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译《秋天的怀念》的情感密码

2021-08-26盛美娟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密码初中语文

盛美娟

[摘 要]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认知,但对情感的重视略显不够。教师带领学生在寻找、破译文本情感密码的过程中,领略经典文本的思想情感,应当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选项。《秋天的怀念》的文字不多,蕴含的情感却很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出《秋天的怀念》的关键词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破译文本的情感密码,理解文本内在的脉络,进而感受文本深层的情感。

[关键词] 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情感密码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发展表现在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也是由认知与情感共同驱动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种基本属性,但是考虑到应试的需要,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重心便落在工具性上,冲淡了语文人文性的真正意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高度重视学生的认知,对情感的重视略显不够。今天的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必须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变革与创新。笔者认为,在关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忽视情感要素。教师带领学生在寻找、破译文本情感密码的过程中,领略经典文本的思想情感,应当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选项。

面对经典文本,首选的学习方式就是阅读。一般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基础选项和常规选项,它既是听说读写的有效载体,又是情感教育的良好平台。语文教师要善于以阅读教学为抓手,凸显语文学科教育的价值,带领学生寻找、破译文本的情感密码,实现情感教学。下面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为例,具体阐释语文教师应如何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发现、破译文本的情感密码。

一、《秋天的怀念》的情感密码

有人评价《秋天的怀念》,说它是一篇没有经过精心编织与雕琢,却字字如金、句句含情的散文。在认同这一观点的同时,根据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初中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课文情感的领会,并不像教师期待的那样深刻。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中国人表达情感往往比较含蓄和委婉,尤其是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当下的初中生对母亲这一角色的认识比较复杂,他们虽然能够感受到母亲的不易,但会因为多种原因而对母亲有其他甚至负面的认识。因此,要想让学生在阅读《秋天的怀念》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深情,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悉心体会和感悟文本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带领学生破译文本中的情感密码。

寻找情感密码本质上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发现关键词句的价值。这些词句有的是朴素的,读者需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味出来;有的则比较特殊,如有人认为,大量极具审美价值的叠词是《秋天的怀念》语言上的特色之一,这些灵动的叠词使文章情意绵绵,感人肺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细品《秋天的怀念》中的叠词,如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絮絮叨叨等,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新的路径,让学生感受叠词背后的母亲复杂的情感。咀嚼叠词的过程,自然又成为学生体会文本情感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文本的情感密码被一一破译,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领悟也会进入更高的层次。

《秋天的怀念》写的是母亲,写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写的是秋天的时候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整篇课文字数并不多,但是蕴含的情感很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情感密码,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再带领学生解读这些关键词句,与学生一起破译文本中的情感密码,帮助学生领略文本的情感。这里,笔者用情感密码来指代学生的有效阅读,其实是为了形象地描述学生的阅读过程。因为学生只有透过文字描述想象作者所描述的情形,尤其是将作者的情感与自身的认识联系起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读懂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二、破译《秋天的怀念》的情感密码

《秋天的怀念》的情感,一般被解读为母爱,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母爱确实是文本的主要内容,但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又不能仅仅停留于母爱这一层面。作为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更体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有研究者认为,《秋天的怀念》文本情感更为深沉的是,作者对自我“生命”的逐步认识,对个体责任的内在理解,而这种理解与认知,又经历了一个发生的过程,具体则在文中凝结为两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种判断与传统的解读略有不同,但对我们又有一定的启发。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解读《秋天的怀念》的时候,我们不妨就由此切入。

比如,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是母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第一次读这句话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在重复阅读之后,你對这句话的理解有变化吗?在这组问题的驱动之下,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与思考,就会发现:一个人如果遇到双腿瘫痪这样的打击,那么他的脾气都会变得暴怒无常,因此在读到作者那些愤怒甚至绝望的举动后,要多一分理解;而这理解,又可以加深对课文中母亲面对儿子双腿瘫痪时所表现出来的无奈与宽容的理解。这种宽容,印证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学生在形成这种认识后,就能读懂“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背后母子相依为命的真挚情感。

课文最后又出现了“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个时候的“我俩”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我”还是“我”,“娘儿俩”则变成“兄妹俩”。母亲已经离去,子女依然还在,“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已经再无可能,但“兄妹俩好好儿活”依然能够延续母亲的话语——与其说是话语,倒不如说是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与期待。

再进一步,我们将前后两个“好好儿活”联系起来,就能发现这实际上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面对儿子的暴怒无常,母亲采用了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无论儿子有什么出格的举动,母亲永远用那颗包容的心去面对,其目的正是让儿子“好好儿活”,甚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母亲不惜隐瞒自己的病情,在昏迷之际依然想着“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课文解读到这里,学生已然能够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且“母亲”表现出来的包容、忍耐,与“儿子”的暴怒和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你能否回忆起你的敏感与母亲的包容呢?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角色与自己发生联系,这样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获得更多的感触,而这种感触对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领会文本情感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奇妙的过程。相对于其他的学习收获而言,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很难用文字或语言描述出来。因此,教师带领学生寻找文本情感密码的过程,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只要共鸣产生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红梅.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谈情感教学[J].语文天地,2019(11):11-12.

[2]孙春成.《秋天的怀念》里的“言外之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4):58+70.

[3]谭悦.“生”与“死”的转化——解读《秋天的怀念》[J].语文教学研究,2019(5):54-55.

[4]桑苗.“叠词”:《秋天的怀念》的情感密码[J].中学语文教学,2019(1):51-53.

猜你喜欢

秋天的怀念密码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密码里的爱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密码抗倭立奇功
密码藏在何处
《秋天的怀念》语词运用背后的情感解码
夺命密码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意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