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与人文艺术——浅论“松、竹、梅”系列报春壶的创作感悟 *
2021-08-26孟小军
孟小军
(聚雅轩 江苏 宜兴 214221)
当下的中国世代正经历着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波涛汹涌的世界潮流中,凭借着中华儿女的勤劳与智慧,奋勇向前,嫦娥探月,神州载人,科技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催生出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紫砂艺术的发展就是从颂扬美与德作为开始,中国的传统文人是一个十分典形而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拥有独特的文学感性思维和文艺审美思维,这两种思维同时表现在日常对生活的种种追求之中。这是过去几千年中国所固有的文化现象,紫砂艺术虽然只有短短的数百年历史,但却深度介入了这种人文色彩的生活之中,在现实与理想的双重维度下呈现出不同流俗,清新典雅的艺术形象。在紫砂的艺术语言中,关于松、竹、梅的塑造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1 紫砂“松、竹、梅”的造形装饰及其所代表的品德
当代中国人对中国的古代文人往往有着相当刻板的印象,这形成了一种误读,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固化下来。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形象往往局限于“清高”、“迂腐”、“守旧”等等的标签,这些负面的评价甚至完全脱离现实和客观环境,陷入了一种虚无的形象主义,这实际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不利的。中国传统文人对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于那种陶渊明式的超脱,对于现实环境的变化文人往往是在古代社会中最早有所反应的,只是传统文艺创作中,对于“隐士”的无限拔高,使人产生一种只有脱离世俗环境的传统文人才能够代表传统美德,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紫砂“松、竹、梅”题材的诞生正是世俗文化追求传统美德的产物,而这种追求首先是基于传统文人的思想境界。在中国广大的民间,“松竹梅”原本仅仅是普通的植物,正是因为有着文人所赋予的人文属性,才使其与中国的传统美德联系起来,并经由长期的推崇,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共识。例如“松”的形象代表了挺拔,“梅”的形象则代表了孤高不屈,“竹”的形象则代表了清新淡雅,三者在紫砂壶中甚至融为一体,诞生了经典的“岁寒三友壶”,而三种植物都于春日里迸发生命光辉的形象又衍生出充满活力的“报春壶”,这样的紫砂壶作品将“松竹梅”三者的形象公式化,具象化的表现于紫砂壶上,在塑造的时候遵循紫砂壶本身的结构,而在装饰构成上又能够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让人观壶而有感,道德而生发。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首要条件就是其外观特征具备观赏的条件,而用紫砂的语言来塑造这些特征,就形成了紫砂所独有的造形装饰,并借用这样的造形装饰表达“松竹梅”背后所代表的品德。这种品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人的提炼和概括,通过众多的文学作品,艺术创造,我们知道了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这些又没的辞藻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和精神寄托,成为每个中国人都推崇的审美标向,中国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就说:“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这种建立在人的品德之上的人格美的评赏,遍布整个中国的文艺领域,甚至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2 “报春壶”创作的意义
在中国的文化领域,美并非是单纯的外在,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人对松、竹、梅的喜爱,既是一种审美鉴赏,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紫砂“报春壶”在融入了松竹梅三者的精神内涵时,其造形装饰就得到了升华,带来中国人所追求的那种风骨,这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非常重要,其中既包含了“顺天应人”的思想,又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念,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而在“报春壶”的意义就在于,它将这些虚无缥缈的思想带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让人们可以用眼睛切切实实的感受到那种传承了几百上千年的思想和气度(见图1)。
图1 报春壶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物质极大充裕的现代,人生中所遭受的困难与挫折也无处不在,当代中国人忙忙碌碌的与现实发生冲突却又无力抗争,在不愿屈服的同时,就转而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很多人都会在“明天”、“下个礼拜”、“下一年”中重新定义人生的起点,而这些事实上就是一种中国文化的延续,古人超然物外,纵情山水,祈求遗世而独立,“报春”实际上是祈求新的开始,创作“报春壶”的意义就在于在建立风骨与品德的同时,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开始。从古至今,当代中国人所遵循的价值观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依旧遵循某些古老的精神传承,这些精神传承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和浸润下,也同样在不断的成长和变化,对中华文明来说,其中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文艺创作者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3 传统美德与人文艺术之间的关系
传统美德与人文艺术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同一类形的紫砂壶式中就可以细分为“松报春”、“竹报春”、“梅报春”三种形式,这可以说正是传统美德的不同表现,是通过文人对三者形象的解释而衍变出来的。遵循这种解释,过去的紫砂匠人才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紫砂技艺塑造出了松竹梅三种不同的“报春壶”的形象,而三者的形象又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传统美德,让人望而生意,从而引发看到这种形象的人更多的想象。紫砂人文艺术的诞生离不开文人的推动,而文人的品德形象的形成就关乎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源头。紫砂艺术塑造需要溯源而上,遵循文人的脚步,找寻各种所要表达的文化意义的源头,从而理解和阐发,这就是当代紫砂创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深切的体会传统美德形成的原因,进而转化为自身的感悟,这样制作出来的紫砂壶才是具备情感的,才能够以此打动人心,形成广泛的共鸣。人的美德是广泛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的烙印,就如本文开头所阐述的那样,松、竹、梅等等形象就是传统美德的一种文艺化的表述,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进行各自不同的演绎。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些传统美德,也明白这些美德所代表的意义,只是在很多时候,俗世的纷扰会让人将这些美好的品质埋藏在心底,而人文艺术的作用就是唤醒人的这种宝贵品质,能够时时提醒,“报春壶”之所以有一个“报”字,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经典的传承蕴含智慧的一面,而“提醒”并不目的,仅仅只是手段,由此可以明白,紫砂壶艺的本质在于文化的传承。
通过“松、竹、梅”系列报春壶的创作和思考,解读传统美德与人文艺术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白紫砂壶造形及装饰的本质在于对文化的传承。用一种外在的美,来承载文化的意蕴,创作者自身的感悟,让人能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触摸,感知到这两者,从而形成自身的认知世界,弘扬整个社会积极良善的一面,从而让人获得舒适的美的感受。当代紫砂艺术创作就是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前提下融入创新与个性,让传承而来的优秀文化变得立体饱满而丰富,立足于这个时代的客观环境,不断的发展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