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搭桥 语意通

2021-08-26汪卓智

求知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应对方法小学语文

摘 要:随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古诗文的比例也逐渐加大,可见当今社会对少年儿童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古诗文永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在學习中觉得困难最多的内容。要想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就必须读懂古诗文的意思,然而读懂意思的前提,得让学生掌握运用注释的方法,将注释代入文本进行翻译,理顺文本的内容。文章针对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运用注释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行探究,并结合相关案例归纳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注释;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9-0053-02

古诗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丰,因此,要想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就得先了解它们的意思。而了解古诗文意思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翻译文本。根据注释理解意思,并学会简单的句子翻译。注释是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一个重要的教辅材料,它是帮助学生理顺古诗文意思,理解古诗文内容、情感和意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将注释的不同运用进行分类,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一、遇“名称”,留其位

在注释内容中有一类是关于名称的解释,包括人名、地名、民族名、谥号、庙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当注释中出现这类词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不用刻意去解释这类词,可以原封不动地代入句子进行句子意思的理解,不然有些会越解释越烦琐。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这篇小古文。其中有一个名称注释——瓮,教材中的注释是: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句子是“一儿登瓮”,学生在理解意思简单说内容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直接说“一个小孩登上一口瓮”,保留“瓮”本身,而不需要说“一儿登上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这样只会让句子变得复杂。因为“瓮”属于器物名,不用翻译。因此,当在古诗文中遇到这些名称的注释时,我们得让学生知道不用去刻意解释它,而只要稍做理解就好,说意思时只要将这些词原封不动保留在句子中即可。

二、“注”多样,选其一

在古诗文注释中,有一类注释是对一个字词多个意思的解释,而这里多个意思又分三类不同情况。

(一)“意”相同,任选一

当一个字词的注释有多个意思,而这些意思都是相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中任选一个意思。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的《题西林壁》,课文后对“题”的注释是这样的,“题:书写,题写。”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目时,只要指导学生从中选一个解释即可,不用将两个解释都用到句子中,再结合之前所指导的方法——保留地名的原称,所以这个题目的意思即“书写(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在《游山西村》中,有一句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中“疑”的注释是:以为,怀疑。我们同样采用任选其一的办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如果不舍其一来说诗句的意思,那就会说成“一座座山,一道道水,当我以为,怀疑已经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就成了一个病句,所以这句诗大致的意思是:一座座山,一道道水,当我怀疑(以为)已经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当一个字词有多个解释时,我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不然会出现病句类型中的重复病。这样的提醒,对于刚接触古诗文的学生而言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养成正确使用注释的习惯。

(二)“意”特指,不犹豫

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中有一首是《望洞庭》。诗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其中“和”的注释: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遇到这样的注释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诗文,选择跟诗文密切相关的解释。所以这里的“和”应选特指的解释,即“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这样,诗句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可以大致说成“湖面上水光和月色相互交融在一起”。类似的例子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清平乐·村居》中也有发现。这是一首词,词的最后一句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文本中注释,亡赖:同“无赖”,“亡”,这里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我看着注释发现,如果只注意到前半部分的注释,那就会认为,亡赖同“无赖”,误认为“亡赖”是“刁钻泼辣,不讲道理”的无赖。而联系词文就会发现这样理解是不妥的,跟词中“小儿”的人物特点也不符合。那就得继续看注释的后半部分,即“这里指顽皮、淘气”,将这个解释代入句子,联系人物特点,那就十分贴切了。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最令人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他正卧在溪头草丛中剥着刚摘下的莲蓬。因此,当古诗文的注释中出现“这里指……”类似的特指解释时,教师要告诉学生不用犹豫,直接引用特指部分的解释,不用进行选择,因为这些特指的解释是针对文本内容的。

