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策展的角度探讨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以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为例
2021-08-26张苏卉刘可欣
张苏卉,刘可欣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040)
在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大量废弃的旧工业区都有待转型与更新,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日益强调空间由“管”到“谋”,谋的是巨额存量空间资产的价值保障和提升。[1]纵观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观察到策展作为一种文化手段,远超传统展览策划的概念,让更多的艺术走出美术馆和博物馆,植根于开放的城市空间,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这推动着以城市空间为展场的展览日益多见,其以公共艺术为名,以城市发展为指向,囊括了艺术、建筑、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多元作品。公共艺术概念开始备受社会关注与广为人知,其在介入城市的过程中使得空间内涵凸显,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正如在策展的推动下公共艺术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对城市发展起到的突出作用。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正是在这样的浪潮下产生的,作为一场大型的公共艺术活动,其不仅涵盖了艺术、建筑、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交叉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也体现了策展者在推动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过程中促进城市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一、策展与公共艺术
1.策展的概念
“策展”是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传来的一个概念,从字面来看是指策划、筛选并展览的意思。在传统认知中,“策展”一词通常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艺术文化机构联系在一起。如今,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展”概念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延展,其丰富的内涵广泛涉及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2]正如国内有学者指出的:策展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策展,而是打破艺术的多学科边界,探讨一种无限潜能。[3]
2.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既不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4]从全球公共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公共艺术在介入城市的过程中日益注重当代城市诉求,有助于解决地区问题和实现地方重塑。中国对于城市更新的探索,不仅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发展、激发城市活力创造了语境。
3.策展与公共艺术之间的联系
传统展览因展示空间和展览形式的限制,难以应对当前城市快速发展语境下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采用策展机制,以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为展场,引入多元的公共艺术形式,将会在日常生活空间营造更多人与艺术亲密接触的场域,也更有助于重塑地方空间、凸显城市内涵,进而促进城市发展。
公共艺术重塑地方空间,并非是简单地重新塑造一个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唤起失落的地方文明、彰显地方特质和激发场所活力等。在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更新的探索中,策展逐渐成为激活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如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正是得益于策展的力量,通过策展主题的设定与理念的传达,使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营造出丰富的城市文化氛围,激活衰败的旧工业区,使之以全新的面貌示人,也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城市更新与发展。
二、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背景
上海的城市发展在经历一段大拆大建的时期之后,逐渐转向一种有机更新。“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上海确立了城市有机更新、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发展思路,强调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原先的“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换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城市空间艺术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立足上海“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开发战略,伴随着黄浦江滨江区域更新发展而兴起的,作为一种积极的文化手段,赋有促进城市发展的使命。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选址于杨浦滨江,也有着激活杨浦滨江旧工业区的指向。杨浦滨江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工业遗迹众多,各类厂房、仓库占据了滨江区域,“临江不见江”成为以往一个长期存在的空间难题。因此,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城市更新为大背景,秉承还江于民、给人们带来美好滨水生活的核心理念,结合杨浦滨江整体景观改造设计,如火如荼地展开一场艺术介入空间、艺术助益城市的活动。吸引公众前来感受贯通的滨江岸线的景观魅力,并且通过展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邀请人们共同探讨“滨水空间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这一世界性的话题。
城市空间艺术季作为一个年轻的展览,一方面从展览本身出发,展望城市的未来,借用国内外策展的成功经验,发展自我,在众多展览活动中凸显自己的价值和特色;另一方面在展览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利益相关者的主动参与,展览逐渐变为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活动。[5]
三、策展视角下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空间艺术季策展团队以城市为展场,聚焦本土问题,在前期筹划阶段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公众对展览的需求和建议。基于此,确定展览地点、主题、方案等,以及组织、协调和执行等环节,以确保各类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1.通过主题的设定营造城市文化氛围
