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永志:载人航天的大总师

2021-08-26李鸣生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1年8期
关键词:总师洲际导弹钱学森

李鸣生

载人航天工程批准后,谁来担当载人航天工程的“大总师”,是当时中国航天人比较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也是国防科工委、航天部以及中央反复考虑的一个问题。

“大总师”,就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显然,“大总师”这个角色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而必须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具有大智慧的大师级的大专家。经一段时间的酝酿考察,决策者们把目光聚焦在了王永志的身上。

王永志说,他一生有三大愿望,第一个愿望,就是让自己设计的导弹可以发射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第二个愿望,就是把卫星送入太空中任何一条轨道;第三个愿望,就是把中国人送上太空!

学习洲际导弹,记忆力惊人

王永志1932年生于辽宁昌图县一个贫穷的乡村家庭,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王永志从小就下地干活。6岁那年春节,王永志第一次看见报纸上的汉字,却不认识。大哥看出他的心思,就和父亲商量让他读书。第二天,大哥将王永志带到一位老先生家,求老先生收下王永志让他读书。王永志当时还没名字,老先生瞄了王永志一眼,慢慢悠悠地说道,我看这孩子挺有志气的,就叫王永志吧。

1952年,王永志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1955年,又到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飞机设计。1957年秋,聂荣臻带领中国代表团去苏联谈判,中苏正式签订协议。苏联答应为中国培养原子弹、导弹专业的留学生。

大使馆留学生管理处很快作了具体安排,让王永志从飞机设计专业转为导弹专业,而且就他一个人。苏联1956年洲际导弹就发射成功了。由于导弹专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专业,尽管中苏之间当时还是“同志加兄弟”,可在保密要求上依然十分严格。每次上课,都是空着手去,空着手回,筆记本一律不准带回宿舍。如果你想去复习,就先到保密科,拿学生证登记,借出你的笔记本,看了后再还回去。王永志说,为了能记住一些东西,他被迫强化自己的记忆,该记住的东西就死死把它记在脑子里。

1961年回国后,王永志就被分在了中国火箭研究院从事导弹与火箭的设计工作。

为了实现人生的第一个愿望,王永志拼命工作。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永志日子变得很不好过了。尤其是1974年,在空军部队的弟弟因林彪“9·13”事件受到审查,他也因此受到牵连,被隔离审查。关押期间,他的有关火箭的所有资料通通都被没收。为了不荒废专业,他坚持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忆各种程序、公式和数据,把脑子当稿子,反复推敲各种导弹设计方案和技术难题,留苏时锻炼出来的记忆力,这时完全派上了用场。正是靠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在关押期间硬是偷偷坚持写完了《“331”工程概论》一书。

1977年,被关押了4年的王永志终于恢复工作,到总体设计部当了副主任。为了让中国的火箭立足于世界之林,王永志一上任,便搞起了他的老本行——导弹设计,设计出了一系列的导弹,从而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愿望。1986年12月,王永志出任火箭研究院院长,他率领着他的团队,向国家贷款数千万元,大刀阔斧地搞起了大推力“长二捆”火箭,并让“长二捆”火箭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竞争,多次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为后来搞载人航天奠定了基础,从而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愿望。

作为一直搞火箭导弹的总设计师,王永志心上的压力常人根本无法理解。也许正因为几十年来他总是提心吊胆,所以患有心脏病。然而,为了实现他人生的第三个愿望,他又将心血倾注在了对中国载人航天的探索与论证上。

钱学森肯定其多有过人之处

钱学森第一次接触王永志,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而真正“认识”王永志,则是1964年。1964年夏天,中国在酒泉基地发射“东风2号”导弹,那天戈壁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导弹加注燃料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装入导弹的燃料温度越升越高,最后出现了严重的“气化”问题。若不及时补救,将影响导弹的射程,致使导弹无法达到预定目标。

指挥部当即召开紧急会议,专家们谈了不少补救方案,都不合适。于是指挥部再次召开扩大会议。当时还是中尉军官的王永志也被“扩大”进了会议。当他听到不少专家都在说,要再补充燃料,加大导弹的推力,提高导弹的射程时,他再也坐不住了,突然站起来说道,不能加大燃料!我认为应该泄出一些燃料,才能提高推力,加大射程。王永志话一出口,语惊四座,结果,不少人反对。

