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库移民家庭搬迁安置模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08-25

人民长江 2021年6期
关键词:水库移民家庭

摘要:水库移民安置模式的选择对移民在搬迁安置后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前景具有深远影响。基于水库移民家庭的视角,探究影响搬迁安置模式选择的具体因素,依据行为经济学和农户行为理论,将移民假设为 “行为人”,从移民家庭决策时的能力与动机入手,构建了移民家庭安置模式选择行为的解释框架。以河南省出山店水库移民样本户为例,研究了移民家庭对农业安置(以就近后靠安置为例)与非农业安置(以异地城镇化安置)两类安置模式的选择行为,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移民家庭的恢复与适应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以及移民家庭受到的外部驱动和自身的心理预期都对移民搬迁安置模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为此,提出了要分别在搬迁前、中、后期结合移民家庭安置模式选择的意愿和能力,研究制定更适宜于移民家庭个性化发展的安置规划和后期扶持政策等建议。

关 键 词:

水库移民; 移民家庭; 搬迁安置模式; 影响因素; logistic模型

中图法分类号: TV211.3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1.06.036

0 引 言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虽然政府、业主与农民有着“以水致富”的共同目标,但存在因过于追求搬迁效率而忽视移民搬迁安置模式选择合理性的现象,这与移民希望通过搬迁致富,以牺牲短期利益来换取未来利益保障的意愿产生矛盾[1]。现行的安置思路一般是基于移民自身安置意愿与安置地环境容量等现实情况而制定的,未充分考虑移民家庭对其所选安置模式的适应性,因此会出现移民难以迅速适应安置地环境,与自身家庭的原始发展目标脱节的情况。移民作为搬迁安置的主要参与者,享受搬迁安置后的发展结果,也承担搬迁安置的责任,从移民家庭层面寻找影响其搬迁安置模式选择的因素,對于研究移民安置规划和后期帮扶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水库移民安置模式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即主要关注移民安置模式的创新与完善,而从微观角度对移民家庭安置模式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水库移民的安置模式可以归纳为货币安置、非货币安置和组合安置:其中货币安置分为分期货币安置与一次性货币安置;非货币安置分为非农业安置与农业安置;组合安置分为货币主导型与非货币主导型[2]。现有研究多从“成本-收益”等经济学理论出发探究移民安置的意愿,而移民在实际生活中并非为理性经济人,部分移民因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不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以消除最大的风险作为安置目标,在行为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3]。近年来经济学领域逐渐出现“行为人”替代“理性人”的探索,研究者普遍关注能力与动机的综合作用[4]。吕小康、殷志扬等论证了个体基本心理过程是制约理性的最大化决策因素,针对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行为提出预期理论,逐渐开始探讨描述方式、情绪、偏好、时间感知等各种行为本身及影响行为的因素对个体决策的作用[5-6]。因此本文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探究水库移民安置模式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水库移民的发展需求与发展瓶颈,并提出推动水库移民发展的建议。

1 理论分析

1.1 模型构建

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的基本思想,本文将移民假设为“行为人”,认为移民家庭搬迁安置模式的选择是移民家庭自身能力与搬迁动机的综合作用结果。移民家庭自身能力是做出选择的基础,包括移民家庭经历搬迁安置后的恢复与适应能力,以及移民家庭的学习与认知能力[7-9];搬迁动机是移民家庭做出安置模式选择的诱因,包括外部环境的驱动与移民的心理预期。本文将目前常见的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模式大致分为农业安置与非农业安置两类,结合国内外有关被征地农户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10-11],构建了移民家庭搬迁安置模式选择行为的解释框架,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解释框架,本文设定移民家庭搬迁安置模式选择行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为

Y=fZa,Zb,Zc,Zd+ε

(1)

式中:Y代表移民家庭安置模式的选择结果,作为本研究的因变量;Za,Zb,Zc,Zd为影响因素,分别代表移民家庭的恢复与适应能力,学习与认识能力,外部驱动以及心理预期;ε为误差项。上述影响因素又被具体划分为以下14个自变量,如表1所列。

1.2 变量选取与理论假设

1.2.1 恢复与适应能力

恢复与适应能力指的是移民家庭搬迁安置以后承受外部冲击,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并做出反馈的能力[12],主要与移民家庭的生计资本有关,包括人力资本、实物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13],具体的指标为移民家庭的人口规模、劳动力占比、原有房屋及财产价值、农业收入占比、家庭社会资本等。基于移民户规避风险的思想,人口规模越大的家庭更倾向于农业安置;劳动力占比越高的家庭会更加倾向于生产效率较高的生产经营方式[14];原有房屋及财产价值越高的移民户生活水平越好,更有可能选择非农业安置[15];农业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可一定程度上代表该户的生计模式类型[16],农业收入占比越高,更有可能倾向于农业安置;社会资本衡量了农户的人际交往网络和社会信任程度[17],在当地具有较高社会资本的移民户更有可能继续利用该项资源选择农业安置。

