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策略探析
2021-08-25张彦隆
张彦隆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教学,需侧重开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自主形成语言建构习惯、思维方法、审美价值观以及责任使命感,尤其是需要在认知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问题理解,形成系统的辩证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新课标语文教育模式,打造出合理的教学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文章就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
一、 引言
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创新、自主思考,有利于不断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学会阅读、写作及自主创新。由此可见,教师应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思考水平、鉴赏能力以及国学思想意识,促使学生在理解文化、学习文化的过程中进行实践理解,这对于高中生思维的形成是有利的。
二、 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原则及渗透方法
(一)渗透语言建构思想
语句具有一定构词、逻辑特点,而语文素养渗透的前提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的结构特点,在理解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积累感知,分类整合歇后语、成语、名言警句、修辞手法等实践表现形式,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语言的文字特征及沟通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全面渗透各类阅读材料,教导学生在自主理解、语言构思、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语感逻辑,并在过程中与已知的语文材料进行联系,促使学生将已有语文材料依据相关框架进行汇总。由此可见,教师应结合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进行创新,渗透适合学生接受的文章,如《最后的常青叶》,要求学生体会欧·亨利笔下常青叶所特有的生命力,感受到文章富有的“舍己救人”的情感思想。另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根据作品的特色情境进行体验,感受到作品中所涵盖的历史情感,再给予必要的分析评价,促使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带入到语文作品的学习过程,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有利的。
(二)语文思维意识
语文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教导学生直观地带入自己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不同事物的理解进行思维,并从中感知到语文思维的形成思路,这对学生直观的思想认知、文学思想培养、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有利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设立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语境、探究活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在有效地理解辨析、比较分析、阐述总结、概括汇总的过程中掌握不同阅读文体的理解方法和思维方式。例如议论文则应结合文章的关键词思考各个段落的大意,分析出段落中的情感意境及主旨大意,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达出自己对不同事物、文学形象的理解方法。另外,议论文通常具有批判、教育的作用,需要学生在过程中及时与他人进行沟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认知逻辑,带入批判性的思维审视全文,完善学生对行文的理解思想。通过要求学生在反思、实践过程汇总总结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活动经验,有利于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特的、灵活的、敏捷的语言思维能力。
(三)审美鉴赏及创造能力
语文审美能力培养中,教师应侧重渗透时效性较强的阅读文章,让学生根据文意内容进行自主品鉴,从而感知语文阅读文章中所创造的“美”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注意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至优秀小说、杂文、散文、书评的学习当中,体会不同语言艺术的韵律特征,进而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学会思考想象、认知感悟,并从中逐渐掌握到事物的真谛和所涉及的人生真理,帮助学生根据行文内容进行创造表现,以便带入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例如在《胡同文化》中“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一句理解中,学生应自主发现汪曾祺笔下的北京胡同,感受到老北京“胡同”终将会消失的原因。文章采用了平白、朴素的语言环境,在极具表现力的语言逻辑下展示出了北京的魅力,如将“大豆腐”比作北京城,凸显出北京城具有四方四正的特点,故烘托了作者对国学文化、我国语言文字、大好江山的热爱。通过在文章中融入时代性的评价内容,运用特色的作品进行语言、文学情感的表达,有利于让学生不断掌握与阅读课文相关的语言特点,也能让学生完善自身的情感价值观,掌握到语文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文化传承价值
将我国的传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进行传承,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心。语文阅读文章中大多反映了当地的史实,而部分史实也是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国学思想,让学生利用文章感受到文章所带来的影响。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为《论语》中表述“学习”的一项观点,要求群众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多听取他人意见,而《论语》又作为我国“四书五经”中关于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过程中感知中国文化的特征,能够让学生掌握“礼”“义”“廉”“耻”“孝”等本质含义,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完善自主思维能力,进而感受到我国语言文字的特征。通过在学习中带入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形成以“民族振兴”为目标的责任价值观,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并学习语文。
三、 重视趣味性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结合指定的情境进行体验,感知语文相关的资源及阅读内容,能让学生在自主品鉴、理解分享、感知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鉴赏水平。因此,教师应筛选出适合学生接受的文本资源,及时融入游戏化的情境内容,能让学生在创新体验中进行实践感知,掌握不同章节的特点及特征。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水平和鉴赏能力,分析出不同文章的情感色彩以及语言建构特点,让学生学会语文阅读的方法。其中,教师也应当选择具有代表价值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小视频、图片的形式进行体验,可为趣味性阅读提供有利的空间。
例如教师可运用《黛玉葬花》一文进行阅读创新,引导学生运用视频体会到黛玉葬花的经过,再结合视频内容开展文章阅读,体会表达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话的含义。学生们通过阅读后,自然体会到了林黛玉的“优雅绝俗”,也感受到《红楼梦》中她为什么多写哀愁的诗词。部分学生就总结出了“林黛玉写哀愁诗词的原因是因为她体弱多病,容易形成一些消极、被动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正烘托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在她哀愁思想的影响下,将自己的爱情、命运融入了《葬花吟》中,为的就是利用葬花一事件凸显她对现实的无奈”。在初步体会文章思想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角色扮演的游戏开展文章阅读感知,以2~3人的游戏形式表达对《红楼梦》片段的理解。其中,学生可自行制作“人物档案”,在档案中罗列出表演人物、人物特点、人物经历等内容,以便让学生在自主汇总、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技巧。待表演完毕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表演、名著、相关学者的书评内容进行品鉴,思考不同学者在描述《红楼梦》过程使用的语言构成方法。例如部分学生利用了“犹记一片惜花心”中作者所讲述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媚俗、不妥协”一句话说明了黛玉葬花的历史意义,而唐伯虎的绝笔诗也有相同的意境。通过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品鉴、在文章导图和文章拓展中进行理解思考,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所表达人物的特点进行思考,想象在课堂中自己所使用的语言表达习惯,思考作者、林黛玉的心境特征,让学生自主挖掘出阅读文章所特有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还应要求学生借鉴京剧对任务的表现方式进行模拟,促使学生体会到人物的精、气、神,再给予必要的汇总,进而提高趣味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