钱学森得知此事后,从北京匆匆赶到发射场。当晚,王永志敲开了钱学森的房门,将自己的补救方案大胆向钱老详细阐述了一遍。钱学森听了后,说,有道理,我看行!接着便在第二天的会上力排众议,对王永志大胆的逆向思维给予肯定。最后发射圆满成功。王永志这个名字也因此“留”在了钱学森的脑海里。

钱学森又一次“认识”王永志,是7年后的1971年。1971年9月10日,中国在酒泉基地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但当导弹已经竖在了发射架上,并开始进行加注燃料时,气象部门突然预报说,一股强冷空气正在东移,在未来3天时间里,发射场上空将会低云密布。于是指挥部下令立即停止加注,紧急商议对策。

本来,这枚洲际导弹早在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就定了要搞,一直拖到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后才正式启动。不幸的是,作为这枚导弹总设计师的屠守锷由于总是受到各种批判,难以正常工作,军管会便让根正苗红的王永志负责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洲际导弹总装完成后,要进行全弹试车,但唯一的一个试车台上海方面已经占用。在此情况下,王永志提出了一个方案:不试全弹,只对导弹的二级进行试验。这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又冒险的方案。这一方案一经抛出,顿时招来一片反对声。可这一方案却得到钱学森的支持。结果,不仅二级导弹试车成功,还把时间提前了整整11个月。可万万没想到,就在导弹即将启运发射场时,一位领导却不同意。后来,经周恩来亲自批准,导弹才运往发射场。可导弹在做最后一次检查时,钱学森却从北京专门写来一封信,说这枚导弹质量不是很稳定,如果实在不行,就别打了。王永志非常为难。最后他经过与专家们的反复论证,认为导弹可以发射。于是他没有听从钱学森的意见,让发射工作继续往下进行。

可没想到,导弹发射在即,气象又出现问题。经过冷静分析,王永志力主按时发射。

结果,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震惊世界。几年后,在航天部的一次会上,当讨论到谁当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时,钱学森说了一句,我建议由王永志当总师。于是,1978年,王永志出任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成为中国第二代火箭的领军人物。

因此,当国防科工委领导就载人航天工程的总师问题征求钱学森的意见时,钱学森很坦诚地说了自己的看法,大意是:王永志这人有许多过人之处,他的思维常常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见解,年轻时就崭露头角,我看由他当总师,比较合适。

将军科学家接受人生最大挑战

1992年11月15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王永志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两年后, 62岁的王永志从航天部紧急调入国防科工委,直接授予少将军衔。在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上,授予将军军衔的科学家有两位,一位是留学美国的钱学森,一位就是留学苏联的王永志。

然而,在1992年那个冷风萧瑟的秋季,刚刚走马上任的王永志日子并不好过。他说,他不仅深感压力重重,而且还多少有些紧张与不安。尽管中国当时已经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就载人航天而言,残酷的现实与紧迫的时间,并没有给他以按部就班的从容和傲视群雄的自信;要在国内设计和制造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几乎一切从零起步,制造出一艘能够跨越国际40年发展历程的飞船,他深感困惑与茫然。因为载人航天工程是天字号的国家工程,庞大复杂,盘根错节,千头万绪,各种问题如一座座山头般堆放在面前。比如,工程总体技术方案如何设计?飞船怎么造?火箭如何搞?航天员怎么弄?发射场如何定点?数千个单位怎样协调?几十万人马怎样调动?等等。

王永志说,载人航天工程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出任总师后,他的压力很大。

如今,王永志早已实现了他的第三个愿望。

(如夏摘自《科学大观园》2021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总师洲际导弹钱学森
钱学森
国之重器:洲际导弹
西安航空学院承办航空人才港湾·航空梦工场“总师进校园”系列活动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别放过洲际导弹
空前齐射
以执着铸就成功——记航空工业昌飞AC313型号总师王珙珙
三代坦克总师祝榆生与惠安的情与缘
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