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优秀中国青年的群体特征及成因

2021-08-26张平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因

张平

摘  要:青年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群体的整体风貌和气质将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在新冠肺炎抗疫斗争中,青年群体担当了重任,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给与了高度评价。2020年评选的“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代表了新时代中国优秀青年的典型群体特征,其在当代社会的出场形象表现为满怀家国情怀的爱国者、积极能量的传播者、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国家社会使命的担当者和核心價值观念的践行者,也表现出有创新风格、科技素养、国际视野、自主意识、理想追求的多重时代特征。

关键词:“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特征;成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青年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纵观历史,青年群体的整体风貌和气质将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1]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2]纵观近年来中国青年群体发展,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引领社会价值风尚、重大事件中的担当等方面表现优秀。近年来评选出的“向上向善好青年”(下称“好青年”)是优秀中国青年的典型代表,研究其群体特征和成因,对于引领全体青年人向他们学习,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向上向善好青年”的群体特征

(一)“向上向善好青年”的一般情况

2020年共有149名个人和4个青年群体获评“向上向善好青年”。获评个人年龄为17~40岁,平均33.20岁(SD=5.23)。获评人员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2020年“向上向善好青年”的一般情况(%)

[类型 爱岗敬业 创新创业 勤学上进 扶贫助困 崇德守信 38(25.50) 29(19.46) 18(12.08) 34(22.81) 30(20.13) 人口学特征 汉族 少数民族 男 女 134(89.93) 15(10.07) 10(69.80) 45(30.20) 政治

面貌 党员 团员 民主党派 群众 121(81.20) 6(4.03) 5(3.35) 17(11.40) 职业 医务人员 学生 企业主 工程技术人员 公务员 工人 教师 其他 28(18.79) 19(12.75) 18(12.08) 17(11.41) 17(11.41) 12(8.05) 8(5.36) 30(20.15) 来源 湖北 北京 江苏 军队 山东 山西 上海 其他区域 19(12.75) 16(10.74) 7(4.50) 7(4.50) 6(4.03) 6(4.03) 6(4.03) 82(55.42) ]

(二)“向上向善好青年”的人格特征

1.源自心灵的向上驱力

驱力即能够激发个体行为的内在刺激,包括原始驱力和习得驱力。原始驱力与有机体的生理需求相关,习得驱力则是能激发行为的习得性内在刺激[3],驱力表征为个体内在行为动力,和外界压力相对应。青年人学习和干事创业的驱动力有信仰驱动和功利驱动等不同倾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青年群体功利化驱动现象较为明显,表征在学业、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等各方面[4]。“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党员群体占81.20%,多数在基层一线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秉持集体为先、国家为先的信仰。

2.源自信仰的圆满道德

奉献即将自己所拥有部分或全部物质、技能、时间等恭敬地交付他人和社会,不求回报,从奉献青春中获得道德感是“好青年”群体又一人格特质。从心理学角度考察,这和人格的宜人性特质密切相关,宜人性是“大五”人格理论提出的一个人格剖面,它反映的是个体的人际取向,“同情心、谦虚、体贴、利他”等特点是宜人性特质突出的个体的鲜明倾向。许多研究表明宜人性可让个体在志愿服务等公共事务参与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增强人际信任,个体对自己的动机、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圆满道德感[5]。从社会学角度,有学者也提出了信仰人格的概念,它是青年通过生活实践明确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自觉选择自己实现的范式[6],信仰人格同样是优秀青年奉献社会的另一个视角的显著特质。

3.源自责任的济世使命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下,社会竞争激烈,青年群体也面临诸多压力。这使得青年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社会责任感有所衰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作为一个符号化群体越来越靠近社会舞台中央。从本质上讲,集体主义在社会道德形态中的统合地位有所下降。事实上,集体主义道德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道德形态,应该居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意识形态的根基,主导且制约个人主义道德、利己主义道德以及功利主义道德等多种道德形态[7]。“好青年”群体的事迹体现了集体主义在制约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道德形态中的强势地位,“好青年”群体在脱贫攻坚、抗疫斗争等过程中整体上彰显了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济世使命。从人格理论分析,它体现了“大五”人格理论框架下的“尽责性”,“尽责性”反映了个体对目标行为的坚持性,该特质突出的人会表现出自律克制、责任心强、公正等特点。

4.源自梦想的成长渴求

青年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个人梦想从产生到起航的关键期。青年人对自我发展的期待、渴求及实践决定了后续成长,中国青年个人梦想又统一于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8]。中国“好青年”群体身上体现了个人梦想和民族、国家梦想的统一,通过自身成长和本领增强为国家发展助力,在国家改革发展中促进了自身成长、逐步实现自身梦想。

