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平等观念的培养

2021-08-26马田雨赵华新李帅

求知导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中学教育培养策略

马田雨 赵华新 李帅

摘 要:本文从中学生在与教师及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简述了中学生平等观念培养的意义,并且分析了教师应如何做才能在班级中有效落实平等观念,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關键词:平等观念;中学教育;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6-0002-02

引 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此时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心理发展相比于身体发展较缓慢[1]。信息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广泛,因此,中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部分学生甚至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失衡,具体表现为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歧视家庭条件不好或者单亲家庭的同学,嘲笑残疾同学,等等。这与近代以来国家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观念背道而驰。

《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因为它反映了校园中很真实的一面。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或是受到过人身攻击,或是受到过精神攻击,这些均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这种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平等观念的缺乏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由此可见,中学生平等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中学生平等观念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自尊心,使学生既不欺负别人,也不受别人的欺负、歧视,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中学生有好的身体素质还不够,还应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如果学生自己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如果学生认为自己优越,其就会骄傲自满、欺负同学。这些都很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而平等观念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而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决定着青少年的未来,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未来[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提到“平等”这一要求,足以证明平等观念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也要将平等观念内化到中学生的头脑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反过来,中学生有了正确的平等观念、具备正确的“三观”,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的践行。

(三)为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打基础

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往往充斥着攀比、诱惑等对心理还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不利的因素。平等观念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观。在正确的平等观念的引导下,中学生步入社会后可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问题,在日后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时,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至于迷失方向。

二、新时代下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

(一)言传身教,身教为先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3]。两位教育家所言,都表现出教师具有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教师其实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做起,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那么,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做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行为,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并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最后,教师要做到不歧视学困生。学困生也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教师应发现并挖掘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

(二)建设良好的班风

一个班级的班风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班风可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于无形中给予学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师要让“平等之风”渗透到班风建设中。学生在好的班风的影响下,会和同学团结合作,和睦相处。如此,平等观念就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教师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例子简单地谈一谈古代的平等观、马克思提倡的平等观等,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

(三)结合课堂,深入培养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还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好好抓住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公平教育,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4]。此外,课堂也是一个很容易造成教学不平等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去关注那些思想活跃、上课积极的学生,而遗忘那些性格本来内向、不喜欢表达的学生。这种不公平的教学,既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平等观念的培养,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加强师德培养,在课堂中重视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听课情况。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提问时,不仅要提问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关注学困生,让学生勇于“试错”,允许学生犯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对话,在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耐心为学生解答,或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究,做到师生共同学习,这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平等观念。

三、如何在班级中落实平等观念

(一)“小老师制”

20世纪20至30年代,为了解决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陶行知提出了“小先生制”,即人们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身份地位,都可以当“小先生”,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教给别人[5]。那么,在今天的班级中,我们也可仿照“小先生制”制订符合班级特点的“小老师制”,不管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有机会成为“小老师”,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限于课本知识,课外知识也可以)传授给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传授给他人知识的同时,巩固习得的知识,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会逐步培养自信,感受到“生生”平等。

猜你喜欢

中学教育培养策略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试论美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