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2021-08-26李悦长春财经学院吉林长春130122
李悦(长春财经学院 吉林长春 130122)
书名: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视角
作者:王珊珊
出版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8月
定价:59.00元
ISBN:9787517076957
随着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的依靠国外市场进行简单的来料加工和组装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全球竞争的形势,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然成为我国迎接国际挑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新媒体作为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数字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利技术为基础,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及其他电子设备向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是一种互通信息的新媒介形式。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5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正走向融合发展的方向,这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有效信息和路径,在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模式的同时,也促进大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创业方向的延伸。
《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视角》一书,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充分调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总结提炼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思路。该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梳理了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背景、历程与成果,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以及意义。第二章应用型人才培养概述,主要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目标以及培养方案,回答了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规格、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以及实现策略等问题。第三章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探讨,通过图表法、举例法等直击我国高校“双创”不足,肯定我国借力国外“双创”教育经验的有益探索,为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构建新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思路。第四章“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在总结研究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意义、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契合性,详细阐述了“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培养体系的优化与保障,其分析思路、实践路径等都为“新媒体”与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提供参考。第五章总结,指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之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提高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考题。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转变教育理念,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即“双创”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仍存在薄弱之处,加之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新挑战与新要求,这些问题更加突出且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一是“双创”课程体系不完善。二是“双创”教育形式大于内容。三是“双创”教育师资不足。四是“双创”教育评估模式相对落后。
对此,该书坚持国内实践与国外经验相结合,提出了可操作、可实践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学科领域、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模式、建立复合化的高素质“双创”师资队伍、构建多学科支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新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应明确培养方向。一是充分认知新媒体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快、覆盖广、类型多等优势,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丰富“双创”课程内容,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立“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借助新媒体搭建虚拟教学空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不断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三是建立“新媒体+双创”“校内模拟+校外实践”的教学模式。立足于能力培养,系统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生产、社会工作、行业科研的结合,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提高。
新媒体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所催生出的信息传播互联方式及各类信息交互平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视角》一书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