5.源自创新的变革意识

创新是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的过程,创新应用在体制、机制领域即为变革,体现在个人行为和思维中即为变革意识。当代中国青年处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网联网、大数据等迅速发展的新工业革命时期,这势必激发他们强烈的创新思维和变革意识。

(三)“向上向善好青年”的形象特征

1.满怀家国情怀的爱国者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首要准则,其逻辑起点是个人对国家的依存关系,表现为个体对国家的尊严感、荣誉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引导人们把敬仰和感动转化为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9]。在实践中看,中国青年是爱国主义的坚定实践者,“好青年”群体整体上以充满家国情怀的爱国者形象呈现,他们实现了情、意、行的统一,情即厚植家国情怀;志即强国之志,即“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行即报国之行,它是爱国情和报国志的归宿和落脚点,将前两者转化为实际行动。

2.充满积极能量的传播者

近年来,“正能量”成为一个线上线下的热词,特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投射到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有感召力的积极向行为。“正能量”和“负能量”相对,代表乐观、健康、奋斗、爱国、友善等元素,总体上代表了向上、向善的力量,这和“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倡导的价值观高度一致。从“好青年”群体形象看,他们正是正能量的传播者。“向上向善好青年”作为一个整体在线上投票和展示阶段,均获得了极大的关注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作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引人向上向善、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给人希望。

3.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两者从形式和内涵上是相统一的,诚信、友善、敬业、孝悌、自强、崇德等是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好青年”群体正是这些传统美德传承的典范。如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东里镇福禄坪小学教师任纪兰父亲去世后带着精神残疾的妈妈上大学并完成学业,西藏边那仓藏医药产业集团董事长加央重信守义、诚挚待人,默默坚守“悬壶济世”。“好青年”群体虽然家庭、成长、受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他们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身份高度一致。

4.国家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自古以来,青年群体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新时代“好青年”群体主动承担国家和社会责任,坚持国家优先,奉行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价值追求,也以国家和社会使命的勇敢担当者形象出现。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过程中,青年群体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擔当。如四川农业大学博士葛飞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贫困率高达45.92%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去参与扶贫工作,都以大国责任的担当者形象在历史舞台出场。

5.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和实践特征,是进入新时代我国居于统合地位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基础,践行是目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好青年”评选的根本标准,也是其最终归宿,从“好青年”群体是牢记总书记嘱托的典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四)“向上向善好青年”的时代特征

1.能开拓的创新风格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举措,同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10]。在政策引导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极大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创新创业意识。从“好青年”群体表现出了显著的创新风格和干事创业的开拓性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事物的创新意识;二是有利用现有资源或优化整合资源而创造经济效益或社会价值的创业意识;三是基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就业新观念。

2.前沿化的科技素养

当前,世界正经历以人工智能、网络物理系统、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正向全智能化、智能转换、多维纵横、新常生活等的转变,处在科技变革中的中国青年,也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从“好青年”群体看,他们对新技术、新事物具有敏锐的察觉能力,对相关的产业风口具有较强的捕捉能力。如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运文开创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的先河,他研发的文字智能处理系统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颁发的“吴文俊人工智能奖”。

3.开放性的国际视野

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物流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使得全球经济体前所未有的开放,青年群体学习和干事创业环境和背景的国际化特征也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形下,青年群体的国际视野日益重要,即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视野下观察和思考问题。“好青年”群体显现出了开放性和全球性的时代特征。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思元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春燕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纳入合作社桂圆质量控制中。总体来看,“好青年”群体在工作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国际化视野。

4.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

近年来,“佛系”成为很多青年人的典型表征,“佛系青年”现象凸显了青年人遵循社会要求与实现自我追求之间的矛盾性社会心态,这代表了青年人普遍的倾向:缺乏能从一而终的精神信仰,缺乏基于自主意识的独立思考。有学者将其表现归纳为淡漠主流信仰、疏远理想信念、逃避社会现实[11]。“好青年”群体的表现却与这种倾向相区分,他们表现出的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管是脱贫攻坚岗位上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数年坚守,还是抗疫斗争中毫不畏惧的战斗意志,都是基于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的自我决定的结果,也是坚定的主流信仰和价值观念使然,更是其信仰人格使然,代表信仰在青年心理层面的最终确认,“好青年”群体对全体青年的示范可以正向引导全体青年信仰人格的确立。

5.心怀中国梦的理想追求

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长期夙愿,中国梦是国家、民族和个体命运共同体的统合性体现,汇集了国家、民族、个人的共同利益。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和个人梦是统一的。因此,中国青年的个人理想追求是统一于中国梦的。“好青年”群体厚植于心的家国情怀正是将个人理想统一于中国梦追求的具体体现,这是新时代青年的显著特征。

