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选项课建立适宜运动负荷训练机制的可行性探究

2021-08-25马如海

考试周刊 2021年60期
关键词:运动负荷可行性

马如海

摘 要:体育是一门综合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目前在中国的每一个教育阶段都逐渐重视体育课程开展和优化。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他们面临的是高考,而且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任务都有所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另外,高中生会受到多元化网络的影响,甚至有部分学生沉浸于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直接导致高中生身体素质大不如从前。因此教育部门对于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运动的负荷上也要达到科学合理。基于此,文章先阐述了运动负荷的定义,然后对合理设计运动负荷、课堂中运动负荷监控以及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安排与调控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中体育选项课;运动负荷;训练机制;可行性

一、 引言

在高中体育课堂开展运动负荷教学项目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安全运动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在现代化数字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体育课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发挥出自身教育的水平和经验,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讲解体育技巧技能的同时适当地对学生的运动进行培养。但如果这种运动负荷不够合理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一些安全事故,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运动负荷认识,从实践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展开实践培养。

二、 运动负荷的定义

高中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身体训练时会承受相应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这些都被称为运动负荷。它在学生运动的过程中会对他们的身体技能各方面形成触动,而不同的程度反应则是运动负荷的定义。在生理负荷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展开的运动训练数量与程度,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并形成制约。一般情况下训练强度比较小时训练数量可以增加,如果说训练强度较大那么训练数量就应当减少,不同的运动项目基础上学生的运动负荷指标也存在差异。

(一)训练强度

运动强度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练习,其中所用到的力量或者紧张程度影响运动负荷,还会与速度和重量有相应的关系。另外,运动的强度大小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着一定联系,高中体育教学当中运动强度需要教师由小到大秉承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训练。

(二)训练密度

运动密度指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项运动项目重复的次数总和,它在运动负荷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是时间与数量的关系。运动密度可以影响高中生的运动负荷,而且呈现出正比。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对训练的密度科学安排,让密度大小和运动负荷之间形成对应,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训练达到良好效果。要想进一步检查学生在运用负荷上的内外部表现,教师就需要明确外部负荷指的是学生的身体指标,也就是说他们是否能够完成相应的运动量或者是密度,会通过速度还有时间以及等功能检测体现出来。内部负荷指的是学生的心理指标和生理指标,当他们感觉有疲劳感出现的时候,就属于内部负荷,内外部负荷两者之间也会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各方面体育训练是否合理。

三、 合理的设计运动负荷

要想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运动和训练达到有的放矢的效果,体育教师就需要在运动负荷上科学地安排,他们应当对学生认真地分析和调查,准备好相应的器材和道具,提前研究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运动时间与空间,这才能为接下来的科学运动训练打下良好铺垫。

(一)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开展体育活动的核心。体育教师必须要对每一名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健康程度等数据了如指掌,通过日常的教学和训练观察学生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指标,再对他们安排训练的时候应当做到因人而异和合理化。例如,为了简单地检测出学生的身体素质程度,体育教师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按照顺序排好队,告诉他们围绕着操场跑一圈,过程中如果感觉队伍速度过慢可以超过同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就比方说那些跑得比较快的学生在整个奔跑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减速,要么就是匀速,要么就是匀速后加速,这一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强。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跑了一段之后便显得没有力气,速度会减慢也会被其他的同学超过,这一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较差。除此之外,还有个别学生可能患有一些身体上的病症,这都是教师要着重记录的。了解到每一名学生的身体实际情况以后,体育教师就可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运动负荷设计。比方说在1500米田径训练项目当中,对于身体素质优异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要一次性将这1500米跑完。对于那些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教师允许他们在跑步的过程中休息一会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或者身体有疾病的学生,教师对他们应当放宽要求,比方说要求学生在1500米分3次、4次、5次跑完,个别患有身体疾病的学生当然可以跟着走或者慢跑。这样一来就体现出了民主性教学理念,每一名学生的身体情况都能照顾到位。当学生在科学合理的训练基础上,长期坚持就能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届时再加强对他们的训练负荷强度。

(二)教材

根据体育课程中教材指标分析发现,不同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于学生的运动强度要求不同。就比方說100米田径赛跑中学生跑完之后,他们的心率能够达到每分钟180次左右,如果慢跑一分钟的话学生的心率会在每分钟130次左右,这也明显的体现出训练强度的不同学生在心率跳动上存在差异。课堂实际教学中只有学生参与到能符合自身身体实际情况的运动项目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而且也能增强教学的质量。例如,高中体育课堂课程总会涉及很多田径内容,考虑到高中生在身体素质上的差异,教师可以在运动强度比较小的项目中增加次数,对那些运动强度比较大的项目减少次数。比方说俯卧撑就是一项剧烈运动,教师可以要求高中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做50个俯卧撑,但次数不限,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几次才能完成,最终达到50个即可。像跳绳这样的运动项目就比较简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训练,比方说每组100个,做5组,还可以适当地搭配一些运动器材展开训练,弥补那些身体素质较差学生运动负荷指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根据学生各种差异科学及时地调整训练项目数量及强度。

猜你喜欢

运动负荷可行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与密度研究
提高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建议
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