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认识与探究

2021-08-25朱永

考试周刊 2021年62期
关键词:主体性情境教学趣味性

朱永

摘 要: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常常出现思维障碍,长此以往,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对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从实际学情以及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的认知与数学知识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而情境教学活动的展开便为此提供了新思路。文章以小學数学这门学科为出发点,对情境教学展开深入探究,旨在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提供充分保障。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主体性;趣味性

小学是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期,也是发展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由于教学方法的不恰当导致教学活动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常常出现思维障碍,甚至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枯燥感。对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情境,并分析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的效果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从而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一、 情境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情境指的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与境地。从心理学层面分析,情境对人具有刺激作用,能够激发人的某种情感。将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则指的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或制造与数学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体验,并引发学生从愉快的氛围中吸收、内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疑是有效的,并且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其意义有以下几点:其一,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需要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而合理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温习旧知识,丰富新经验,还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学习新知识的素材,这样便有助于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数学认知水平。其二,适宜的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应用新知识的机会,实现课内外的正向迁移,从而帮助他们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三,积极的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因此,适宜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还能维持、强化、调整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对教学过程也起着引导、定向、调节、控制的作用。

二、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并且在新课改以来,教师虽然将情境作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但教师对情境理解不到位以及对形式的过度追求,使得情境出现低效的现象。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主要存在几个问题:其一,情境缺乏目的性。主要体现了教师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缺乏了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导致教学活动偏离实际教学内容,产生教学活动的“低效能”。其二,情境设计缺乏思维性以及挑战性,使得学生无法与外界环境建立有效联结,这样的情境也是无效益的。除此之外,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缺乏生活性,尤其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初步建立生活观念,对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而部分教师在构建情境时常常忽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把握,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低效用”。可见,作为教师而言,应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构建教学情境,使情境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三、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对小学生而言,小学是他们建立应用意识的启蒙时期,对后续的学习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构建情境时,应渗透生活化因素,将生活情境迁移到课堂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有效用,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用小数。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便能够使他们联想到“超市购物”运用小数。随后,笔者便结合实际生活呈现出情境图,即超市的一角。这时,笔者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他们从中挑选出两件商品,并计算出总共的价格。这样的方式便使得每个学生主动融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并切实体会挑选商品、计算价格的过程。但每个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运算时便陷入思考中。这时,笔者便发挥了学生学习引导者的作用,先引导学生估算两件商品的总价格,然后鼓励学生思考,将其转化为学习过的整数加法,最后由全班交流小数加法的算理过程,进而促进每个学生总结、归纳出具体的算法法则。由此可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构建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小数加法运算法则,还能够使课堂置于生活的背景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

(二)创设悬念情境

对小学生而言,具有悬念式的问题更能够启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建立。对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悬念情境。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唤醒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够以悬念式问题为出发点,推动探究活动的积极展开。此外,悬念式情境的构建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进而帮助他们从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并使他们理解在同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汽车、自行车”的幻灯片,同时构建悬念式情境,并提出问题,即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的?这样的悬念式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这时,学生便结合自己的思考与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随后,笔者进行鼓励,并追问:“怎样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呢?”由于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产生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为后续“初步画圆、认识半径与直径”等学习活动的积极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由此可见,通过悬念式情境的积极构建不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自主,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猜你喜欢

主体性情境教学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