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渡县五台大寺园林环境分析

2021-08-26张奕涵许耘红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4期
关键词:寺院植物空间

张奕涵,许耘红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弥渡县五台大寺始建于明初,僧人照正创建大雄宝殿,清雍正年间增修中殿及老君殿,后颓圮,清道光、光绪年间多次重修,民国年间扩建为“三阁五殿”(观音阁、王母阁、玉皇阁,弥勒殿、老君殿、孔子殿、南新殿、北新殿)。1949年受革命先进思潮影响的先锋人普华组建的武装队编入滇西人民自卫团一支队四大队驻扎在五台大寺,成就了一段红色革命历程。1979年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定为弥渡县重点革命历史遗址;2016年公布为第六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大寺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五台山,海拔 2 325 m。五台山与天目山同为弥渡古丛林。五台大寺因山得名,民国扩建为“三阁五殿”,现山门左右两殿已不存在。为“三教合一”建筑,是县境内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1 选址

五台大寺坐东朝西,依山而建,其背靠东山,南北两面山脊前伸,似龙椅,五台大寺正坐其上,前瞻太极群峦,后依五合翠屏,虎踞龙盘,雄视一方。五台大寺西北侧为五台村(彝族村寨),紧邻五台路,交通较为便利,西、南两侧为大片农田,东侧为大片植被。

2 空间布局

2.1 总体布局

五台大寺建筑群为四方印形状,呈规则曲字形近似对称布局(图1)。以1条主轴、1条次轴,2条并列的轴线形成3个单元。建筑群整体依山顺势,逐级增高。

图1 五台大寺平面图

入山门正对一圆形石台,上面放置方形水池,中央中轴线尽头布局大雄宝殿,北侧轴线上依次布局老君殿和观音阁,南侧轴线上依次布局孔圣殿和王母阁。轴线上建筑顺序以及寺内三级台地依次抬高,体现了建筑等级森严以及中国古代居中居上的思想。玉皇阁、老君殿、孔圣殿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体现了三教合一,宗教和谐的特点。

2.2 空间序列

建筑群整体呈中轴对称布局,五台大寺有3条纵向平行景观轴线,所有的建筑、景观均沿着这3条轴线展开,整体呈方形的空间被依次抬升为3个高度,形成三进空间,增加了建筑群的气势感,不同高度上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建筑的等级。

2.2.1入口前广场

五台大寺建筑群前方为一开敞的小广场,广场上有一株千年黄连木,巨大的冠幅为广场增加了顶平面,围合出供附近村民集会休憩的入口活动空间,广场前方视野开阔,可远眺下方村庄田野景观(图2)。

图2 五台大寺空间结构分析

2.2.2集散活动空间

寺院前方以红墙围合,在地势上整体抬高增加气势,同时将寺内环境与寺外环境分隔开,保持寺院的宗教安静氛围。寺院轴线以山门为开端,拾八级台阶而上进入寺院的第一进空间,寺门约3~4 m,较为狭窄,跨过寺门豁然开朗,第一进空间横向展开,左侧空间开敞,靠近建筑、围墙的区域栽植植物,右侧空间大片栽植植物间有小路穿插而过,两侧空间形成对比。第一进院落为提供集散、举办活动的场所,空间封闭感较弱(图2)。

2.2.3宗教空间

登六级台阶而上,从老君殿、孔圣殿之间穿过,进入第二进院落,第二进院落被划分为两个空间,左侧以建筑围合起来形成小天井(图3),此空间围合感较强,与第一进的大空间形成对比,此空间给人幽静之感,让人沉思冥想,此乃园中园的设计方法,使得规则的建筑群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引人探幽。右侧空间则较左侧空间更加开敞,利用大片植物修饰建筑边角,形成大片的虚空间,增加此空间的层次感,此空间提供了游憩观赏和宗教功能。第一进与第二进空间通过地势抬高将空间分隔,同时又隔而不断,保证两个空间的通透性。第二进的大面积植物既保证了两个空间不相互干扰的分隔作用,又确保两个空间的连通性。

