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深圳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1-08-26刘宗璋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深圳文化

刘宗璋

文化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内涵和底蕴,体现并塑造着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和城市形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阐述,并专门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2]对深圳在新发展阶段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圳经济特区文化事业近乎从零起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当前,深圳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伴随着城市发展定位的提升,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也站在了新的起点,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研究新发展阶段的深圳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理清发展思路和重点,对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更好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服务全国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分类,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是人类精神文化成果在商品市场领域的表现形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3]广义的文化产业可以包括围绕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文化产业则特指具有经济价值、可用于商品交换的文化活动。

(一)总体发展情况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文化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稳步上升,使这座曾经被戏称为“文化沙漠”的新兴移民城市,迅速蝶变成著名的“设计之都”“创意之都”“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开辟了一条新兴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径。“十三五”时期,深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100.91亿元增至2020年的1849.05亿元,五年增长61.3%,占GDP的比重为6.9%,[4]文化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深圳拥有文博会、文交所、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数字出版基地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发展平台,以及腾讯、华侨城、华强方特等一批全国文化领军企业,涵盖动漫游戏、影视演艺、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供给体系。

2016-2020年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配套服务、公共设施、市场体系等日臻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有公共图书馆(室)710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302个、各级文化馆(站)83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62个、博物馆54个,[5]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构建,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为市民打造了“十分钟文化圈”。近年来,深圳策划、设计和组织以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重点的“深圳读书月”活动、以面向社区居民为重点的“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以面向来深建设者为重点的“外来青工文体节”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推出了国内首份“城市文化菜单”,打造了周末系列、流动系列、高雅系列、广场系列、特殊群体系列等多种类别惠民服务,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

(二)发展历程及特点

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深圳的城市文化与这座“奇迹之城”共同成长,体现着“深圳速度”,具有独特的历程及特点。归结起来,笔者认为深圳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初创起步阶段(1980—1992年),是文化从无到有、夯基垒台的发展时期。深圳从一开始就重视文化建设,1983年,在全市年度财政收入不足2亿元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毅然决定拨款231万元投资文化建设,超过了深圳解放后30年的文化建设投资总和,[6]建成了科学馆、博物馆等“八大文化设施”。这一时期还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纲》《深圳经济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纲》等纲领性文件,[7]引领深圳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片蓬勃景象。

第二个阶段为增创优势阶段(1992—2003年),是文化渐成特色、更成体系的发展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全国改革开放迎来了一轮新的热潮。深圳明确提出“二次创业”,强调增创精神文明建设新优势等“十大优势”,出台了《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8—2000)三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等政策。[8]关山月美术馆等“新八大文化设施”拔地而起,《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文艺精品享誉全国,特区文化内涵和城市形象进一步形成。

第三个阶段为“文化立市”阶段(2003—2012年),是文化地位凸显、成果丰硕的发展时期。2003年,深圳正式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引领文化事业快速发展。[9]这一时期,深圳成功创办“文博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初步建成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批文化科技领军企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园区渐成规模,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第四个阶段为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是文化全面进步、走向引领的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制定《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10]推动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这一时期,深圳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以报业、广电、出版等三大集团改革为突破,文化体制改革亮点纷呈,“文化+艺术”“文化+设计”“文化+科技”“文化+体育”等业态发展势头迅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深圳文化产业的SWOT矩阵分析

SWOT矩阵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国际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方法经过不断的理论完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战略制定领域。SWOT矩阵中的S(Strength)指优势,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积极因素;W(Weakness)指劣势,是事物发展的内部不利因素;O(Opportunity)指机会,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积极因素;T(Threat)指威胁,是事物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通过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研判,能够达到明确战略方向和战略路径的目的。

新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高质量发展,而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深圳而言,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在对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占有,而且体现在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结合新发展阶段市民文化需求呈现出的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等新特点,本文梳理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矩阵。

工程场地位于浊漳河南源的漳河大桥上游,工程涉及范围为浊漳河及浊漳河两岸的未利用区域。主要内容为湿地设计、河道壅水建筑物设计及堤防加固等。

(一)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优势(S)

移民文化优势。文化流动理论认为,文化是流动的观念,流动的人群是文化流动的承载者。[11]作为一座迅速兴起的移民城市,深圳的移民运动伴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流动和汇聚,逐渐形成了开放、兼容、进取、富有创造力的移民文化。“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等知名口号就是这种移民文化的鲜明表现。这种移民文化作为一种深圳独有的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产生活,激发出了这座城市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意设计优势。创意设计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深圳以创意设计为引领,打造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专业展会和专业大奖,举办了“深圳设计周暨深圳环球设计大奖”“中国设计大展”和“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港设计双城展”“深澳创意周”等系列重点创意设计活动。2008年,深圳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截至2020年,深圳企业获德国红点设计奖、iF设计大奖数量连续八年居国内城市首位。[12]“深圳设计”已成为继“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后又一新的城市品牌。

科技产业创新优势。深圳科技创新动能强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一面旗帜。近年来,深圳大力推动现代科技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打造“文化+科技”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一大批以科技创新、时尚创意为特点的文化企业迅速崛起,腾讯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华侨城集团、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连续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与此同时,深圳还在国内较早组建了文化产权交易所,参与发起设立了首支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初步构建起较为先进的文化产业体系,培育形成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多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市场化国际化优势。市场化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特征,国际化则是促进市场化的重要条件。深圳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较早探索和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1993年发生在深圳的文稿拍卖“第一槌”开始,文化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不断迈出新步伐。[13]深圳政府坚持“有事服务、无事不扰”的理念,从2017年开始,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每年更新滚动推出新一版改革政策,实施了“秒批”“深圳90”“不见面审批”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深圳营商环境排名稳居国内城市前列,为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较好的创新创业土壤。

