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鸽养殖生产模式与饲养管理分析
2021-08-26冯建英
冯建英
中图分类号:S836.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1)6-0027-02
当前常见的肉鸽养殖生产模式包括“2+2”、“2+3”、“2+4”、混合模式以及“亲鸽哺乳+人工哺育”生产模式,不同的养殖生产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适用于不同情况,加强对于肉鸽养殖生产模式的分析以及肉鸽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肉鸽产量,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1 “2+2”模式
“2+2”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肉鸽养殖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自然孵化的方式,使每对亲鸽孵化2枚鸽蛋,若出现未受精蛋或者死胚的情况,则进行拼蛋孵化;若出现雏鸽死亡的情况,则需要拼仔养殖,以此确保每对亲鸽哺乳两只乳鸽。由于自然孵化方式符合肉鸽实际生产、生长发育规律,因此对于饲养管理没有过多要求。这种生产模式的优势在于对饲养管理要求较低,因此成本投入少,比较适合小规模饲养,例如家庭养殖户,但是由于养殖周期长,因此效率较低。
2 “2+3”模式
“2+3”模式就是确保每对亲鸽哺乳三只乳鸽。其主要措施就是通过人工孵化与自然孵化同时进行或者全部采用人工孵化的方式,然后进行拼仔、调仔,保障每对亲鸽哺乳三只乳鸽。相较于“2+2”模式,“2+3”模式所需要的饲料营养相对更多,通常情况下采用原粮加全价饲料进行饲养,在实际进行饲养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调仔工作,同时还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确保乳鸽健康成长。虽然这种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疫和饲养管理的成本,但是能够有效提高乳鸽产量,保障乳鸽质量,同時降低劳动成本,通常是短时间内培养优质乳鸽的重要方式[1]。基于“2+3”生产模式的特点,常用于家庭养殖户或者是中小型养殖场当中。
3 “2+4”模式
随着市场对于肉鸽需求的不断增加,为进一步提升肉鸽产量,提高经济收益,在“2+3”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了“2+4”生产模式的探索。将龄期、体重相近的乳鸽进行合并,使得每对亲鸽同时哺乳四只乳鸽。在对该生产方式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之下,当前这种肉鸽生产模式已经在大多数中小型规模化肉鸽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这种生产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人工孵化和自然孵化同时进行;另外一种是全部通过人工孵化,然后让亲鸽自然孵化人工假蛋,在孵化完成后进行调仔,确保每对亲鸽同时哺乳四只乳鸽。
“2+4”生产模式不仅对于饲养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前期进行亲鸽筛选、人工孵化等方面也有着一定技术要求。为保障稳定高产,需要做好生产、饲养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第一,亲鸽筛选,需要确保亲鸽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乳鸽成活率均高于85%,并且年产乳鸽数量和乳鸽的体重也需要达到一定标准;第二,经多年试验发现,人工孵化效果更好,并且在孵化过程中应将种蛋大头朝上摆放;第三,做好饲养管理,保障饲料能量以及蛋白质供应;第四,做好生物安全保障和免疫工作,加强对于大肠杆菌病等各种疫病的药物防治。
4 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实际上就是“2+n”生产模式,为确保肉鸽产量和质量,需要先采取“2+2”模式,随着带仔逐渐趋于稳定,再结合亲鸽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带仔数量,对于身体各方面状态良好、哺育能力较强的亲鸽,可将其作为保姆鸽进行饲养,带仔数可高达4~5只。这种混合生产模式,是基于不同亲鸽的生产哺育能力,合理进行带仔数量的调整,以充分发挥其带仔潜能。当前这种生产模式由于其收益较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被用于一些大规模的肉鸽养殖场当中。为保障饲养管理满足肉鸽发育需求,需要使用肉鸽全价颗粒饲料进行饲养管理,大多数肉鸽养殖场会采用30%种鸽系列饲料加上70%的原粒粮进行饲养,并结合实际情况可适当进行二者配比调整。
5 “亲鸽哺乳+人工哺育”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肉鸽产量,同时保障肉鸽质量,还有一些肉鸽场采用“亲鸽哺乳+人工哺育”模式。这种生产模式是在“2+4”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亲鸽哺育压力,提高生产效率。先以亲鸽哺乳的方式进行乳鸽哺育,由亲鸽哺育7~10 d左右,再转为人工哺育,以乳鸽饲料进行喂养,直至出售。这种生产模式主要缺点在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乳鸽哺育,优势在于能够极大地提升肉鸽产量,而且相较于亲鸽哺育,人工哺育下的乳鸽长速较快,但是与“2+4”生产模式相比,这种生产方式下的肉鸽肉质相对较差[2]。
6 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不同肉鸽养殖生产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不同,在实际进行肉鸽养殖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生产模式,并结合生产模式特点以及实际生产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饲养管理,进一步提高肉鸽产量。相信通过合理的生产模式,搭配以科学的饲养技术,肉鸽养殖产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长峰,吕文纬,朱丽慧,等.我国肉鸽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20(02):56-57.
[2] 韦巧燕,朱志雄,梁淑芳,等.现代生态肉鸽养殖模式的效果研究[J].中国畜禽种业,2020,16(04):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