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与整合的三重维度

2021-08-26曹向阳

关键词:模式

曹向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战略工程,也是系统工程,其成效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其前提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构建思政“硬”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思政“软”资源的交叉互补模式和思政教学体系的一体化模式,从空间、人物、时间三个维度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可以帮助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模式

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1]同时,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有关部门各负其职、全社会协同配合”[2],形成与高校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合力。高校思政工作的战略性和系统性给思政工作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集全社会之力,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切实提升思政工作铸魂育人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则是打造这一格局的前提和基础。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指的是和思政工作相联系的、能提升思政工作效能的人、财、物等要素的集合,它是“大思政”育人格局中的载体要素。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些地方和学校还存在“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3]等问题。表明在“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方法、体系、机制、体制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依靠课堂、依靠思政课教师,应对思政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合理的整合与优化,这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中之重,否则,“大思政”育人就会流于形式,陷入各自为政、支离破碎的困境,各单位、各部门、各学科间也无法形成同向同行的合力,从而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关键是把握好“大思政”格局中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他们分别从人物、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点明了思政工作的着力点,通过人物、时间和空间的全面、有机、多维组合,可以构建起高校思政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多重模式,全面提升思政工作效能。

一、在空间维度上构建思政“硬”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硬”资源主要是指思政工作的硬件保障,表现为有形的实物资产,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的“物”的层面,根据该资源所处位置,可以分为校内“硬”资源和社会“硬”资源两大类。校内“硬”资源主要有校史馆、校園文化墙、各类标语标牌等,这类资源集中在校园内,布置简单方便,成本较低,可以渗透到教学楼、宿舍、食堂乃至校内各个角落,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结合,教育效果明显。通过校内“硬”资源宣传布置,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历史、校规校训的认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学校人文气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崇高信仰,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求真向上、爱国爱校。校内“硬”资源抬头可见,触手可及,最能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社会“硬”资源主要有校外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馆等等,这类思政资源以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英雄人物、革命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对全社会公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主题性教育,它的优势在于史料丰富翔实,人物事件生动鲜活,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但由于接待能力、交通及安全保障等因素,尤其是2020年初爆发大规模新冠肺炎疫情后,许多纪念场馆关闭或限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集体性的观摩学习,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直以来,社会思政“硬”资源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与高校并无交集,双方欠缺深层次的合作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硬”资源的拥有方在配合当地高校的思政工作方面,欠缺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往往仅限于简单的、单向度的参观、接待和讲解,无法达成可持续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关系,要想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协作关系,校内校外思政资源必须在共建共享模式下,才能达成全方位育人的理想效果。

首先,高校思政课程必须把实践考察纳入到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教学计划中,在教学安排上和课堂教学内容相衔接,并对社会“硬”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要点结合起来,形成不同主题的实践教学基地群,如:爱国主义主题实践基地、新农村主题实践基地、改革创新主题实践基地等,根据教学要点的不同,让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参加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4]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协作关系,同时,高校要和资源方签约挂牌,在软硬件方面发挥各自优势,按比例进行资金投入,共同打造有自主性的、实质性思政教学基地。其次,高校应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在学校的宣传布置上也要能体现当地的革命传统和改革特色,有计划地聘请革命纪念馆所的工作人员担任场馆布置顾问和学生校外思政导师,在经济上给予相应的课时补助,以提升社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方便和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再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高校应该积极利用自身的教学科研优势,通过学校的传媒学院、现代教育技术部门、计算机学院等方式开展思政教学课题,帮助各纪念馆所开发线上参观学习APP,既可为师生的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也可以进一步地服务社会大众。思政“硬”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建立不仅仅可以丰富思政课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深入合作,营造了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使各类有形资源达到深度融合,有助于方便了师学的思政教学,进一步拓展了社会公众的学习渠道。

二、在人物维度上构建思政“软”资源的交叉互补模式,实现全员育人

从企业经济管理层面来讲,“软”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等等,它的特点是无限性和共享性,并且会随着使用者增多和使用量增加,呈现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递增。“软”资源的这一特性让各个企业都把其开发利用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考量。与企业软资源类似,思想政治教育“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和知识资源,重视、整合和利用好思政“软”资源,同样可以实现思政工作边际效益的递增,发挥思政工作的最大效能。与有形的思政“硬”资源不同,思政“软”资源的使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良好的配合与互动是提升“软”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整合好思政“软”资源,一是要实现人力资源的交叉互补,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首先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全体教职工群体的交叉互补。课堂教学是思政工作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是思政工作的主力军。高校首先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6],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方面的要求,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7]目前,高校本科阶段的五门思政课,一般都安排在大一大二阶段完成,而思政工作应该是贯穿整个本科阶段,贯穿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的,只依靠思政课教师是无法完全达成思政教育教学目的的,所以高校还必须“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8]其实,在大思政背景下,我们还要进一步拓宽思路,除了思政课教师、团干部和辅导员群体要担负起思政工作的责职以外,学校每一位教职工都应该自觉地承担起这项工作,把思政工作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中。其次要实现校内教师群体和校外导师群体的交叉互补。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都比较深,但欠缺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亲和力,只有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把爱国心、强国志和报国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知行合一的一代新人。为弥补思政工作这一不足,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尝试课外导师制度,有计划地聘请各级劳模、见义勇为先进人物、创新创业先锋、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有爱心的、遵纪守法的普通社会家庭,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和在校大学生结合成相对固定的组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沟通交流。高校还可以邀请学校党政领导、社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同志进学校、上讲台,和学生分享人生经历,交流對国际国内大事的心得体会,课外导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对社会问题理解透彻,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通过他们的榜样示范和谆谆教导,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帮助学生涵养家园情怀。