1.2.2 学习与认知能力

学习和认知能力指的是移民家庭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认知,并转化为实际生计的能力[18],主要体现在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主要劳动力技能、户主年龄等方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移民户对风险的接受能力较高,更有可能做出使全家利益达到最大化的决策[19],无法判断移民家庭的决策倾向;主要劳动力技能指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劳动力价值越高的移民户,对非农业安置倾向性越大;根据调查了解到,户主年龄越小对新事物的接受、把握和适应能力越强,对农业安置的倾向越小。

1.2.3 外部驱动

水库移民的搬迁安置是在政府的鼓励和调节作用下的搬迁行为[20],因此搬迁安置政策和不同安置方式对应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条件、居住环境、发展机会、生产资料、搬迁补偿补助方式和社会保障等,均会对移民搬迁安置模式的选择有不同的驱动作用。如选择非农业安置的移民家庭可能更看重其安置的发展机会和较高的土地补偿,而选择农业安置的移民家庭可能更加在意当地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水平,以及熟悉的社会经济环境[21]。

1.2.4 心理预期

根据农户行为理论和预期-效价理论[22],移民家庭对某件事预期获得收益越高,则意愿越强烈。因此移民对搬迁后收入水平的期待,或对搬迁后生计模式的期待是移民做出安置模式选择的主要动力因素。期待未来收入水平有较大改变的移民户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利用自然资本置换金融资本的非农业安置方式,而选择规避风险、遵循以往生计模式与生活方式的移民家庭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与搬迁前更为接近的农业安置模式[23]。

2 实证研究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河南省出山店水库的搬迁移民作为研究对象,出山店水库是一座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出山店水库工程的建设涉及到当地部分农村和集镇人口,搬迁安置方式主要有就近后靠安置和异地城镇化安置,分别属于农业安置与非农业安置的范畴。因此本文选取就近后靠安置和异地城镇化安置两种安置模式作为移民家庭的选择结果,分析研究移民家庭对安置模式的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

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2015~2018年对当地移民户进行的生活水平恢复情况的监测评估,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调查对象为枢纽工程建设区和淹没区需要进行搬迁安置的移民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移民户家庭特征、个体特征、生计方式、经济情况和搬迁意愿等方面内容。样本选择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本次研究共抽取3个乡镇的3个村组,共计180户移民,其中选择了就近后靠安置的有125户,选择了异地城镇化安置的有55户。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列。

2.2 估计方法与结果

由于因变量是非连续的且为二分类变量,一般常用的分析模型为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因logistic模型是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不要求样本呈现正态分布,应用更为广泛,因此logistic回归模型是分析个体决策行为的理想模型 [24-25]。由于安置模式只有两种选择结果,本文设就近后靠安置时因变量y =1,概率为p(p的取值范围为0~1);异地城镇化安置时因变量y=0,概率为1-p。相应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

Y=lnp1-p=β0+β1x1+β2x2+…+βnxn(2)

式中:β0为常数项,表示回归截距;xn为自变量,表示第n个影响因素;βn为第n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

本文运用SPSS 22.0对样本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拟合度Cox&Snell R2和Nagelkerke R2的值分别为0.666和0.941,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具体结果如表2所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库移民家庭自身能力对安置模式选择的影响

(1) 在移民家庭的恢复与适应能力中,移民家庭的人口规模、劳动力占比、农业收入占比和社会资本均对安置模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其中:① 家庭人口规模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与预期一致,家庭人口数越多的家庭,越有可能选择就近后靠安置方式,因家庭人口较多造成了生活必要支出的增加,移民家庭的负担更重,就近后靠安置是规避风险的最佳选择。② 家庭劳动力占比变量也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与预期假设一致,移民家庭的劳动力越充足,移民家庭选择生产效率较高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可能性越大,城镇化安置更有机会满足家庭中全部勞动力的生产需要。③ 原有房屋及财产价值变量未通过检验,说明家庭固定资产对移民搬迁安置模式选择影响不明显,在实地调查中了解到,固定资产拥有量的多寡主要体现在移民家庭对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系统重建的投资方面,原固定资产拥有量较多的移民家庭在搬迁安置后会更快地适应当地生活水平与发展速度,但不能显著影响移民家庭在安置模式上的选择行为。④ 农业收入占比变量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搬迁安置前农业收入较高的家庭更倾向于选择就近后靠安置,因长久的农耕技术与农耕思想使得移民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选择就近后靠安置可以继续农业生产,获取的农业收入可以作为移民家庭的基础收入来源。⑤ 社会资本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与预期假设一致,移民家庭在当地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安置模式选择结果的影响显著,移民家庭选择就近后靠安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网络大小和社会信任程度,进而享受社会资本附带的便利或经济效益等,而社会资本较低的移民家庭,其生产生活受当地人文环境和人际交往的约束较小,选择异地城镇化安置的意愿更高。

