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21-08-26王佩
摘 要: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和问题的解决,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发展思维,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观能动性: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4-0075-02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学生。引领学生发展是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数学习题的解答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合度,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1]。
一、更新教学观念,优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中,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与学生谈一谈日常生活、学习状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敢说、敢想、敢做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展示自我,以此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
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待,加大学生的课堂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巧用语言艺术,提升参与意识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了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巧用语言艺术,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吸引学生融入课堂,丰富其课堂体验[3]。
首先,教师要巧用口语艺术,用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例如,在教学“圆”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我们都见过八月十五圆圆的月亮,也见过圆圆的月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殿堂吧。”绘声绘色的课堂语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教师应巧用语言艺术鼓励学生,肯定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每位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希望得到他人的夸奖和赞扬。因此,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中,为了引导学生认知折线统计图的应用范围,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当学生说出答案时,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予其肯定:“你真棒,想得真周到!”在一次次语言鼓励中,学生将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真学习。
最后,教师应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如充满爱的信任眼神、真诚的微笑、安慰的拍肩,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动力,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依托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使学生会学、乐学、愿意学,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大潮,重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的有效结合,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融入课堂中,给予学生多种试听体验,让学生耳目一新,为学生营造勤于动脑、敢于想象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4]。例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关于盈利和亏损的图片、温度计零上和零下的图片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带领学生融入数学课堂。同时,这些色彩鲜艳、丰富有趣的图片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探究负数和正数的区别,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知。又如,在教学“同底同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一名小博士身穿博士服,在他的桌子上摆着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量杯,小博士先将圆锥里灌满水,倒在圆柱中,倒了三次,圆柱被灌满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视频中总结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视频的直观展示,抽象的几何问题变得直观而形象,也使数学教学内容充满趣味,让课堂更加生动,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思考,总结规律,加深数学认知。
四、创设教学情境,促进课堂参与
情境教学法不但是当前教学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和体验的重要教学形式。为了在日常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立足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爱好,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5]。
首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何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学生的思维为基础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心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以祖冲之为榜样,积极探究数学规律,提高学习积极性。立足这一故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有何關系?等,让学生以问题为驱动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将课堂交给学生,以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其次,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立足数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创设生活情境。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又能让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深化知识认知,还能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端正学习态度,积极融入数学学习中来,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6]。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化的实例,如乐事薯片中脂肪的含量是6.5%,一瓶白酒中水的含量是34%,一袋盐中钠的含量是99%……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能够感受到百分数知识的亲切感,从而积极学习百分数知识。
游戏是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喜欢的教学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贯穿始终,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运算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需要。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精确率。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开展数学运算游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游戏,随机写上一个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式子,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学生计算出结果,可以马上站起来回答。倘若这名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要带头鼓掌,表示鼓励;倘若这名学生回答不正确,他就要给班级中的其他同学表演一个一分钟之内的小节目。这一游戏环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既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其更好地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五、重视小组合作,培养探究能力
在新的教育时期,小组合作教学法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散思维、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7]。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灵活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数学问题往往有着多种解题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倘若一头牛4/3小时能够吃掉23/2千克的饲料,请问5/6小时能够吃掉多少千克的饲料?这一问题对刚刚接触分数除法的小学生而言非常抽象,因为他们原来接触的问题都是整数或小数运算,所以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乱加、乱减、乱乘、乱除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五分钟的自主思考时间,在思考后让其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也要走入学生中,及时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结 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释放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郝新玉.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J].中國农村教育,2018(18):72-73.
张和松.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6):75.
张彩华.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才智,2020(03):74.
胡青雯.浅析如何激发小学数学中学生的主体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149.
李艳红.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9(46):41-42.
文祖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167.
张阿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J].中国农村教育,2018(06):56-57.
作者简介:王佩(1992.3—),女,江苏江阴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