图3 天井院环境Fig.3 Courtyard environment

2.2.4建筑空间

第三进空间则为三栋主体建筑(观音阁、大雄宝殿、王母阁)的位置,抬高主体建筑,增加气势感,强调其地位,是整个宗教建筑的核心和高潮部分,彰显气势和至尊。

三进空间在中轴线上保持贯通,扩大建筑群在纵向上的延伸感,大雄宝殿前两株高大的柏木掩映着建筑,使得建筑在视觉上向后推移,增加空间纵向视觉感。建筑群各空间利用植物、建筑等要素达到各空间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图4)。

2.3 小结

五台大寺的园林环境由开敞的入口前广场及周边自然环境所组成的外环境、寺内园林空间以及宗教建筑空间共同构成。寺内空间通过围合的院墙与外部空间隔离,形成内向型的园林环境。寺内空间又进一步通过建筑墙面分隔出围合和半围合的多样空间。五台大寺建筑群体布局园林化,结合了寺观园林院落式和天井式的布局方式。院落式布局既保持了宗教空间的完整,又很好地满足了游览休憩的功能,保证了整个环境的通透性,增加了园林化效果;天井式布局既保持了空间轴线的完整,天井与建筑的结合又丰富了五台大寺的空间层次,在面积较小的空间中营造出一方幽静含蓄的天地。

3 寺观建筑

3.1 建筑风格

五台大寺古建筑群以清代风格为主。寺院建筑为木结构,形式上将殿与阁进行有机结合。构造精巧复杂,造型效果极好,反映出工匠的高超技能。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音阁、王母阁的阁顶圆形藻井代表“天”,方形殿宇代表“地”,天圆地方,而人(神)居中,所谓“天人合一”。

3.2 装饰装修

五台大寺山门采用与院墙相结合的手法,为单檐歇山顶,悬挂“五台大寺”匾额及楹联。

图5 观音阁实景Fig.5 Real scene of Guanyin Pavilion

观音阁(图5)、王母阁均为二重檐三层阁式歇山八角攒尖顶建筑,阁顶架斗飞檐,为一斗三翘,两处建筑样式相同,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两相对称,三开间,南北两山墙各开拱券门一道,通南北耳房(为二层单厦民居建筑);观音阁明间6扇门,裙板上彩绘西游记故事图;金柱至檐柱顶间装天棚板,均有绘画题词,一层明间立阔柱八根,呈八边形,上檐阁壁五面封闭,其壁面皆题词绘画,四周绘以翔龙八仙图,藻井正中绘太极图(图6)。王母阁左侧一间为雕花圆窗棂,右侧一间为玻璃方格窗,方格窗一侧为楼梯间,正间为玻璃方窗,左侧为门板,正间相对于左右两间向后退让,形成了两侧入口[4]。

图6 观音阁藻井天花Fig.6 Caisson ceiling of Guanyin Pavilion

大雄宝殿、老君殿、孔圣殿均为单檐歇山顶建筑。

大雄宝殿面阔三开间,前檐伸出,形成前廊,中间两根立柱分别装饰有绿、蓝两条蟠龙,两条龙均抬起一爪相对(图7)。大门共六扇门板,饰以简洁的蓝色雕花,左右两间为四角蝙蝠花纹饰边的圆形镂花窗棂。建筑装饰色彩主要以红、黑、蓝为主,两端山墙均有拱门。中间悬挂“大雄宝殿”匾额,右侧悬挂“佛法无边”匾额。

图7 五台大寺大雄宝殿立面

老君殿面阔三开间,两端山墙延伸出的立柱雕刻有繁复的花纹,左侧及右侧一间均为玻璃方格窗并开门,中间大门共六扇门板,黑底蓝花,雕刻有植物鸟兽图纹(图8)。

图8 老君殿实景

孔圣殿同样面阔三间,两端山墙延伸出的立柱雕刻有繁复的花纹,左侧一间为方格玻璃窗,右侧一间为六边形镂空窗棂。中间大门共六扇门板,门板上雕刻花纹(图9)。

图9 孔圣殿实景

4 植物配置

五台大寺主要栽植的植物有蜡梅、牡丹、红花檵木、女贞、桂花、三角梅、苏铁、黄连木、圆柏、柏木、玉兰、木槿、银杏、羊蹄甲、柽柳、柳树、罗汉松、竹、素馨花,并种植有多片草地。植物种类较多,为这座古寺增添了活力。