二、“向上向善好青年”个体成因

(一)刻苦学习,敏于求知

刻苦学习,敏于求知是当代青年必备的成长进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人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12]。从“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的成长事迹看,他们是从刻苦求知中追寻人生价值,从敏于求知中练就干事本领。如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张博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作为核心骨干完成了全球首台临床全身全数字PET和首台脑部专用全数字PET的研制,获得“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他们的刻苦求学经历,表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度学习意志和自律性,二是对专业“学一行爱一行”的专一性,三是思维的敏锐性,这对广大青年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不畏艰难,追求卓越

对于部分青年来说,家庭和成长环境无法给他们提供过多支持,或遭遇意外深处困境,但他们不畏艰难、永不放弃、追求卓越的强韧品质成为他们不断成长的重要原因,如贫困、残疾,对他们而言既是挑战、更是财富。如出生于西北贫困家庭的宁夏体育职业学院学生马妮娜更是靠着自身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在全国U系列举重冠军赛荣获2金1银;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朱麟洁6岁后她连续遭遇了身体残疾、家庭破裂、母亲病逝等变故,但她意志坚定,她通过文学创作向更多的残疾儿童和留守儿童普及知识、传播勇气。通过对他们的解读发现,正是是由于不畏艰难,追求卓越可贵品质使他们逆风成长。

(三)崇尚美德,守信重义

“好青年”群体的示范意义还体现在向善的维度,他们对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的坚守,脱离于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羁绊,成就了其标杆性高贵品质。96604部队医院护师焦莉,面对爱人因公殉职、孩子幼小、婆婆肝癌晚期、公公患病的家庭困境,用柔弱肩膀挑起生活重担,悉心照料老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又毅然奔赴抗疫一线。此外,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刘泳、陕西省宝鸡885阳光博爱公益团队志愿者闫敏、66389部队23分队1排排长马駉均是崇德守义青年标兵,也因此成就了其伟大人格。

(四)善于变通,挑战自我

善于创新、不拘泥于常规的思维既是“好青年”群体的人格特质,也是成就他们人生的重要成因。这种变通思维或来源于现实环境的压力,或来源于对自我的主动挑战,这种变通在关键时期促成了其人生的积极转向。如青海省西宁亚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亚楠身高不足一米,大学毕业后面对就业困局,他努力考取会计初级职称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积极回馈社会。海南滴滴沃家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黄凌燕面对当地农村香粉蕉销售困难的局面,依靠“互联网+”农业平台、开设消费扶贫体验店等形式打开销路,帮助49户贫困户成功脱贫。可见面对困难改变思维,实现自我超越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又一动因。

(五)兢兢业业,勤恳踏实

如前所述,在青年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社会责任感有所衰减的背景下,“好青年”群体中有很多沉到基层农村、基层岗位从事平凡的岗位,用辛勤的劳动和踏实的干劲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这也是成就他们的重要原因。面对脱贫攻坚的重大历史使命,很多优秀青年深入扶贫一线,与贫困家庭同甘共苦,命运相连,如因父亲不幸因公殉职而主动申请到脱贫攻坚一线接续奋斗的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第一书记郭子涵,接连担任湖南省平江县两个村驻村第一书记的财政部选派干部刘斌樑等等,都以实干担当、建功一线的行为追求,践行着总书记的嘱托,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伟大的事业。

三、“向上向善好青年”社会成因

(一)家风的启蒙教化

家庭是青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作为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家庭教育的活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多次会议上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并表达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优良家风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帮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等[13]。从“好青年”群体成长环境来看,家风的启蒙教化在其优秀品质形成的早期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家风往往独立于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也和家庭所处的文化与经济区域无特定关联,他们家庭的家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普遍价值的家庭式表达和体现,因此家风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国家层面的价值引导方向一致、本质相同。可见,家庭教化是“好青年”群体正向人格的主要成因。

(二)学校的立德树人

学校教育是青年成人成才的必经环节,相较家庭的教化更具有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特征。我国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其基本任务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通过健全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體系、管理体系实现[14]。学校教育为“好青年”群体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是面向未来的文化知识教育,这是其立业之基,二是面向内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其修德之根,三是面向社会的社会实践教育,这是其德能之源。他们有的坚持多年求学,直到博士毕业成为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科学家,也有由于家庭原因没能上大学而早早肩负起家庭重担的孝亲之星,无论学校教育历程长短,但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在其成长中基石作用非常明显。