以“相遇”为主题的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充分体现了通过有效的策展,以公共艺术活动激活滨水旧工业区,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积极作用。这一主题仍旧延续前两季的大背景“城市更新”,邀请人们在滨水空间相遇,共同感受滨水旧工业区的激活与重塑,并且探讨“滨水空间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这一世界性话题。策展团队以毛麻仓库(图1)和船坞(图2)作为主展场,将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空间作为户外公共艺术作品的延伸展场,
图1 毛麻仓库(图片来自笔者自摄)
图2 船坞(图片来自笔者自摄)
意在使之成为一个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历史相遇的场所,营造工业文化与艺术交汇的城市文化氛围。
首先,人与历史的相遇:烘托城市工业文化氛围。“相遇”的主题包含人与历史相遇,与过去的工业文明对话。人们徜徉在经艺术重塑的杨浦滨江户外展场中,能够与来来往往的人群一同感受杨浦滨江的前世之故,今生之味。无论是座椅、路灯、栏杆、垃圾桶等公共艺术小品,还是永久艺术作品板块国内外艺术家的雕塑、装置、壁画等作品,皆透露出浓厚的工业文化气息,彰显上海作为近代工业文明摇篮的历史底蕴。以向阳的作品《轻舟过隙》(图3)为例,这件重约10吨的铸铜雕塑,取意于“舟”的形态。作品中央蜿蜒曲折的“时间轴”,提取了黄浦江岸的形态,暗喻过去的工业文明时代如轻舟过隙、转眼即逝。以富含信息的艺术符号和工业印记提示场所曾有的工业历史。当公众面对这样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时,会在情感上获得与作品的内在交流和沟通,进而引发对工业文明的回味与探讨。
图3 向阳:《轻舟过隙》(图片来自笔者自摄)
其次,人与艺术的相遇:营造城市艺术氛围。除了多元的公共艺术作品展示外,城市空间艺术季还设有实践案例展等丰富的活动,围绕“城市更新”理念,综合展览演绎、交流体验等方式,展示近年来上海一些赋有特色的空间项目,提供人与艺术相遇的契机。例如“水之魔力——闵行区浦江第一湾公园实践案例展”,基于对吴泾历史的回顾,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景观植物工作营,向公众讲解各类景观植物类型,开展科普活动及绘本活动等。这样的展览活动深入公众日常生活,使人们相遇于此,在参观展览和参与创意绘画实践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作品内涵及场所的历史文化。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吸引人们关注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变化,也有益于营造浓厚的城市艺术氛围。策展者通过一系列契合主题的在地性展览,促成了各种各样的相遇,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及活动不仅彰显了上海作为近代工业文明摇篮的历史底蕴,而且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既有助于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氛围,也有益于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
2.通过理念的表达以激发场所活力
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策展一方面紧扣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以促进场所再生,激发滨江旧工业区的活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另一方面,以“流动的展场”形式,旨在实现每举办一次艺术季就激活一片场所的目标。每年选定城市中的一个片区作为展区,配合举办实践案例展和联合展,使艺术遍布城市,介入城市生活,增强公众的参与度,促进城市更新与发展。
(1)有机更新促进地方重塑
城市空间艺术季通过旧工业建筑及废弃工业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艺术再造,实现功能转化与地方重塑,有效诠释了一种有机更新理念。这一理念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提出,主张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一致。基于这样的理念,一批城市旧工业区改造逐渐由原先的大拆大建转向一种有机更新。
2019城市空间艺术季在作品的遴选上同样也考虑到材料的循环利用,以顺应有机更新的主题。如艺术家理查德·威尔逊的作品《黄浦货舱》(图4)将废弃船只的部件以艺术的形式进行重塑;费利斯·瓦里尼的作品《起重机的对角线》对废弃的起重机进行再创作,使之与场所的工业历史对话,营造浓郁的工业文化氛围。艺术家们运用各自的艺术语言,不仅实现了废弃工业材料的再生,而且传承了城市的工业历史文脉。
作为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之一的船坞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船坞之一,其已完成工业时代的历史使命,在展览期间变身为可容纳多重功能的活动场所,如音乐会、庆典活动、品牌发布、时装表演等,从微观层面实现了地方重塑,体现着旧工业建筑循环利用的有机更新理念。船坞在闲置多年后重新充满活力,以自身斑驳厚重的历史印迹向人们诉说历史的故事,带给人们关于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启发。在延续和保护工业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在新的时代获得崭新的价值和意义,不单纯是激活一个废弃的旧工业建筑或一块滨江区域,更是为整体的城市更新与发展提供一个范本,由此激发更多的场所活力,提升整体城市文化魅力。
图4 理查德·威尔逊:《黄浦货舱》(图片来自笔者自摄)
(2)流动展场激活滨江旧工业区
城市空间艺术季以滨水旧工业区更新为目标,通过有序的策展将一个成熟运作的国际化公共艺术活动呈现在世人面前。其采用的是一种“流动的展场”理念,2015年第一届艺术季的主题为“城市更新”,由同济大学伍江教授和哈佛大学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教授策展,主展场利用徐汇滨江的工业厂房,旨在激活徐汇滨江旧工业区。2017年第二届艺术季主题为“连接”, 由同济大学李翔宁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的方振宁教授和意大利建筑师斯坦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共同策展,主展场设在浦东滨江的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其不仅成为主展场,也成了展品本身,筒仓的阵列形象以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和巨大的体量感彰显出厚重的工业历史氛围,其转型重塑也激活了民生码头空间。
本届艺术季选址于杨浦滨江,除船坞与毛麻仓库作为主展场外,还有5.5公里户外延伸展场。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展览首次从室内延伸至户外,不仅让公众走进原本与人疏离的滨江旧工业区,也提供公众与公共艺术面对面甚至参与创作的机会,使公众对艺术家创作语言、场所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
从徐汇西岸到浦东8万吨筒仓,再到杨浦滨江毛麻仓库、船坞和南段5.5公里户外展场,城市空间艺术季运用“流动的展场”理念,为公众提供了越来越多充满人文魅力与艺术气息的城市空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赋有活力的滨水空间,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有机更新。
3.作为沟通各方的媒介以促进社会互动
