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悲凉与至情
2021-08-27王怀
王怀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抒情散文,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用柔美的笔调、饱满的深情将故都秋天的景与情表达出来,描绘了一幅幅极具情趣的秋景图。全文重在写景,但每一处秋景中都蕴含着作家深切的情意和对秋景的爱恋,在满眼平常景中,却有着岁月的悲凉与感动。
一、《故都的秋》——悲凉之秋
北国的秋有三大特点:清、静、悲凉,悲凉是秋的神韵,也是郁达夫对故都之秋最深切的感受,通过对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等五幅秋图的描绘,让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也染上了一份悲凉。正如古人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的肃杀气氛,万物逐渐凋零的自然规律,都让郁达夫笔下的悲凉之秋显得格外寂寥,在作家的笔下,似乎也有一层对于生命消逝的思索,引发了他的无限感触。正如文章中提到,开着正盛的槐花,经过一夜的风雨,铺的满地都是,原本在枝头尽情绽放,却也少不了落得“零落成泥碾作尘”,这是何等的无可奈何,又是何等的让人心生怅惘,渐生悲凉。而当秋蝉也即将离开的时候,宣告了秋天真正的肃杀,一切生命都逃不过时间和季节的摆布,生命原来是如此的弱小又令人唏嘘。
秋天是最有力量的一个季节,因为它承载了由繁盛走向衰败,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不是哪个季节都有的,当生命归于寂静,曾经的热烈与当下的寂静将秋的悲凉推向了极致,也让作家的情感在秋景里达到了最酣畅淋漓的释放。郁达夫所选的秋日之景,与我们旁人所见并无二致,但是他在常见的秋景里留下了极为细腻的情感反馈,在丝丝入扣、细腻动人的景致中增添了一份悲凉情绪,更能感染人和打动人。
而究其根本,郁达夫之所以能够将这份悲凉之秋表达得如此细腻,最重要的还是他本身的处境引发了他的情感。当时正值郁达夫在外多年回到故都,多年的奔波使得他早就形成了丰沛的情感感受能力,物是人非无疑加重了这种无人诉说的愁绪。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一些政治原因,郁达夫作为爱国青年,面对山河破败的景象触景生情,这种悲凉之秋中既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也有对自己的人生选择的迷茫和焦虑。可以说,人处于特定的时代境遇中,个人的情感也会在无形之中被放大,《故都的秋》也因此笼罩上了一层愁绪和悲凉。但这种悲凉又不单单是生命永远的结束和草草的退场,一切悲凉都向世人展现出了一种悲壮的美感,宣告了在新的时刻还会卷土重来的勇气,我想这才是郁达夫最深沉的关于秋的蓬勃的清静与悲凉。
二、《故都的秋》——深情之秋
郁达夫是爱秋的,所以才会在一开篇就写下“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样的句子,正是因为对秋怀着至真至善的情感,所以,在他的眼中,一切秋的景色都是美丽的、动人的,在看似普通的景致中总能发现新的美。即使是被秋风吹散的秋草,在郁达夫看来也有着又尖又细的身材,似乎是柔弱的女子,只要它在就是好的。喇叭花开得热热烈烈,用自己的绽放消散了秋天的死亡气息,即使花朵纤弱,却散发出圣洁的光辉。而散落一地的槐花,在直面自己的命运的时候也留下了令人动容的奋不顾身。故都的秋令郁达夫一见倾心,“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天底下驯鸽的飞声”,思绪得以在天地之间畅游和释放,这种与自然浑然一体、超脱世俗的体验之感才使得郁达夫对故都的秋天有如此深情的凝视吧。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深情的、挚爱的,所以,即使住在破屋里,也能在岁月沧桑中看到新的景致,这也能看出郁达夫是一个极具审美趣味的人,在悠然自得中细细品味景色,也品味自己的人生。秋雨话凉是老北京人的闲适,用缓慢悠扬的声调互道一声秋凉,在寒暄之间也有着人情的冷暖。在一篇写景的散文中,这种对于老北京闲适人情的描绘与深情的故都之间消融了界限,在郁达夫的眼中都成为了对秋的赞歌。
郁达夫对秋的喜爱是溢于言表的,尽管景致中透露出悲凉,但文为心生,所以,在阅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悲凉被喜悦冲淡,更多了一种错落洒脱之美。故都的秋秋韵十足,秋味浓郁,热热烈烈,犹如生命尽头的最后一次怒放,百花凋零前的最后一次从容,也映衬出郁达夫自身的豁达情绪。尽管对于前途命运充满了不确定,但仍能在当下的境遇中获得让人感动和欣喜的体验,这种对秋的深情中更包含了一种生命的坚韧,秋景与心境之间互相映衬。郁达夫在文章的最后,道出了自己最深的秋之情意,“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细细品读这句话,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已经不单单是喜爱了,而是倾注了生命的誓言,将自己的生命与故都的秋紧紧联系在一起,可见他的一颗赤子之心。
三、《故都的秋》——情趣之秋
可以说,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是丰富的,情感也是浓烈的,除去作家本身对于故都之秋所倾注的情感之外,秋天的故都似乎也有着浑然天成的情趣。高远的青天、飞翔的驯鸽,散落着的丝丝日光,绚烂的喇叭花、稀疏的秋草、凋落的秋树、衰弱的秋蝉、淅沥的秋雨,以及穿着清布单衣和夹袄的都市闲人,构成了秋天最本真的面貌。我想,这些景致是有着自身的情趣的,它们向死而生,在迎接秋天到来的同时也在迎接自己的死亡,但它们是不惧的,似乎还向我们传达出它们对于这段经历的坦然,《故都的秋》在平淡的事物中蕴含着最丰富的细腻情感,而这些天地间最热烈的生命也好像在说它们无愧于郁达夫的喜爱,这也是作家与景物之间交流的一种情趣吧。
充满生机的秋景之间情感的联系紧密,趣味横生,小到扫帚的纹理,大到无尽的青天白云,景物极具层次,由近及远,由低到高。这却不是秋天所有的趣味,也不是郁达夫所能想到的所有代表秋天的景致。“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种种事物都能浮现在眼前,也交织了这一秋的深沉滋味。郁达夫本人是极具审美趣味的人,所以才能所见所感所写皆由情趣之物组成,道出了北国之秋的浓烈与深味,让故都的秋能够穿越时间,时至今日仍然令人向往。
这种情趣之秋之所以如此有味道,一方面是文章辞藻优美,语言错落有致,短语的运用也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明快感,创造出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作家真情实感的迸发,能够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美,将个人情感与天地相融合,用真情来动人。秋中有景,秋中有寄托,秋中有落寞,秋中也自成情趣,北国秋味浓,秋景跃然纸上,也让读者享受了一次惬意的北国之秋的精神之旅。
总之,《故都的秋》作为写秋的佳作,既有对景致的深情描绘,也有情感的不斷迸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既能体会到作家的写作情趣,也能获得一次有关秋天的心灵之旅。在极具典雅清新的语言中,有着颇具生气的意境,借助穿越时空的秋天,我们与郁达夫仿佛也更近了一些。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