政策扶持优势。深圳经过多年的产业政策实践,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全方位支持。总体发展战略方面,深圳在2003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之后,2012年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深发〔2012〕4号),提出建设“文化强市”,2016年印发《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深文改〔2016〕4号)。具体产业细分领域,近年来深圳市先后制定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工业设计业发展若干措施》等配套政策,[14]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二)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劣势(W)

文化资源家底相对单薄。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超大城市,建市历史较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每万人博物馆、美术馆数量不足纽约、东京的1/4,区域文化影响力距离先行示范区的定位还有差距。[15]城市文明水平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移民城市的人口流动性较大,市民文明素质参差不齐,“市民意识”有待增强。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深圳专业文艺院团和国际文化机构数量少、层次质量不高,文化艺术品牌培育不够,高端文艺人才和文化名家缺乏。

产业规模和质量有待提升。产业规模虽有长足发展,但产业发展质量还不够高。在深圳文化产业构成中,制造型、加工型行业门类占有较大比重,内容类、创意类等附加值较高的文化产业核心行业门类所占比重偏小,文化附加值总体偏低。文艺演出规模有待提升,深圳每年群众文艺演出场次不到8000场,与伦敦、纽约每年约有5万场演出活动,北京、上海每年约3万场相比,[16]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产业配套支撑不足。深圳地域面积小、土地要素紧缺,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规划有待加强,突出体现在产业发展软性环境的构建、产业用地和空间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重点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均有不足,包括演出场所、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在内的重点文化场所共300家左右,而巴黎约3000家,伦敦、东京约1500家,北京、上海约600家,[17]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国际化标志性文化设施不足,原特区外的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文化设施供需矛盾仍一定程度存在。

(三)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机遇(O)

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这其中,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扩大内需、畅通内外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圳是经济大市、外贸大市,毗邻港澳、面向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立足国内、链接国际的枢纽优势,只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必将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双区”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战略机遇。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深圳发展高度重视,先后制定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等重量级支持文件。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深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作出明确部署;[18]意见将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列入深圳“五大战略定位”,提出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是目前深圳最高规格的文化发展目标;[19]实施方案对“完善文化体育运营管理体制”的先行先试改革作出专门部署。[20]这些都对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数字经济”时代来临的机遇。数字经济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实现创新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向诸多行业的延伸,数字经济发展迸发出强劲动力。深圳已将数字经济产业列入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0年率先全球实现全市域5G独立组网全覆盖,为数字经济发展搭建了较好的应用场景。“互联网+文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赋能领域,2021年1月,深圳市出台《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作出安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举措,[21]有利于促进文化与数字的深度融合发展。

(四)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挑战(T)

受外来文化冲击最直接。深圳国际化程度较高,是中国口岸最多和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全球各种文化类型、意识形态、国际思潮在这里交汇,受到来自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最为直接。《人民论坛》评选出的2020年“十大国际思潮”,在深圳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比如,深圳华为、中兴等高科技重点企业近年来被美国无理靶向打压,背后体现的就是国际反全球化、霸凌主义思潮对深圳的冲击;再如,深圳因其年轻消费群体规模大,成为苹果、漫威、二次元等西方文化IP拓展中国市场的首选地之一。这些都对深圳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本土文化元素的培育带来了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化产业“走出去”。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对原有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带来重大影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国际游客数量比上一年下降74%,全球旅游业收入损失约1.3万亿美元。[22]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可以预见,全球经济活动和人文交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受阻,这给深圳文化产业“走出去”带来了较多困难。

国内区域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国内各主要地区均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传统文化积淀和科技产业优势,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北京依托中关村IT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发展知识经济、视频经济,培育出罗辑思维、字节跳动等“独角兽”文化公司;上海、浙江等地积极发展影视传媒、文化娱乐、明星经济、直播经济等文化业态,淘直播等平台方兴未艾;湖南、江苏等地积极推进综艺创新,大力发展娱乐经济、流量经济。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国内大环境中,深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面临更多区域竞争压力。

(五)小结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了深圳文化产业利用优势、抢抓机遇、弥补不足、应对挑战的SWOT分析矩阵(见下表)。

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领,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产业政策

顺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围绕“城市文明典范”目标,聚焦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水平编制深圳市“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挖掘港澳优质文化资源,提升大湾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二)强化科技支撑,以更大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4K/8K等先进技术研发和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巩固提升深圳在文化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积极推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集聚高地。推动现代科技对文化装备制造、传统工艺品等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改造升级,加快将高新技术最新成果转化到文化领域。

(三)做强龙头企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文化品牌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大力培育壮大龙头文化企业。推动国有文化集团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打造一流现代文化传媒集团。提升民营文化企业竞争力,鼓励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法律和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引进龙头文化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催生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

(四)优化产业配套,促进国际国内优质文化资源集聚发展

加快推进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基础设施”和“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建设,促进原特区内外文化基础设施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提高园区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提升文博会等展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形成吸引汇聚全球优质文化资源的“磁力场”。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深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热炼健身·深圳侨城至臻会所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深圳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