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岛的靓仔啊,你怎么那么大
2021-08-26暗号
暗号
金刚体型飘忽之谜
1933年,金刚这个形象首次出现在黑白大银幕上。当时制作方做了好几种道具模型用于实拍,所以道具基本上可以反映金刚的体型。在丛林里的金刚道具有5.5米高,进了纽约城后,为了凸显它和建筑的大小对比,所用的道具更是高達7.3米。
在此后近百年的数次亮相中,金刚的身高一蹿再蹿,其中1962年对战哥斯拉时,它的身高达到45米的顶峰。与此同时,它的体重更是飘忽不定,最初只有不到19吨重,到后来动辄万吨起,一切随着制作者的任性而变化。2005年,“彼得大帝”彼得·杰克逊拍摄了一版温情脉脉赚足眼泪的《金刚》,成为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它的身高重回不足8米的状态。
时间来到2015年,传奇影业本来想要和环球影业合作一部“彼得大帝”版《金刚》的外传,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和环球影业停止了合作,把这部计划中的金刚电影纳入了雄心勃勃的“怪兽电影宇宙”系列,它就是2017年上映的《金刚:骷髅岛》。正是在这个“怪兽宇宙”中,金刚被设定为远古巨兽“泰坦”众多种族的一种,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和哥斯拉、基多拉它们互殴了。但骷髅岛金刚身高32米,目前看来对战哥斯拉还是岌岌可危。
巨兽的踪迹
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灵长类动物,有可能是步氏巨猿。它身高超过3米,体重足有350公斤,曾经和智人共存在这个地球上,却在10万年前灭绝。
为什么巨猿不能长到45米,像捧一杯奶茶那样,把一个成年女性轻轻捧在掌心?我们熟知的许多动物都有过这样的巨大亲戚,比如西瓦兽之于长颈鹿,恐象之于象,大树懒之于树懒。在氧气充足的泥炭纪,连昆虫中都会出现巨脉蜻蜓这样的大块头,但它们为什么没有坚持变大呢?
更高大无疑会带来很大的优势,大树可以获得更多阳光,大老虎可以按住更强壮的猎物。在同一个物种内部,大也可以欺小——胖虎毫无疑问要比大雄更有竞争力一些。因此在进化的某些阶段,通过自然选择的影响,物种确实会倾向于“试试”能不能长得更大一点,再大一点。
但现实是残酷的,高大的优势会边际递减,大自然的正反馈也不会永远没有刹车。对于动物巨大化的可行性,已经有不少科普文章做过探讨,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普通的骨骼,强度恐怕不足以支撑这样的身躯。不过,海洋中重力的影响比在陆地上小得多,给了蓝鲸等海中巨兽充分发挥的余地。
第二,这种身高会给心脏造成巨大的压力,让它顶着高血压泵血。
第三,由于尺寸增大带来的是体积立方比增长、表面积平方比增长,会导致巨大的动物不能及时散热,体内蛋白质变性,摧毁自己。
第四,需要进食大量食物。
现今地球生态相对稳定,各种现代生物的体格也就暂时维持在了一个大小相对平衡的状态,那些远古的传说终究全部雨打风吹去。
大小即铁律
遥想最初的生命形态,还只是幽深海底的一个个单细胞。那么它为啥不干脆把细胞变大一些?
假如我们把一个大肠杆菌抻到蓝鲸那么大,暂时忽略重力、内部的压强、散热这些大问题。它能生存吗?依然不能。生命依赖机械传动来驱动骨骼肌肉,依赖电流传递神经冲动,发展出各种通天彻地的行为。但底层的驱动力还是靠分子层面的扩散作用。假如一个细胞撑得太大,它内部的细胞器之间物质交换就会变慢,比如蛋白质从翻译、合成到分泌的道路将变得极其漫长。细胞内部产生的废料没有办法及时排出,也没有办法从细胞外及时传递有用的东西到细胞内。
久而久之,单细胞生命在大小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而复杂生命继承了这个平衡。复杂生命意味着比单细胞生命更复杂功能,仅用一个大小有限制的单个细胞显然是不能实现这些功能的。所以,复杂生命采取了另一种策略:多细胞。于是,世间生命千千万,细胞的大小却终究都处于一个数量级上,就是为什么蓝鲸的单个体细胞并不会和大肠杆菌有过于离谱的区别。
为了解决多细胞互相沟通、彼此协作的能力,生物需要给自己的躯体之内加入更多的结构和空间。腔体、嵴、管道,以及肠道表面的绒毛和凸起,四通八达的血管……都尽可能地增大了生物体内的表面积。缩小看,这些小结构在细胞器里也存在。放大看,一座大楼、一个乡村、甚至一个国家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呈现这种结构,在这些结构的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那就是这个宇宙中最基本的物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