城市空间艺术季从第一届起就成立了由规划、建筑、公共艺术、策展、传播学、社会学和出版等领域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学委会还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负责日常工作,及时推进策展等相关技术性工作。
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实行总策展人负责制,由北川富朗担任总策展人,规划建筑板块与空间艺术板块分别由阮昕、川添善行担任策展人,总建筑师为同济大学章明教授。策展在城市空间艺术季中扮演着中转站、桥梁的角色,能够有效管理和协调各方对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的多重需求,引导各方对整个过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沟通并策划一系列利于城市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不仅如此,策展还融入到杨浦滨江空间规划中,为公共艺术更好地介入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式和设计思想的范本。
在政府、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等多个管理部门的共同主办下,在策展团队的有序策展和运作下,国内外艺术家、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这次盛会。策展团队还通过新媒体等各种渠道推介展览和活动,在进行品牌与展览宣传的同时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沟通,接受公众意见与建议,以便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这样的方式使公众得以主动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甚至参与公共艺术创作,增强了其参与公共文化事务和关注城市发展的公共意识。
城市空间艺术季不单纯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场大型公共艺术活动。其中,策展作为多元参与主体的沟通桥梁,使得建筑、艺术、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各学科领域交叉合作、实现多主体协同运作和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与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城市空间治理的创新,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4.打造城市艺术之窗
如今,城市空间艺术季构建了一个将艺术、建筑、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同城市更新整合一体的大型公共艺术活动,使得黄浦江滨江区域诞生了一个个新的城市艺术之窗。
北川富朗作为本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总策展人,有着打造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这一艺术之窗的成功经验。本着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让人了解场所特有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公共艺术介入空间,带动地区振兴的思考,策展人邀请了一批艺术家参与“船坞记忆”“水之相遇”“上海十六景”等主题展,以期人们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能由此产生共鸣和碰撞。正如总策展人所言:在这个时代,让艺术走到户外,走进公共空间,成为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的、渗入人们生活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看来,如何通过艺术的介入让人们重新发现一个地方的魅力,是他作为策展人一直在践行的事情。在主展馆片区的毛麻仓库,艺术家们通过雕塑、装置艺术、绘画等形式再现了他们对于上海的记忆和印象。费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的 《起重机的对角线》(图5),在废弃的起重机上绘制了交错的线条,当人们的脚步移动到特定的位置才会观察到特定的图像,这就使得人们在观赏作品时对其内在结构与周围空间形成了一种自发的探索,原本废弃的起重机由此构筑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空间,展示出场所厚重的工业历史底蕴。
图5 费利斯·瓦里尼:《起重机的对角线》(图片来自笔者自摄)
城市空间艺术季通过有效的策展,凭借多元的公共艺术形式,展现城市最赋特质的历史与文化,呈现城市更新与发展过程中的最新成果,提供给公众参与活动的机会,拉近公众与艺术的距离,使之由过去的艺术“参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有效的策展不仅消解了公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助于公共艺术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公众文化权利探讨了一种艺术化的路径,激发公众对于公共活动的自觉关注与广泛参与。
据统计,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举办期间人流量已达到37万人次。如今,城市空间艺术季虽已落幕,但一批公共艺术作品留存下来,伫立于杨浦滨江,继续诉说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历史相遇的故事,未来将会有更多人前来,相遇于此,通过这些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及整体的滨江景观空间,感怀工业历史,畅想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公众对于城市的思考会随之更加深入,城市空间艺术季也将会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展览”。
四、结语
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寻求一条城市发展、文化保护、创新实践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日显重要。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无疑是上海在城市更新与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探索,它通过策展将公共艺术活动融入城市滨水旧工业区的更新发展中,通过主题的设定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创造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工业历史的相遇;通过理念的表达以激发场所活力,以有机更新理念促进场所再生,以流动的展场激活城市空间;作为沟通各方的媒介以促进社会互动,从而得到多元的智力支持;同时,打造城市艺术之窗展示城市魅力,激发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自觉关注与广泛参与。城市空间艺术季是一次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提升城市品质的创新实践,其将既有的工业遗存视为作品本身,为原有的旧工业区注入新的血液,使其以“向史而新”的面貌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中,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虽然城市空间艺术季已经落下帷幕,但其所散发出的影响力不会落幕。城市更新的脚步不会停,探索仍将继续,而公共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将继续用艺术的途径解决公共社会问题,继续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参与城市更新与发展,并且鼓舞、激发公众共同参与未来的城市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