(三)职业的德能双升

对处在学校教育末期以及结束后的青年群体来说,涉及到成长的主要动力切换的问题,将逐渐由学校教育向职业环境塑造转换,职业环境对青年群体职业精神的塑造也是“好青年”群体优秀特质的重要成因。“职业精神”是以职业工作、职业人际关系等综合因素组成的职业环境为载体,在对职业榜样的潜移默化地模仿、反复巩固中习成的[15]。职业环境对个体职业精神的塑造作用有利于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促使其职业技能的获得和迅速提升,也有利于其职业道德的习得。以此次新冠肺炎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好青年”群体为例,有医务人员、有飞行员、志愿者、新闻记者等,他们在抗疫斗争中在各自岗位上以专业、严谨、尽责、坚持的形象展示中国青年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担当。

(四)社会的价值引领

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环境称为社会,它既是物理场域,又是文化环境。社会对青年群体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但核心是社会思潮、社会共识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个人行为的改变体现出来,其影响主要来源于通过个人认同感产生的社会情境,这是一组动态的历史衍生和制度化的理念与实践[16]。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社会价值引领的关键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合各种社会思潮,凝聚起广泛的社会思潮,形成对青年价值引领的合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好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的价值引领作用密不可分,也是今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成效。

(五)国家的母体呵护

青年群体的成长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无数个体的接续奋斗成就国家的发展进步,我们共同的起源、语言、文化、历史、信仰和共同的命运感构成了中华族群命运共同体,这是国家得以延续的基础。另一方面,祖国作为一个母体存在,她是青年群体生存发展的能量来源、情感寄托和兜底保障。从“好青年”群体的成长和发展进路看,国家的母体呵护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源于领袖对青年的关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青年工作发表讲话、指示、论述,充满了对青年群体的关怀、要求和期许,这是“好青年”群体发展的理论之源。其次,国家青年发展战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团中央也下发多个涉青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等,这是“好青年”群体成长发展的制度之基。再次,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洪流为青年群体成长提供了动力之帆。

四、建议

“好青年”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了中国优秀青年的整体形象,给他们“画像”、研究其特征、形象和成因,是为全体青年向其学习提供参考。他们的形象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我们还要把“好青年”的评选、宣传及其价值引领持续推向深入。

(一)健全各级的“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体系,向纵深挖掘更多青年典型

自2015年至今,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共评选出了669名青年典型,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示范效应。虽然各省区市也陆续开展了区域性的“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但覆盖不同区划层级、立体式、系统化的“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体系尚未形成,地市级以下评选体系尚不健全。下一步要加强基层“好青年”评选,挖掘覆盖面更广、更多青年身边的、看得见的青年典型,推动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基层、向纵深推进。

(二)进一步促进“向上向善好青年”的线下宣传,扩大其示范引领效应

历届“好青年”评选非常好地利用了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并开展了网络投票、线上展示等环节,获评人员在中青在线、团中央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等平台开展了专题展示,《新闻联播》等也做了专题报道,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下一步,需要在线上展示宣传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好青年”典型走进高校、走进工厂、走进社区,以报告会、宣讲会、交流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其示范引领效应,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三)要加强对“向上向善好青年”的多学科研究,形成科学的引导机制

前文对“好青年”群体成因做了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分析,初步分析了其成长进路,为广大青年群体学习、效仿他们提供了一些思路。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审视,可能还存在不完善、不完整、不到位之处。因此,青年问题研究、思政教育研究、教育学研究等领域的学者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向上向善好青年”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综合研究,探索学理机制,发现引导规律,建构引导策略,引领青年问题研究的新方向。

(四)要以“向上向善好青年”为起点,引导全体青年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2]前文分析了“好青年”群体多重形象,但其核心形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接下来,共青团系统、教育系统等要按照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以贴近青年、适合青年、易于实践为原则,建构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清单制度,形成保障和激励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制度体系和实施细则,从根本上提升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21-07-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30/c_1124440193.htm.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08)[2021-07-15].http://www.gov.cn/xinwen/2020-09/08/content_5541737.htm.

[3]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下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代玉启,李济沅.网络社会青年信仰功利化风险及其化解举措[J].中国青年研究,2020(4).

[5]赵琛徽,翟欣婷.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提升路径研究———基于道德认同和志愿服务经历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20(3).

[6]李东坡.青年信仰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与危机消解[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

[7]金德楠.何为“集体主义道德”——走出“虚假集体主义道德”与个人主义道德的理论遮蔽[J].甘肃社会科学,2020(2).

[8]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1-07-15].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10]國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2015-06-16)[2021-07-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

[11]李东坡,牛娜.“佛系青年”信仰危机的消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

[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青年报,2014-10-11.

[13]魏丽莹.家风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9.

[14]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2018-09-10)[2021-07-15].http://fms.news.cn/swf/2018qmtt/9_10_2018_qm/index.html.

[15]杨颖.营造职业环境培育职业精神[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9).

[16]管健,郭倩琳.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结构与验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责任编辑  黄邦道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