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国: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2021-08-25陈词
本刊记者:陈词
人物档案
李用国:教授,主任医师(一级),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美国Scripps和UTMB进站博士后。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防痨协会结核与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兼自然疫源性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重症肝炎与人工肝学组常委、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卫生部应急突发事件国家级专家,科技部成果鉴定专家。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参与国家十一五至十三五重大传染病专项及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研究生第三版《传染病学》及本科第九版《传染病学》副主编,共参编教材十八部。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新技术一等奖2项。
记者问:什么是隐匿性慢性乙肝?
李用国教授:隐匿性慢性乙肝,顾名思义就是不容易被发现的乙型肝炎。临床上有极少数乙肝病毒感染者肝脏组织可以检测到乙肝病毒,但血清中仅能检测到少量病毒的复制,甚至可能检测不到。血清乙肝两对半结果表现得也非常特殊,表面抗原是阴性,有或者没有乙肝表面抗体、核心抗体阳性。我们在临床诊断是否患有乙肝时,首先查的就是乙肝两对半,而这类乙肝表面抗原为阴性,所以常常被漏诊,因此被称为隐匿性慢性乙肝。
记者问:为什么会出现隐匿性慢性乙肝?
李用国教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患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从感染乙肝病毒到恢复没有任何症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表面抗原消失了,但是乙肝病毒是存在的,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另外如果患者处于活动期存在肝脏炎症(肝功能异常),就是我们理解的肝炎阶段,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进行HBV DNA检查,同时排除丙肝、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导致肝损伤的因素。还有一种情况是患者得过急性乙肝,急性乙肝治疗后表面抗原清除掉了,但是可能核心抗体还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导致病毒持续的复制和活动。
记者问:隐匿性慢性乙肝有危害吗?
李用国教授:多种因素表现出的最终结局就是患者表面抗原是阴性的,且血清中病毒载量非常低,如果检测手段不够灵敏的话,可能就更难被发现。但是由于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是持续存在的,所以对肝脏的危害也是存在的,而且是“默默”的持续伤害,临床上很多不明原因的肝硬化就是有隐匿性慢性乙肝这个因素在里面。有研究统计约40%~50%不明原因肝硬化都是由隐匿性慢性乙肝进展而来的。因为“表面抗原阴性”这一伪装,导致隐匿性慢性乙肝造成的危害要超过我们常见的表面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包括现在输血及献血只做乙肝表面抗原筛查,这类人群就被漏掉了,这部分人的血液中是存在病毒的,作为血源再输给其他患者就会导致由血液途径产生的乙肝传播风险。
记者问:怎样避免隐匿性慢性乙肝漏诊?
李用国教授:首先就是重视检测手段。建议临床尽量选择定量的乙肝两对半检测和高灵敏度的HBV DNA检测。目前也发现个别厂家的试剂检测效果可能是不太好的,乙肝五项检测结果是阴性的,但是用雅培的或者其他厂家的试剂检测结果就是阳性的。还有HBV DNA定量的检测,因为检测下限过高,常常导致HBV DNA低载量患者为阴性结果,而采用高灵敏度检测就显示阳性。所以检测手段是很重要的,会影响临床的判断和诊断。
其次就是诊断过程很重要。隐匿性慢性乙肝炎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是必须重视的人群。特别对那些查不清原因的肝炎、肝硬化病人,如果没有药物诱发因素,也没有自身免疫性肝病及胆汁淤积性肝病等因素的情况下,临床医生一定要考虑会不会有隐匿性乙型肝炎,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这个和临床医生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记者问:隐匿性慢性乙肝如何治疗?
李用国教授:隐匿性慢性乙肝的治疗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无论是隐匿性慢性乙肝还是非隐匿型慢性乙肝,病因都是乙肝病毒感染,所以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就可以。
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临床上很多隐匿性慢性乙肝HBV DNA载量比较低,没有达到以前所说的抗病毒治疗的指征,所以很多建议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是从疾病的进展和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看及时的抗病毒治疗是有必要的。因为肝脏损伤是免疫介导,乙肝病毒是免疫介导的始作俑者,不见得病毒达到一定水平才会造成损伤。而且这类患者很有可能病毒已经产生了基因位点变异,即使是低水平的病毒复制,对肝脏的损伤也是持续存在的。所以建议针对隐匿性慢性乙肝一旦确诊HBV DNA阳性就可以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