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材的选用来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2021-08-26姚菊丹
姚菊丹
摘 要:新课标指出,“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鼓励教师在反映数学本质与贴近学生现实的前提下创造性地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更好地实施数学教学,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分析了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的一些途径——捕捉身边素材、采撷媒体资源、创设生活情境、回归生活现实,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素材选用
一、捕捉身边素材,体验数学价值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件或现象和数学知识有一定的联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能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愿望。笔者在执教《中位数和众数》时,以学生亲历参与的广东省第十三届省运会开幕式表演为教学主线,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回忆其中的一些情景及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出“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这样的素材使学生兴致盎然,教育教学效果俱佳。我校课题实验教师罗华英老师在教学《几分之一》时,选取了学生自身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的变化作为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了胎儿图、幼儿图、少儿图中头与身体的比例,逐步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成长规律,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媒体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校课题实验教师钟惠萍老师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就引用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讲故事的录像素材作为新课导入。
撒贝宁:古代有一位将军打了败仗,他和他的手下被敌军追到一条大河边,走投无路,将军决定拼死一战,但此时军心涣散,无心应战。将军拿出一枚铜钱对大家说:“如果抛出去是正面朝上,我们就拼死一战,必定胜利;如果是反面朝上,你们就跟我投河自尽,宁死不辱。”(录像暂停,让学生发表感想)结果抛出的铜钱是正面朝上,士气大振,将士们把敌人杀得片甲不留。最后,将军拿出铜钱给大家看,结果两面都是正面。
接下来,钟教师就在学生的笑声中开始教授了“可能”“一定”等相关知识,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刘翔夺冠”就是《秒的认识》一课极好的素材,再如《百分数》《万以内数的认识》《一分钟能干什么》等等,这些都可以有选择性地利用媒体上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地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创设生活情境,渗透数学思想
史宁中教授说过:“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核心。”新课标把传统的“双基”扩充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的“数学思想”往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抽象而成的。我校课题实验教师杨聪慧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通过创设学校要在校门口的马路边立一块“注意安全”的三角形交通标识牌的教学情景,将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结论——应用”四个步骤完成模型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课题实验教师刘田娣在执教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方带了163元去超市,买了一个98元的书包,小方会怎样付款?他还剩下多少元?很多学生踊跃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师生一起将这一过程数学化,即163-98=163-100+2,以此渗透了数学教学从形象到抽象这一思想。刘田娣老师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利用几何模型直观地将计数单位及其相互间的“十进制关系”呈现出来,学生对这种呈现方式很感兴趣,结合立方体的变化,直观地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也巧妙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回归生活现实,培养应用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在课堂的巩固练习中,教师可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兴趣浓厚的素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教学最后环节,笔者巧妙地把电视广告改编成一道既开放又有教育意义的题目。广告的情节大致是:一小男孩冬冬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转身一看,却发现一共来了8个小伙伴,怎么办呢?冬冬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了一刀,原来的4份一下子变成了8份。眼看难题已解决,可就在这时,第9个小男孩出现了,这又该怎么办呢?冬冬犹豫片刻,又将自己分得的那一份平均分成了2份,把其中一份送给了他。在一片笑声中,广告播放完毕。笔者将画面定格,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几分之一?笔者在教学完《比例尺》时,要求学生给自己家里的客厅画一张平面图,并请学生思考:你认为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笔者在教学完《折线统计图》后,要求学生调查惠州近五年来房价的变化并制成折线统计图,再通过分析统计图,预测未来一两年惠州房价的变化等等。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只要稍加留意,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素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练习或作业。
当然,在选取“生活化”的素材的同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一是“生活化”泛化,淡化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二是“生活化”素材人为编制,远离现实生活;三是“生活化”走向形式,将生活素材情境简单化,甚至流于形式;四是因“生活化”舍近求远、本末倒置,舍弃教材中本来就很好的素材,挖空心思去编制不太适当的素材等等。总之,在选用教学素材时,我们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淺出”上做文章,立足学生现实,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