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安中村滑坡特征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2021-08-27厚琪玲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1年4期
关键词:滑坡体泥质岩性

厚琪玲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四地质队,江西 南昌 330009)

1 前言

2003年吉安市中村村民在坡脚下切坡建房,由于山坡开裂形成滑坡体,滑坡体体积约3万m3,此后滑坡体处于蠕滑状态,山坡中上部整体水平位移1~2 m,垂向位移1~3 m,村民在切坡处设置挡土墙。2010年4月13日,滑坡体北翼蠕滑,在滑坡体的中部及北翼形成多道拉张裂缝和剪切裂缝,缝宽10~30 cm,缝深10~50 cm,水平位移10~50 cm,垂向位移10~50 cm,延伸长度2~5 m,延伸方向100°~160°,前缘呈鼓丘状,高于地面0.4 m,导致挡土墙中段前移40 cm(图1)。

图1 滑坡平面图

2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滑坡区属垄岗地貌,高程一般为57~97 m,相对高差一般为40 m。滑坡体处于自然山坡中下部,山顶高程约97.62 m,滑坡后缘高程78.0 m。自然山坡坡脚处为沿山坡新建的两排砖混结构民房,楼高二至三层,地面标高55~56 m,与滑坡后缘相对高差23 m,山坡坡度10°~13°,滑坡体后缘山坡坡度26°。山坡植被发育,主要为杉树、灌木、草丛,植被覆盖率60%。

2.2 地层岩性

出露的地层由第四纪全新世联圩组(Qhl)、白垩纪晚世周田组第一段(K2z1)、石炭纪早世梓山组下段(C1z1)组成。

(1)第四纪全新世联圩组(Qhl)。主要分布于丘陵斜坡、沟谷地带,岩性为灰黄色、黄褐色、土红色,主要由粉质黏土夹砂、泥岩碎石角砾组成。厚度一般为0.6~4.5 m,平均2.40 m;碎块石含量占15%~25%,粒径一般为0.1~5 cm,局部有大于10 cm的块石。粉质黏土呈软塑~硬塑状,土体结构较松散,块碎石分布不均一,为残坡积层。

(2)白垩纪晚世周田组第一段(K2z1)。分布于山顶、山麓和山脚,岩性为土红色、褐色,中厚层状,水平层理,泥质粉砂岩。厚度大于30 m,局部被方解石细脉充填,遇水后易胀,呈散体,为滑坡发生地层。

(3)石炭纪早世梓山组下段(C1z1)。分布于滑坡体后缘,该层主要由石英细砾岩、粗砂岩夹少量粉砂岩组成,与白垩纪晚世周田组第一段呈不整合接触。

2.3 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水位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含水层富水性较差,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其地下水主要特征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纪全新世联圩组(Qhl)残积层中,由粉质黏土夹砂、泥岩碎石角砾组成,以潜水和上层滞水为主,含水层较薄,分布面积较小,受季节性影响明显,渗透性较强,与地表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在不同的地段表现为互补关系。本类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和大气降水补给,枯季河流等地表水体直接控制地下水的补给,具有地下径流较短、甚至就近补给排泄、水位受季节(丰水期、枯水期)及地表水体水量影响变化幅度较大等动态特征,以下渗方式补给基岩裂隙水或顺坡向坡脚排泄,雨量较大时,水体浑浊,含泥量较多。边坡地下水排泄多具季节性,一般在雨季出现,雨后数天消失,富水性弱⁃中等。

(2)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主要为白垩纪晚世周田组第一段、石炭纪早世梓山组下段。前者岩性主要由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和泥质砂岩组成,后者岩性主要由中细粒岩屑砂岩夹少量粉砂岩组成。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全⁃强风化带网状裂隙中,由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岩体裂隙发育程度的差异,地层中富水性较不均一。该类型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由于基岩裂隙分布不均匀,无统一水力联系,此类型地下水的存在可降低岩体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总体富水性为弱。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总矿化度为179.69 mg/L,pH值为6.86,总硬度为84.09 mg/L,侵蚀性CO2为16.07 mg/L,游离CO2为32.09 mg/L,水型为HCO3-—Ca2+型水。

2.4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据勘查及工程地质调查表明,滑坡岩性为土红色、褐色,中厚层状,水平层理,泥质粉砂岩,属较坚硬红色碎屑岩类岩组。其风化程度和物理性质如下:

(1)全风化层:厚度一般为2.3~7.9 m,平均为4.03 m,岩层的结构、构造基本消失,为粉质黏土,呈可塑状。含水率一般为24.4%~29.7%,平均为26.94%;饱和度一般为87.3%~96.7%,平均为89.9%;塑性指数一般为14.4~18.4,平均为16.3;液性指数一般为0.22~0.52,平均为0.39。

(2)强风化层:厚度一般为3.2~10.5 m,平均为6.91 m,保留原岩构造,岩芯多为碎块散状的含砾黏土,呈半塑状。含水率一般为20.9%~24.9%,平均为22.9%;饱和度一般为78.8%~88.7%,平均为83.7%;塑性指数一般为13.6~14.9,平均为14.25;液性指数一般为0.13~0.30,平均为0.21。