寺前有一株古树黄连木,冠幅巨大,配合可坐的树池,为寺前小广场提供遮荫休憩场所。

寺内乔灌木多采用列植、对植、孤植、丛植等植物配置手法。沿围墙列植圆柏,弱化了墙体的生硬感,同时采用圆柏又保障了寺院严肃神圣的氛围。

孔圣殿前侧丛植大片银杏,后侧丛植玉兰,大面积栽植树形优美的色叶植物烘托出寺院优美的环境,增加了寺院的世俗感,增强了寺院的观赏效果,营造出优美的季相景观。

观音阁前的小天井院内角落里孤植一大株蜡梅,为幽静的小院增添气氛。

五台大寺内的植物种类具多样性,但由于多年无专业人士对寺内植物种植进行系统设计,目前尚未较好地发挥出植物景观效果,需对寺内植物进一步梳理,提升其绿化、美化效果,使之与寺院建筑相得益彰。

5 结论

5.1 现状分析及评价

五台大寺虽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价值巨大,但从内至外观察,寺观整体给人萧条破败之感,周边环境亦然,存在保护力度不足的情况,且对于曾经的革命根据地历史仅有石碑记载和文字说明,体现不够。五台大寺建筑为木结构,建筑表面已年久失修,出现褪色、裸露木制表层损坏的状况。有些建筑门板花纹经风雨侵蚀已磨平,建筑上的彩绘褪色变黑。院内铺装因年久出现裂痕损坏的状况,景观效果差,入门的院落为服务村民,被改造成篮球场,与寺观氛围格格不入。院内植物种类繁多,却无系统的规划造景,布局散乱。有些景观小品布局随意,未与周边环境很好地融合。院中各景观要素相互独立,未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给人凌乱之感。

五台大寺现状优势在于整体的空间布局,在规则的空间中利用地势的变化增加空间的多变性,院中有院。建筑向三面靠拢,让出中轴线上的空间,增强寺院的气势与进深感,对于空间的处理别具一格(图10)。

图10 寺内环境

5.2 五台大寺遗产保护与利用建议

五台大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承载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化和儒、释、道三教文化,同时也承载了红色革命文化。从现存的园林环境来看,五台大寺的建筑布局及空间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虽然五台大寺保护级别较高,但实际上寺内建筑未得到充分保护与修缮。挖掘寺观历史与建筑文化,修缮历史建筑,重现历史“三教合一”的特色,才是历史遗迹保护的重中之重。

五台大寺的外环境条件较差,除正面围合院墙外,其余三面均是建筑立面直接裸露(图11),无保护措施,周边为料石铺路,正面为混凝土路面,周边环境直接影响建筑保护,因此,在文物与外环境之间应采取隔离措施,外环境路面采用不易飞尘的材料铺装,减缓外环境对建筑本身的影响。对寺内园林环境应重新进行植物配置规划,整合植物资源,营造更加良好的园林环境。在功能上,尊重传统宗教用途的同时,增加休闲使用功能,为周边村落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确保宗教环境与休闲功能互不干扰,同时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不得干扰损伤建筑。对文物的保护需做到建筑、内环境、外环境同时保护,才是最有效的举措。

可将五台大寺作为云南弥渡的一处重要旅游资源,同永增玉皇阁、南诏铁柱庙、九鼎山等景点共同构成旅游线路,结合当地彝族文化、农耕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五台大寺知名度,引起广泛重视,从而更好地对文物进行保护。

图11 寺院外立面Fig.11 Temple facade

五台大寺是研究滇西宗教文化和滇西革命历史的宝贵遗产,在关注保护修缮的同时,提升其知名度,将其历史文化广为人知,因为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也极其重要。寺观园林传统功能的转变,更多的是向世俗化的转变,使用人群也由信众香客扩大到普通群众,参与度的提高使得寺观园林更加亲和,这也使得传统寺观园林更好地传承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寺院植物空间
空间是什么?
Fantasy and reality
创享空间
宽恕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悟道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