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2021-08-25陈孝恩
陈孝恩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初中生处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实现正确的引导和有效帮助,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应用符合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客观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 引言
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与拓展中实现有效指导,有效提升了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应用。
二、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的重要性
(一)符合德育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而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生活化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探索和求知,这种教学的思想与模式是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实践。因此,问题教学法符合德育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问题教学法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注重问题的生产与设计,注重问题的合作、独立、案例探索,注重实践与评价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基于某一问题融入思考,通过互动与独立生活体验的方式融入课程中,同时根据问题整理生活中的现象,学会用德育课程的理念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明辨是非,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客观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社会核心、国际理解和人生价值等几方面内容。初中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缺乏深刻性,对国家、社会、文化、人生等只有模糊的认识,问题教学法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既尊重了初中生的生活和成长规律,也将国家、国家的现象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国、什么是家、什么是个人梦与中国梦。通过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个人认同,将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个人发展融合在一起。
三、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应用策略
(一)注重问题生成设计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必须要注重问题的生成与设计,使其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和理解范畴,实现科学问题设计的目标。问题生成与设计的科学性是指课程问题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同时也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要提升问题的效率,切中问题要害,最大限度激发初中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以《走向共同富裕》这节课为例,教材中提到了“共享发展成果”这一目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见过类似的表述,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所涉猎,但什么是“共享发展成果”对学生来讲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与教学目标的生成,让学生在思想和态度方面形成对“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认知。基于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目标,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围绕以下方面进行:①结合共享发展成果以社会现象为背景提出问题,如教材中设计了“探究与分享”的活动,讨论“共享发展”的话题,因此教师可以基于此设计问题“你认为共享发展成果是什么样的?是幼有所育、劳有所得……吗?”,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探索与求知欲望,让学生根据社会现象分析“共享发展成果”;②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基于这一话题教师可以围绕共享发展理念、财富的认识和增加、改革精神等进行问题的设计,如对财富的认识,对改革与共享的认识问题等。每个问题都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设定,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要围绕改革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等进行设计,无论是课堂导学的问题情境设计还是课程中的问题设置都要贴近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通过问题引申的方式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问题独立思考
课程问题设置后教师应先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探索,通过独立思考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独立思考适宜生活化问题设计,这些问题与学生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通过独立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融入问题分析当中,通过问题分析的方式解决课程问题,了解课程问题与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以《创新改变生活》这节课为例,教材在开始提供了“在生活中,你有哪些利用废旧物品的创意?”进行导入,对九年级学生而言,这种导入问题的方式过于简单,虽然符合学生生活日常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设置与学生息息相关但又符合科技前沿的话题进行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提问“十年前,手机支付还不普及的时候还需要带钱包才行,而今天不需要带钱包只需要带手机就可以出门了,因为生活中的交易手机都可以支付,那么电子支付与常规支付有哪些不同呢?还有哪些是科技改变生活的实例呢?”对九年级学生而言,电子支付已经深入其生活并对其生活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影响和便利,因此围绕老师的问题,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除了电子支付以外,当代的学生还初步了解了VR眼睛、3D技术等。此外在独立思考中每一个学生对科技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实例”时就举手示意,介绍自己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识,如有的学生曾经看到医生用5G技术实现了千里之外做手术的报道,因此介绍了5G技术和生活中的5G应用。有的学生家里有扫地机器人,因此提出了扫地机器人代替人工扫地,为生活带来了便利。以上的例子都是学生在思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课程科技改变生活而形成的认知,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科技改变生活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也为课堂后续的教学明确了教育目标,让学生沿着“科技改变生活”的思路进行学习,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