(3)中风化层:厚度一般为4.8~14.4 m,平均为9.31 m,岩芯完整程度相对较好,呈半塑状。含水率一般为3.08%~3.36%,平均为3.24%。单轴抗压强度:自然状态下一般为6.82~8.78 MPa,平均为7.95 MPa;饱和状态下一般为4.12~3.95 MPa,平均为3.78 MPa。

3 滑坡特征

3.1 滑坡外形特征

滑坡山坡中下部初现于2005年5月,近年来,发生过多次移动。据现场调查,滑坡前缘高程为59 m,滑坡后缘高程为80 m,整个滑坡体高差21 m,主轴走向68°;在滑坡体中部和南部有多条拉张裂缝,呈平行分布,裂缝宽10~15 cm,深0.3~0.8 m,长3.1~7.5 m不等,后缘裂缝高约1~2 m不等;滑坡体长为83.21 m,前缘宽约140 m,平均厚6.02 m,滑体塌方量约70 129 m3,属小型滑坡。

3.2 滑坡结构特征

(1)滑体。滑体由第四系残坡积物和白垩纪晚世周田组第一段(K2z1)组成。前者岩性为亚黏土夹碎石,结构较松散,粒径一般为0.1~5 cm,碎块石含量占15%~25%,力学性质差;后者岩性主要为土红色、褐色,中厚层状,水平层理,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夹泥质砂岩。滑体一般厚度4.3~9.19 m,平均厚度6.02 m,产状65°~70°∠11°~15°。在滑坡体前缘有较多的地下水流出,呈散流或片流状,受流水切割作用明显。

(2)滑带。滑动面为全风化层与强风化界面,因此,滑动面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与滑体土基本相同。

(3)滑床。滑床均为白垩纪晚世周田组第一段(K2z1)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夹泥质砂岩,局部有方解石细脉充填,地层产状65°~70°∠11°~15°。岩石呈中⁃强风化。

3.3 滑坡破坏模式分析

据勘查及现场调查,滑坡区基岩岩层产状为220°∠30°,坡向222°,属顺向斜坡,坡体在自重力作用下,使上部全风化、强风化岩层在暴雨情况下沿软弱结构面产生应力松弛,引发坡体的活动[1]。因此,该滑坡变形机制主要为滑移一拉裂,在这种变形机制下其可能的破坏形式为沿岩层的顺层滑移。斜坡岩体沿下伏软弱面向坡前临空方向滑移,并使滑移体拉裂解体。

4 滑坡稳定性评价

4.1 评价方法

据勘查和工程地质调查,滑坡为折线形滑动面,按《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推荐的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评价。

4.2 计算参数选取

滑体参数的选用根据室内试验并结合工程地质类比确定,滑体重度采用实验值的平均值,即天然容重为18.78 kN/m3,饱和容重为19.24 kN/m3。

滑坡无明显滑带,可能存在的潜在滑动面为土岩界面和层内错动带。由于野外取样时,所取土样为已经扰动过的土样,因此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参考滑体土实验值并结合反演计算确定[2]。经分析,滑带土的黏聚力c值变化幅度不大,且容易掌握范围,本次计算选定A剖面,假定c值,反算内摩擦角φ值。通过计算,天然条件下滑带土参数取c值为14.97 kPa,φ值为11.56°;饱和条件下c值为13 kPa,φ值为11°。

4.3 稳定性分析

滑坡裂缝发育深度较浅,且不贯通,裂缝为局部地表变形裂缝和陡坎表层滑动裂缝。因此,暴雨时不考虑裂隙冲水时的静水压力作用,只考虑对滑带的饱和作用[3]。滑坡稳定性计算分别按天然和暴雨两种工况对A-A′、B-B′、C-C′剖面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从滑坡各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可知,剖面A-A′、B-B′、C-C′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B-B′剖面处于基本稳定状态,A-A′、C-C′剖面处于不稳定状态,并呈现自西向东稳定性依次降低的特点,因此,滑坡在暴雨状态下仍然是不稳定的。

5 结论与防治建议

(1)中村滑坡体长度为83.21 m,前缘宽约140 m,平均厚度6.02 m,滑塌方量约70 129 m3,属小型滑坡。

(2)通过稳定性计算,滑坡现状处于稳定~不稳定状态,在暴雨情况下,滑坡可能失稳,发生大规模滑动,严重威胁滑坡前部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对滑坡进行工程治理,宜采用排水沟和拦挡结构进行治理,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加强滑坡变形的监测工作,建立和完善滑坡灾害预警系统,在滑坡灾害得到根治前继续实行群测群防,避免造成重大的危害。

猜你喜欢

滑坡体泥质岩性
浅谈滑坡体桥梁设计防护措施
陶刻技法简析
黔中地区土壤酶活性对岩性的响应
测斜仪在钻孔施工中的应用技术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
贵州省习水县桑木场背斜北西翼勘查区构造情况
水布垭古树堡滑坡体成因分析及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