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渗透
2021-08-26黄求滨
摘 要: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将其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其中,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构建问题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测等方法来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抽象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建模思想;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6-0037-02
引 言
数学模型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对现有某个结构或其他研究对象展开分析研究,并将数学知识和方法作为工具对其进行重组和改造,最终构建成一个符合目前教学要求的数学结构[1]。由此可以看出,构建数学模型并不是随意地将公式定理展示出来,而是要从题目中各种已知变量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再将已知条件进行整合,构建模型,并在最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一、由易到难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建模思想
数学模型的建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将题目中多种不同的已知条件和要求整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对于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很少涉及数学建模,所以在这一方面比较欠缺。基于此,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最简单的数学建模为起点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应从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入手,指导学生结合基本的概念和公式来探索模型建构的路径,从最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利用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高效性,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思想。随后,教师逐步深化模型,提高模型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节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地的玩具超市中有一件玩具商品的标价为150元,在春节来临之际,超市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开展了所有玩具八折起出售的活动,该活动开展后超市老板的实际利润变为20%,请学生计算该玩具的进价是多少元?初次解决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直接用150乘以80%得出八折后玩具的价格,随后根据利润的20%这个已知条件来计算出玩具的进价。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仅处于一种模仿的状态。初中数学阶段,关注利润和进价的应用题比较常见,因此教师不妨借此题来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思想。
首先,分析已知条件,提炼出条件中的关键信息,如玩具标价为150元,活动期间八折出售,最终获利20%。利润率指的是标价减去进价的差,再除以进价。利润率模型是一个和生活息息相关,且非常简单的数学模型,学生根据这个模型来解决数學问题,可以让问题解决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学生设玩具的进价为x元,根据建构的模型列出方程式:(150×0.8-x)/x=20%,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该问题就是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题目中所呈现的内容非常直观,学生也很容易把握已知条件,展开模型的构建。随后,教师可以再展示一些与之相关但比较深入的问题。例如,在题目中增加另一个玩具的价格,活动时所打的折扣,以及超市能获取的利润是多少,要求学生求出两个玩具的进价之差。这时,学生需要再次对模型进行分析建构,由单个商品单价过渡到两个商品的单价之差,再对之前的学习进行深入探究。
二、紧扣问题重点,转化已知条件建构模型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灌输式的讲授法来讲解知识,让学生结合公式来解决问题[2]。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尊重知识权威、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通过模仿来应用公式,概念和定理以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束缚,将认知提高和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的重心。在讲授一些比较深奥、难以理解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问题表征形式来对知识进行表征,如图象、表格等,让已知条件变得更加清晰直观,实现对复杂的知识进行梳理的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建模的方法。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这节课要求学生在了解不等式解答技巧的前提下,掌握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展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当地的公交公司有宇通牌和长安牌两种客车出租,其中宇通牌客车的可载人数是50人,每辆车一天的租金为500元。长安牌客车可载人数为40人,每辆车一天的租金为400元。我校下周将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会,计划要租的客车数量为5辆。教师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以下问题:如果控制租金花费在2100元以下,最多可以租多少辆宇通牌的客车?目前参观科技馆的师生一共有200人,如果要控制租金在2100元以下,请设计出几种不同的租车方法,并找出最省钱的一种。这道题是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从题目分析来看,该题的已知条件过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仅通过看的方式来分析题意,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分散的知识点,不利于建模工作的展开。教师向学生讲授如何利用表格来转化已知条件。根据分析结果,学生设所租的宇通牌客车数量为x,并整理信息列出了表1和表2。
表1和表2所展示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非常清晰,学生可以列出租金总额的方程式:500x+400(5-x)≤2100。学生按照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展开对算式的解答,得出不等式的取值范围后,可以知道x能够取的整数值是哪些,并根据所建立的一元一次方程式模型来得出最省钱的租赁方案。
三、模型归类思想传输,把握建模方向
随着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发现初中数学模型有很多种,如几何模型、方程式模型、函数图象模型、数据分析模型,等等。面对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建模活动。但在实际学习中,大多学生很难把握建模的方向,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建模方法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灵活建模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时,学生需要掌握五种不同的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分别是SSS、SAS、ASA、AAS、HL。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时,教师可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几何建模法,为每位学生分发一盒小木棒和橡皮筋。教师先要求学生分出两组小木棒,每一组小木棒中有3根,第一组小木棒的名称为a、b、c,第二组小木棒的名称为a'、b'、c',要保证木棒之间的a=a',b=b',c=c',然后利用橡皮筋将每组的三根小木棒固定成两个三角形,由此学生发现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了SSS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随后,学生让两组小木棒中a=a'、b=b',但是c不等于c',同样将两组小木棒分别组合成两个三角形,也可以发现两个三角形全等,因此证明了SAS也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有效方法。
又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知识时,教师给出一道题目:批发商有50台电视和70台电脑,计划批发给A、B两个电器专卖店,其中80台分给A店,40台分给B店,已知A、B两个店销售电视和电脑的利润分别如表3所示。假设分给A店电视为x台,将这120台电视和电脑全部卖出后利润一共为多少?
要解决这道题,学生需要建立的模型为函数模型。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得出,分给A连锁店的电脑为(80-x);分给B店的电视为(50-x),电脑为(x-10)。最后可列出函数模型:y=300x+180(80-x) +165(50-x)+155(x-10)。
针对不同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辨析题意,抓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关系式,厘清题目的思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利用正确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
结 语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建模教学的要求,紧扣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选择适合的数学建模方法,最后正确解答问题。同时在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合作探究形式进行建模。
[参考文献]
邹翠芳.基于建模思想的初中数学实践与反思[J].中学数学,2020(12):88-89.
游康生.基于建模思想的初中数学实践与反思[J].当代教研论丛,2019(09):74+79.
刘增寿.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19(29):35-36.
作者简介:黄求滨(1991.6—),男,广东潮州人,本科学历,专业技术十一级,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