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探讨
2021-08-25王芳
王芳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课前预习环节,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认知、学习情况,进行语文课程教材内容、课外教学内容的组织整理,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预习知识体系、理论知识内容,并对学生课前预习执行流程做出指导。特别由于部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思考意识较差,其参与语文课前预习的兴趣、主动性不高,因而文章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某一地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教学状况、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全方位调查分析,发现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指导反馈等方面问题,然后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提出语文课前预习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一、 引言
课前预习教学活动的组织设置,是决定语文科目课程教育成果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言:“语文课程教学成功与否,其根本在于学生能否离开教师,自己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作文写作之中。”从这一语文课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展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内容、预习指导流程、反馈学习等环节的设置,加强学生语文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注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理念、指导方法的合理实施,才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课前预习指导教学效果,以及为后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与反思等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
二、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内容具有的主要特征
(一)涉及的生字、词汇内容较多
当前语文学科不同单元的课前预习,从教材内容的提炼与总结方面来看,通常课前预习会涉及大量的生字、词汇等内容。这些生字、词汇为不同语文课文或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学习来完成语文课前预习。
如小学语文中《匆匆》《秋天的怀念》《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散文,通过一系列灵动的生字或词汇,包括挪移、蒸融、游丝、赤裸裸、涔涔、瘫痪、衣襟、玉簪花、骊歌、花圃和絮絮叨叨等词汇,不仅向学生讲解时间流逝的道理,也对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做出深刻探讨。而《金色的鱼钩》《丰碑》等红色革命历史的课文,则从老班长、军需处长等人物角度出发,选取驼、拢、瓷、熬、蚯蚓、颧骨、疙瘩、冰坨、呼啸、丰碑、奄奄一息的词汇,表达优秀红色文化的思想意志和价值观,且对学生词句积累、语言规范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课前预习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少
根据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的安排来看,1~6年级语文教材共有12本,每本教材内存在8个单元、每单元包括3~4篇课文内容,其中每单元课文在主题思想方面有着较强的一致性,但课文本身题材、表达形式却存在着较大差别。
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梅花魂》,虽然都是写旧日故事、怀念故乡情结,但不同课文知识间的内在关联较少。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包含《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等课文内容,则主要围绕军旅、军队题材展开叙述,但古诗词、现代散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也对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产生一定阻碍,导致不同课文理解的关联较少。
(三)需借助辅助工具完成预习活动
语文作为词汇、句子和语法的集合体,在具体课程内容讲授时,教师需借助字典、电子词典或PPT课件等多种工具,对学生展开古代诗词、现代课文内容的讲解。而学生在小学语文预习学习活动过程中,也要利用多种现代化电子设备、辅助学习资料,进行生字、词汇、句式和语法等的自主预习,尝试通过查阅资料素材、探究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记忆、语文理解及表达技巧掌握的能力,这也是决定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成败的关键。
三、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明确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目标
多数小学生在长期思维认知中,将课前预习看作为例行公事的课文阅读活动,以及对课文内包含的生字、词汇进行简单了解,这种观念使得语文课前预习的形式化问题严重。而教师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的指导者、引导者,其通过对不同年级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整合,可以梳理出语文课前预习的知识体系,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目标做出指导。
如教师会对学生提出以下的语文课前预习要求:每节课课文简单泛读一遍、精读两遍,之后关注课内存在的重难点生字词,不仅要达到生词识记、书写的目标,还要全面理解不同生词所包含的多个意思。学生根据教师语文课前预习系统知识框架的引导,制定明确的语文课前预习目标,有的放矢、有侧重性地展开语文课前预习活动,使其逐渐走出理论知识机械性记忆的误区,达到更为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果。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探究能力
课前预习学习作为先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本身即具有自主性、探究性等方面的特征。正如荀子《劝学篇》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语文课前预习是整个小學语文课程教学的新起点,为学生全学年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学习的指导中,可以根据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课前课文、生字、词汇或语法等知识的预习,进行循序渐进的学科理论知识、课外扩散内容的启发引导,有助于学生自主地深入文本,加强语文理论知识、生活实际应用案例的探究学习,培养与塑造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促进其学习探究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有助于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反馈交流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组织,大多数为对自然环境、社会实际生活的提炼和反映,因而以生活化教育的“大语文观”为指导,对学生展开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可以实现课前预习内容拓展、师生之间反馈交流。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结合课外学习资源、自身生活经验,开展课前预习知识教学的适时、适当引导点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放宽眼界,进行课外语文预习内容的引用和教育。这样学生的语文生字或词汇记忆、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助于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利用字典、电子词典或PPT课件等多种电子工具,以及网络信息展示平台,与学生展开实时的互动交流,并完成重难点语文知识学习、疑难问题探究的及时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整个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流程指导的合理调控,并改善和提高后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