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命课堂实践路径探析

2021-08-26杨艳珍

考试周刊 2021年58期
关键词:生命课堂小学核心素养

杨艳珍

摘 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这体现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在21世纪以来的突飞猛进。随着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先进的教学观念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如雨后春笋,开始在中国各地教育领域内生根发芽,生命课堂正是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的宏观宗旨而提倡出来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生命课堂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心,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出众,从小学生命课堂当前反应的现状中入手,结合先进理念,开始推及小学生命课堂的实践路径研究,这在当下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命课堂;路径

一、 引言

生命课堂的提出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标志性作用。科学的教学观念注重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的本体,教师在课堂中则起到引导性的作用,生命课堂正是在此规范的教学观念下被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授课方式,或者称其为一种更科学、有效的新时期授课理念。生命课堂强调对于学生个性的尊重,将学生视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小学生命课堂的有效构建,不仅能够切实地帮助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成长为一个个有思想、有担当的社会性个体。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生命课堂也将推动初高中生命课堂的合理构建,逐渐扭转一直被诟病的“应试教育”现状。从此说来,从小学生命课堂构建的始末着手探析,必将对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 目前小学生命课堂的应用现状

尽管在宏观的教育宗旨下,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努力宣传生命课堂走入小学校园,但实际情况却依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当下现状中反映出的诸多问题,倘若不能尽快得到妥善的解决,那么,小学生命课堂的合理落实定会大受挫折,无法引起良好的实践反响。其现状中反映出的最明显的问题,首先源自于规范性的缺失,从小学课堂的课程类别设计中可知,小学期间的课程是比较丰富多彩的,除了主科语文、数学、英语以外,还开设道德与法治、微机、体育课等小科课程,而生命课堂实际上属于一种宏观宗旨,对于众多科目的教学工作,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小学在生命课程的实践方面,仅仅将其归类于像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才可以开展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显然是一种错误,另一些学校在这个问题上,即便理解了生命教育课程能应用于所有科目的教学工作这一核心观点,但实际授课时也缺少规范性的指导,效果难以提升。此外,还有来自教师教学手段上的问题,生命教育的核心观念应引申出教学手段的灵活性与多变性,教学的重心也发生了从教师到学生的重要迁移,但是,这在目前仍是缺少的。现阶段小学生命课堂呈现出的诸多问题,总体反映出的是当前阶段的生命教育尚且停留在简单的形式模仿或形式学习上,缺少对小学生命课堂实践需要满足的核心要素的充分认识,因此,若想从根本上改善现状,对生命课堂需满足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理解是极其必要的。

三、 小学生命课堂实践的核心要素

(一)规范性

小学生命课堂的合理构建,首要满足的是规范性的要素。规范性要素指的是,应对小学生命课堂的定义、注意事项能围绕在核心的多项重要事宜,建立一个完备、系统的认知,确保能对生命课堂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认识,并在教学经验中反复揣摩生命课堂的深刻内涵,以此作为前提,才可保障小学生命课堂合理开展。生命课堂的定义是指,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尊重个体生命的发展与成长规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尊重和赏识个体的基本原则,运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来说,也要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气质、面貌做灵活的调整,总之,生命课堂的规范性要素约束着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天性的基本原则,围绕着这一核心原则展开教学工作,效果也自然会正向发展。

(二)广泛性

小学生命课堂倘若要长久发展,必须满足广泛性的基本要素。的确,像语文、道德与法治这一类型课程,又或者是美术、音乐这一类型课程,因为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时,的确更有优势,然而,生命课堂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科目,也并不是针对某一类型的科目,它对应的是一种先觉的教学观念,适用于所有学科,甚至所有的学习阶段。因此开展生命课堂的过程中,也要使其超越狭隘的、个别的舒适教学区,不断普及延伸,直至应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工作,以此实现广泛性要素的需求,规范性要素是确保生命课堂在最初能否顺利开展的一项重要因素,而广泛性要素则是生命课堂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具有明显推动性作用的基本需求。

(三)包容性

生命课堂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得以满足的基本要素,即为包容性要素。包容性要素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更多温和的、有包容性色彩的教学策略,生命课堂的宏观宗旨指出,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个体,也是正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在教学与指导工作中,应当尊重学生天性,做到一定程度的包容。包容不仅仅包括耐心,耐心是包容性要素下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包容性教学要求教师从主动性方向上锻炼学生在课程中的实际参与,主观掌握诸如赏识教育机制这样,有显著性地提升学生主管参与的教学策略,包容性的因素,实际上是确保生命课堂在创立、开展、推进进程中,能否得以长期久存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 从理论课探索小学生命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生命課堂理念与理论课知识层次的融合

生命课堂若想在小学教学文化中生根发芽、历久弥新,必须要在基本要素的严格遵守下实现层层递进。首先是对于像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这一类别的“理论类型”课程,具体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各个科目根据学科特色、校园指导以及学生实际所需进行综合性的设计,每一个科目的授课教师,都要结合所授课程及生命课堂理念,做到及时的调整、完善。就语文科目来说,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书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程,结合生命课堂的教学理念,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层层递进的进行分析,除却文学素养外的授课讲解以外,也应当引导学生的共情体验,同情便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情感,在面对弱小无助时会被自然激发,教师结合生命课堂理念,可以引导同学说出自己对这则故事的感悟,以此完成共情体验的升华,这便是生命课堂的一种体现。除此之外,以数学科目为例,部编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认识物体这一模块的授课内容,

猜你喜欢

生命课堂小学核心素养
质疑——催生语文生命课堂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