛,当下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许多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深入不下去的‘高原反应。他们不能把群文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乏组合教学的能力。”那么如何避免出现貌似群文阅读,实际上只是在固定时间内一篇篇地教了不同的文本而已。但是,相对于普通群文阅读,小群文以其“短平快”的特点,可以更聚焦实用性与实效性。经过尝试《故都的秋》和《北平的秋天》小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实施,使我对学习任务群下的“小群文阅读”有了以下感悟。
第一,小群文阅读教学是实施“任务群”的有效路径。
语文“学习任务群”相当于“设计蓝图”,一线课堂还需要科学有效的“施工图”来落实。小群文阅读教学是契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设计样态。本课设计落实了新课标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任务群,指向关键能力,组织了“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三个活动。可以说,“小群文阅读”是落实“任务群”课程目标的便于操作、符合学情的有效路径。
第二,小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化繁为简,以少胜多。
依据课标与教材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一个议题,课堂活动不超过三个。至于篇幅较长的文本,可以用阅读单的形式提前下发,引导学生把阅读内容进行“前置性”学习。这样,面对几千上万字的组群文本,课堂上仍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習了。所以说,“小群文阅读”是一种高效实用简约的教学方式。
第三,小群文阅读教学更便于聚焦“教学做合一”。
叶圣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与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高度吻合。本课设计的“文学评论”与“校园公众号”之序言,就具有真实的生活情境特点。而且可以联系文本鉴赏的收获,进行写法模仿。实施小群文阅读,首先要解决教学聚焦点的问题。如果不聚焦,小群文阅读将会进入“散慢费”的境地。小群文阅读聚焦了“教学做合一”,便可以举一反三,指向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益。
当然,基于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前置学习有没有发挥作用?学习的支架如何搭建?学习任务单怎么样才能不成为摆设?如何用有价值的问题推动教学的层次?议题的确定是否真正起到了统整和驱动的作用?课堂上有没有真实的阅读和学习的过程?如何从印证式阅读走向思辨性阅读,从平行的展开走向有梯度的深度学习?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本文系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小群文阅读:提升高中学习任务群实施效益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H13-20-Q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