(三)“意”有异,明区分

有一次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经典荟童年”教材古诗文课堂教学观摩会时,笔者有幸观摩了很多优秀教师古诗文的课堂教学,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如梦令》。词的原文是这样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争渡”的注释:一指用力划船;一指怎么划出去。当这样两个意思不同的注释出现时,怎么去选择正确的解释呢?我们就只有去了解词中所写的故事内容再做选择。这首词的内容先前就提到“沉醉”和“兴尽”之意,知道是一群人喝醉了,玩得太高兴,又是“日暮”。夜晚了,所以一不小心将船划进了荷花池的深处。根据前半部分词的内容,再来选择“争渡”的意思时就水到渠成了,可以明确他们这时想着“怎么划出去”,而不是“用力划出去”。薛法根老师还说,其实“争”有时也读“zen”,当“怎么”讲。因此,在了解古诗文的故事内容对有些注释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帮助。

从薛法根老师的讲课中,笔者想起了另一首《如梦令》,文本: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中“卷帘人”的注释:一指侍女;一指丈夫赵明诚。到底选择哪一个呢?也是一个需要学生了解词人的写词背景和故事,才能判断到底是谁。这首词是李清照写于1100年,而她与赵明诚的结婚时间是1102年,说明在写这首词时,他们还没结婚,所以可以判定这个“卷帘人”是指侍女。另外,这首词的前面意思是:昨天夜里雨点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我问“卷帘人”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旧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可想而知,这个“卷帘人”很粗心,无心关注外面的情景,而赵明诚和李清照一样是喜欢文学创作的人,对自然景观自然也很热爱,不会这么草率地回答。所以从这两点去证明,这个“卷帘人”是侍女而不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通过对以上两个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当注释的多个意思不相同时,要进行区分,而正确区分得先了解古诗文的内容并想象当时的情境,再选择注释中合适的解释。

三、“意”过长,缩至精

古诗文注释除了上面罗列的类型,还有最常见的注释类型,就是单个字词只有一种解释。而虽然只有一种解释,可是也会让学生在说古诗文内容和意思时遇到困难。笔者在自己授课时经常发现,有些古诗文的字词注释过长,而学生在自己说意思时,不能恰当地对注释的内容进行运用。比如,《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中“蓝”的注释: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这“蓝”有一长串的注释,可是放入句子该如何让学生解释呢?笔者就让学生概括,既然是一种植物,在植物领域,命名无非是“花草树木”,所以这“蓝”,有可能就是“蓝花、蓝草、蓝树”,而在词的前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提到了花,那这里可以概括成“蓝草”。这样将“蓝草”的解释代入句中,意思就很明了了,即“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将较长的注释进行概括,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四、“意”多层,取基层

笔者有次上公开课,执教了古诗文群文阅读,其中一篇是《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中“驿外”的注释:驿站之外(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形容荒凉之地。当笔者让学生自己根据上篇古诗文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意思时,有学生直接说句子意思时变成:“驿站之外,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形容荒凉之地的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没人欣赏。”也有学生说:“荒凉的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没人欣赏。”可见,学生在遇到这样比较长的注释时,不知道该用什么解释去解释句子。其实“驿外”这个注释,是个层层推进,相互解释的注释。“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是对“驿站”的解释,而“形容荒凉之地”是对交通站——驿站之外的一个解释,所以是层层推进的注释。遇到这样类型的注释,我们就取最底层、最基层的解释——“驿站之外”,即符合词的直解方式,也简单易懂。

除了上述案例,我們在古诗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巧用注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使古诗文注释能够真正发挥教学辅助与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掌握注释在学习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及任务。因为注释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载体之一。只要我们用心揣摩,善加利用,它就能成为学生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的有效途径,就能提高小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以后初高中学习古诗文作铺垫。因为我们“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终身”。

[参考文献]

[1]魏 刚.也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J].语文学刊,2013(16):167-169.

[2]邹先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J].新课程(上旬刊),2014(8):7.

作者简介:汪卓智(1974— ),女,浙江龙游人,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应对方法小学语文
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
大数据对媒体管理的作用以及应对方法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