(2) 在移民家庭的学习与认知能力中:① 仅有劳动力平均技能水平对安置模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移民家庭劳动力的平均劳动技能一定程度上代表移民家庭可选择的生计类型,对于劳动技能较高的移民家庭而言,其从业类型主要是二三产业和打工,劳动技能越高的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就越低,选择异地城镇化安置的意愿较就近后靠安置的可能性高。② 平均受教育水平变量对移民家庭搬迁安置模式选择的影响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当地移民受教育的水平差距甚微,对选择结果的影响不明显。③ 户主年龄变量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户主个人因素对移民搬迁安置模式选择的影响也不显著,与预期不相符,因搬迁安置模式的选择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切身利益,其搬迁安置模式的选择是基于整个家庭综合能力做出的决定。

2.3.2 搬迁动机对移民家庭安置模式选择的影响

外部驱动来自于安置地的资源环境、经济水平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心理预期主要是移民家庭对自身在搬迁安置后的发展规划和期望。

(1) 在外部驱动中,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劳动力转移机会、社会保障满意度均对移民搬迁安置模式选择有显著影响,其中:① 安置地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变量在5%的水平下显著,与假设相符,因实地调查了解到移民家庭在搬迁安置前的生产生活环境多有不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因此移民对安置点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影响了移民搬迁安置模式的选择结果,更看重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适宜性移民家庭选择就近后靠安置模式的可能性更大,而异地城镇化安置对于移民家庭来说生产生活环境几乎完全改变,不确定因素较多。② 移民家庭劳动力转移机会变量在5%的水平下显著,与假设相符,说明移民未来能够找到非农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越大,移民选择就近后靠安置模式的可能性越小,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农村年轻一代的劳动力对于非农就业的接受度远高于传统农业,因此移民未来能够得到的非农就业机会成为影响其选择后续安置模式和生计方式的重要因素。③ 搬迁补偿补助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预期不符,说明虽然不同安置模式对应的搬迁安置补偿补助会给移民家庭短期内带来不同的影响,但移民家庭更加重视家庭长远发展超过眼前利益。④ 社会保障变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是影响移民搬迁安置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土地对于移民家庭来说不仅是生产资料,同时还承担着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土地在养老、就业等基本生活保障的效用超越了经济效用[26],因此对于安置地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包括合作医疗、制度性养老、规范化的管理与帮扶等较为看重的移民户选择就近后靠安置的可能性就更大。

(2) 在移民家庭的心理预期中,对收入的预期和对生活方式的预期都对移民安置模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且均在10%的水平下显著。其中,对收入预期较高的移民家庭更可能选择异地城镇化安置;而更看重生活方式适宜性的移民家庭更倾向于选择就近后靠安置。以上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体现出选择不同安置模式的移民家庭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期望的不同:追求未来经济收入高的移民家庭,更多地会选择城镇化安置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27];追求生活方式稳定宜居的移民家庭,通常选择就近后靠安置,生计模式变化较小,且生产生活环境一般优于搬迁以前。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水库移民家庭为视角,对家庭搬迁安置模式选择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依据行为经济学和农户行为理论,本文将水库移民假设为“行为人”,考虑到水库移民在实际决策时,以家庭为单位,以消除最大的风险作为安置目标的特点,研究移民家庭进行搬迁模式选择的能力与动机,并构建了水库移民家庭安置模式选择行为的解释框架。通过对河南省出山店水库的180户移民家庭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关于移民家庭禀赋与心理预期的第一手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移民家庭的恢复与适应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以及移民家庭受到的外部驱动和自身的心理预期都对移民搬迁安置模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其中家庭人口规模,农业收入占比,社会资本,安置地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满意度,生活方式预期对移民家庭选择就近后靠安置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家庭劳动力占比,劳动力平均技能,劳动力转移机会,收入增加预期对移民家庭选择异地城镇化安置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本文推测选择不同安置模式的移民家庭在自身能力和选择动机上存在差异:选择异地城镇化安置的移民家庭多数基于家庭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对于家庭未来的发展目标更为明确;选择就近后靠安置的移民家庭多是基于规避风险的思想,将自身家庭的发展置于当地农村发展的进程中。

本文结合水库移民安置模式的选择行为和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帮助水工程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满足移民家庭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

(1) 在移民安置的规划阶段,应提前评估当地水库移民的發展能力,包括面对风险的恢复和适应能力,以及调整生计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同时也应开展移民意愿的调查,了解移民家庭短期内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发展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搬迁安置规划。

(2) 在搬迁安置实施的过程中,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提前做好周密的搬迁安置任务计划,为每一户家庭提出公平且合理的搬迁安置规划,根据移民户家庭的实际情况指导其选择最适合的安置模式。

(3) 在搬迁安置结束以后,建议政府部门根据选择不同安置模式移民家庭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对其进行后期帮扶,例如:选择就近后靠安置的移民户,应重点关注该家庭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生产条件的提高等,通过当地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移民家庭经济的发展;而选择异地城镇化安置的移民户,应重点关注移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率,生计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网络的重新构建等,帮助该类家庭尽快适应新环境,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伟.“共同的发展”与分殊的利益:L县水电开发与移民搬迁的个案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7-94.

