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美丽邂逅”
2021-08-26储美玲
摘 要: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也开始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对此,在开展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备课、丰富预习的资源,以便在带给学生趣味化、丰富化的学习体验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水平。
关键词:现代教育资源;小学语文;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3-0049-02
引言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讲述汉语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如果教师一贯使用传统的方式为学生介绍语文知识,很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感受到文字之下的丰富世界。所以,随着现代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借鉴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优化抽象语文知识的呈现形式,科学地弥补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让整体语文课程在多媒体的介入下变得多层次、多角度,从而在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受中,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体会语文学科的魅力中,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
一、整合网络资源,实现精准备课
备课是教师在正式开始教学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在备课环节中,教师不仅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也会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以便围绕学情和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精准性。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以至于教学准备活动蒙上了教师的主观色彩,无法真正客观、科学地备课。因此,在现代教育资源与语文课程进行不断整合的当下,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在网络中进行信息的检索,丰富备课的资料,以便做到精准备课。
比如,在《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中,教师在施教前,就可以结合网络资源进行精准备课。首先,针对学情,教师除了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外,也应当在网络中检索一些大数据报告,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到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以便以学生的整体情况为基础,为学生设计精准化的学习方案。其次,教师在网络中检索同行分享的教材分析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浏览和观看,以便整合他人的经验,逐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发对世界的热爱之情”等。最后,教师再对网络中的一些公开课和教学案例进行观看,并基于此认识到哪些方法比较适合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取得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精准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教师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后,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准备和教学经过上传到网络中,丰富网络上的教学案例材料。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网络资源能够为教师进行备课提供极大的助力,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环节借鉴网络上的资源,能够站在更加科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站在更加广泛的角度解读教材,从而设计出针对性强、精准性高的教学活动。
二、借助微课技术,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活动是强调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然而,在以往的预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应用的预习资源只有课本和一些教育辅助类的工具,单一、静态、抽象的预习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学生提高预习的效果。而微课技术的出现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信息化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能够应用微课技术为学生制作预习的资源,让学生摆脱传统形式的预习模式,以便学生借助微课的动态方式,对新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和探究,使得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就已经了解其中的基本内容,为有效课堂的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盼》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就可以使用微课技术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完成预习活动。在课下,教师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解读,指出“让学生认识本节课的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等是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结合上述内容,教师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根据學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对微课的总体时长进行调整。随后,教师将做好的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在正式开展本节课的施教活动前,让学生利用微课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文章的生字词,以及文章中主要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而在正式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迅速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为有效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打好基础。
显而易见,微课视频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简练等优点,能够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简短的几分钟就对新课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使得学生在有限的预习时间内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晦涩难懂的内容,为有效语文课堂的生成增添助力。
三、创设生动情境,强化抽象感知
在对学生讲解语文知识时,教师能够发现,当教师单纯地以课本作为唯一资源,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文字之下描绘的精彩画面时,学生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验较少,难以理解其中精彩纷呈的情境。而学生对形象直观的画面具有极强的感知力,也容易将目光聚焦在直观的视听资源上,所以,教师有必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围绕文章中描绘的内容,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以便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感受到作者笔下精彩纷呈的社会现象和精妙绝伦的自然风光,并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盘古开天地》这一课的教学来说,当教师单纯地使用语言为学生介绍盘古开天地的场景时,学生很难直接认识到盘古开天地的全过程,以至于学生降低对文章中知识的建构效果。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理解,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集一些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并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对动画片进行剪辑,使得学生可以在观看动画片时,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在动画片中,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起初世界是一片混沌,在盘古用斧头将黑暗劈开后,出现了天和地,随后,盘古用自己的身体支撑了天地,并用自己的身体衍生出江河湖泊、山川大地等。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也对盘古的献身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
不难看出,现代媒体技术能够将抽象的语言转变为直观的画面,在为学生介绍语文知识时,教师应当主动地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在参照动态画面时,增强对抽象文本的理解,提高对文章情感的感悟效果。
四、自主检索知识,发展学习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与语文课堂的不断融合,在为学生介绍语文知识时,教师不单单关注学生建构语文知识的效果,同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期望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也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中进行信息的上传和下载变得十分简单,因此许多人都会利用网络空间进行信息的共享和资料的查阅,以便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所以,语文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查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观潮》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更加细致的了解,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查找网络上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的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在实际进行检索时,学生先在检索框中输入“钱塘江大潮”等关键词,搜索网络中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如“潮汐时间表”“大潮原因”“观潮风俗”等。随后,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保存和下载,形成个人的资料库。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小组,引导学生将自己检索到的知识分享给同伴,以便学生在共享资料的过程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认识钱塘江大潮,为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丰富的知识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借助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引导学生在网络中自主检索知识,能够让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也可以掌握自主探索知识的方法,使得学生在对知识有需求时,可以主动利用网络检索的方式找寻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自学的效果。
五、丰富教学结构,吸引学生注意
教学结构是指教学的顺序和教学的流程,教学的结构越复杂时,越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课堂上,从而避免学生出现走神等现象。但是,传统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得许多教师只能使用黑板和粉笔作为教学的工具,以至于整体语文课程的教学结构较为精簡。在这样的教学结构中,学生较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降低学习的质量。所以,随着现代教育资源的出现,教师应当主动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结构,使得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结构中,始终将目光聚焦在课堂上。
以《蟋蟀的住宅》这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并让学生通过文章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围绕上述内容,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介绍蟋蟀住宅的视频,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使得学生认识到文章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随后,教师使用树状的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使得学生可以基于直观的方式,对蟋蟀建造住宅的流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紧接着,教师借助虚拟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以及蟋蟀建造的住宅的内部特点,使得学生将文章中描写的内容与具体的结构进行联系,从而加深对文章中生动语言的理解。
由此看出,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结构,能够带给学生多种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不断变换的教学结构中,始终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从而主动地将注意力放在语文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脚步深入语文课堂之中,以便促进优质语文课堂的生成。
结语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又是教育进步的标志,对学生系统建构语文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未来为学生介绍语文知识时,教师也应当善于挖掘现代教育资源的应用优势,主动地在语文课堂上为现代教育资源找寻落脚点,以便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带给学生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聚焦注意力的同时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黄庭学.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观察,2020(23):97-98.
[2]缪芸芸.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7):51,62.
作者简介:储美玲(1983— ),女,江苏海安人,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