二是要实现课程资源的交叉互补,要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9],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首先,思政课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思政课还是大学生“三观”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思政课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健康人格,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一角度来讲,对学生成长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的非意识形态教育的部分,如包含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劳动素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政工作元素的其他课程,必须和思政课程保持同向同行的合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10]《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明确要求:“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1]在不同的专业课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融入科研诚信、道德伦理、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强化使命担当,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互补,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态势,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是要实现知识资源的交叉互补。这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及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因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差异,通过彼此间的交叉互补,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共同充实思政教育元素,为青年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服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2]所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是既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既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既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和毅力。所以,思政工作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实践的锻炼,既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努力,也离不开其他专业和其他部门同志的协同配合,大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教育引导,取长补短,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思政工作的全覆盖。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运用掌握的资源,自觉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三、在时间维度上构建思政教学体系的一体化模式,实现全程育人

“教学体系”是指由教学主体设计的,为实现教学目的,以课程和教材内容、教学手段等为中介的师生主体双方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基本途径,是一个具有课程特点的教学运行系统。[13]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一体化”涵盖教学组织管理、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学考核评价的一体化等方面。构建思政课教学体系一体化模式,是为了在制度上保障全程育人的顺利开展,提升思政工作成效。

教学组织管理的一体化是思政教学体系中的顶层设计层面。一是要落实党委负责制,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为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党委要负起把关定向、统筹指导、建强班子的责任,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组织、宣传、教育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4]“大学领导是教育者,但更应该是政治家。”[15]他们必须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制定政策,打通影响一体化建设的壁垒,在制度层面为一体化建设提供全面保障。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牵头推动校校合作、家校合力,尤其在大中小学思政的一体化建设上,由于大中小学隶属不同、学校性质不同,在教材、教学一体化建设上,教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要积极牵线搭桥,把各层级学校的合作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在组织上保证思政工作不留空档。三是学校各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尤其是对思政工作承担重要职责的宣传部和校团委等部门,要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论宣讲、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围绕共同主题加强合作,把宣传部门的宣传优势、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优势、教务处的管理优势、校团委的组织优势结合起来。

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一体化是思政课教学体系一体化的具体操作层面。目前,思政课教材全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从横向的教材统一性上来讲已经完成了一体化,但是从纵向的教材体系上讲,目前还存在大中小学“各学段课程标准修订进度不一致、学段教材内容连贯性不强且重复性现象较为突出、教材内容设计不科学”[16]等问题,需要对各学段的教材进一步整合优化,按照主线贯穿、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17]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教学过程的一体化重要的是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形成合作优势,才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上达到更高的质量和水平。”[18]这里的“集体”不只是针对同一门思政课程,而是针对所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集体备课,涉及到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和部分专业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一方面确定思政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防止重复讲授、过度讲授,另一方面集思广益,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作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跨学院、跨专业的研讨交流、教学观摩等,以达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内容上的深度融合。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交流研讨,确定各学段思政教育的重点难点,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

评价体系的一体化是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政策救济层面。评价体系既有对教学组织管理的评价,也有对教材教法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严格的评价标准来保证各部门在思政工作上的齐心协力,目标一致。同时,在思政工作的成效上,既要评价政治性和思想性,也要评价学术性和专业性,教师在完成思政教育的同时,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在对思政课专职教师的评价方面,其一体化也是差异化,要和其他专业学科的评价标准有所差别,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对思政工作者要提高标准,在诸如国外研学、发表外文期刊等方面要相应降低要求,不能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上和其他专业学科采取同一标准同一要求。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更新,高校师生接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把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宣传、数字媒体推送等有机结合起来,把分散在社会各方面的思政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使海量的、零碎的思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全面提升思政工作的效率效能,是全社会都必须要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2]习近平谈治国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3][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26)[2021-05-15].http://www.gov.cn/xinwen/2019-08/26/content_5424553.htm.

[4]高继国,张春和,程孝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6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2020-01-16)[2021-0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6][7][9][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5.

[8][12][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0]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1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Z].2020-05-28.

[13]郭琳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4.

[16]梅丽.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0):171.

[18]李建华.普遍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EB/OL].(2020-12-28)[2021-5-15].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0/12-28/9373231.shtml.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