[2] 宋海朋,赵旭.水库移民安置模式与被征地农民安置模式的比较研究[J].水力发电,2018,44(4):6-8,28.

[3] 耿言虎.规避风险视角下的移民安置地选择意愿研究:对新疆X电站移民安置案例的考察[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8,32(4):81-86.

[4] 莫志宏,申良平.从理性人到行为人:评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正统理论的挑战[J].南方经济,2014,32(7):73-87.

[5] 吕小康,武迪,隋晓阳,等.从“理性人”到“行为人”:公共政策研究的行为科学转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2):2249-2259.

[6] 殷志揚,程培堽,王艳,等.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基于江苏省3市15村303户的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7.

[7] WALKER B,HOLLING C S,CARPENTER S R,et al.Resilience,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J].Ecology and Society,2004,9(2):5-12.

[8] 李聪,王磊,康博纬,等.易地移民搬迁农户的生计恢复力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4):38-47.

[9] 陈佳.干旱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脆弱性-恢复力整合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10] 赵旭,田野,段跃芳.二重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库区移民介入型贫困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3):108-118.

[11] 黎洁.陕西安康移民搬迁农户的生计适应策略与适应力感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9):44-52.

[12] BRAND F S,JAX K.Focusing the meaning (s) of resilience:resilience as a descriptive concept and a boundary object[J].Ecology and Society,2007,12 (1) :181-194.

[13] THULSTRUP,WAABEN A.Livelihood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capacity:tracing changes in household access to capital in central vietnam[J].World Development,2015(74):352-362.

[14] 江易华,黄桀烽.失地农户生计恢复力的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0,36(5):62-67.

[15] 龚一莼,姚凯文,张丹,等.水库移民家庭支出型贫困问题研究[J].水力发电,2019,45(9):6-11,92.

[16] 李德洗.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4.

[17] 赵旭,段跃芳.基于社会计算的水库移民社会资本演化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7(3):36-40.

[18] MANYENA B,MACHINGURA F,O′KEEFE P.Disaster resilience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ransformation (drift):a new approach to theoriz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resilience [J].World Development,2019,123(1),104587.

[19] 王浩名,岳希明.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决定因素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9(11):112-125.

[20] 王蜀见.三峡工程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07.

[21] 杨文健.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

[22] 张笑予.“国考热”现象的社会心理诱因分析:基于爱德华兹的预期-效价理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5):47-48.

[23] 陈新建,黄嘉升.生产风险、风险规避与农户农业生产机械投资:购买机械还是购买服务?[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9):1-10.

[24] 王娜,施国庆.蓄滞洪区居民搬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城西湖蓄洪区为例[J].工程研究,2018,10(3):309-317.

[25] 陈昱,陈银蓉,马文博.基于Logistic模型的水库移民安置区居民土地流转意愿分析:四川、湖南、湖北移民安置区的调查[J].资源科学,2011,33(6):1178-1185.

[26] 王克强.土地对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11.

[27] 施国庆,周君壁.西部山区农民易地扶贫搬迁意愿的影响因素[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2):23-31,90.

(编辑:谢玲娴)

Research on selection of resettlement mod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reservoir immigrant family

ZHANG Dan,GONG Yichun,YAO Kaiwen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

The selection of resettlement mod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and development after reservoir resettle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rvoir immigrant family,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ecif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ection of resettlement mode.Based on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farmer behavior theory,this paper assumes that immigrans are “behavioral man”,and constructs an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of resettlement mode selection behavior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family from their decision-making ability and motivation.Taking the sample immigrant households from Chushandian Reservoir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tudies the selection behavior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family on two types of resettlement modes,the agricultural resettlement(taking local retreat resettlement as an example) and non-agricultural resettlement(taking urbanization resettlement as an example),and us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to test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ility of recovery and adaptation,learning and cognitive,as well as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famil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lection of resettlement mode.Therefore,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study and formulate resettlement planning and subsequent support policies that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family according to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for resettlement mode before,during and after the relocation.

Key words:

reservoir immigrant;immigrant family;resettlement mode;influencing factors;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猜你喜欢

水库移民家庭
道不尽的水库钓鱼
空中有个隐形水库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我掉进水里了
贵州省水库空间分布研究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