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21(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2021-08-25尹中卿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理念发展

尹中卿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其中,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科学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时代之问,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科学指南。2016年1月、2021年1月,党中央先后两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从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视野、系统观念、价值追求和辩证思维出发,对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部署。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一、完整把握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早在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把发展理念搞清楚。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为我们完整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和重要意义提供了钥匙。

(一)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世界发展历程看,人类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方面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18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抓住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很快成为世界强国。我国近代逐渐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在古代欧亚大陆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在我国黄土高原、渭河流域,都曾因为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留下十分惨痛的教训。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关于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总书记都曾提出过有关协调发展的论断,都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国在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同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实践证明,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现代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放眼世界,世界各国都在探寻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获得的理论升华,不仅致力于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全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

进入新时代,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济发展环境、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

从国内发展看,我国经济出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趋势。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宏观调控方式发生趋势性变化,开始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国际局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重塑深度推进,国际金融危机深层影响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前所未有的动荡变革期。

新发展理念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一系列转折性、趋势性变化,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结构、布局、动力、保障等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和战略引领性,有利于我们顺应和把握时代潮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任务、要求、机遇、条件、潜力发生显著变化。虽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在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率从2007年的14.2%,下滑到2008年的9.6%。在“一揽子”计划刺激之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6.1%,恢复到第四季度的10.7%,实现了V型反弹,全年恢复到9.1%。在此之后,增长速度进入下行通道,2010年为10.4%,2011年为9.2%,2012年为7.8%。从2007年到2012年短短5年时间,增长率几乎下降一半,多年来一直保持的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回落。

从工业化过程看,当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经济增速都会经历一个回落阶段。尽管各有原因,但有一点类似,就是随着经济体量增大,增速自然会放慢下来。从我国发展趋势看,随着经济总量变大,同样一个百分点,1980年意味着200亿元的增量,2000年需要1000亿元的增量,2015年就需要近7000亿元的增量。如果不及时改变发展理念和方式,继续支撑经济增长就变成不可承受之重。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经济增速连续下降问题,对经济形势怎么看,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中国经济怎么办,经济工作怎么干,是适当提高换挡降速容忍度还是大水漫灌强刺激?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声音。新发展理念在辩证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指导意义。

(四)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引导全党把工作重心聚焦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此之后,我们党先后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论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实现跨越发展。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新发展理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2018年被写进宪法,先后成为“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的灵魂、主线、基本脉络和根本遵循。

新发展理念在科学总结、继承完善、实践检验、理论提炼的基础上,全面创新了我国发展的战略、模式方式和体制机制,反映出我们党对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二、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一脉相承。

(一)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效能、可持续性。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增强发展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拓展发展新空间,提升发展新势能。

(二)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协调是发展的基本方法和内在要求,关乎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平衡性。近些年来,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既涉及区域、工农、城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涉及经济与社会、经济与国防、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已经影响到发展的整体效能和质量效益。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从整体上、系统上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下大力气解决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和房地产的结构性矛盾,着力统筹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经济与国防、军与民融合发展,保障发展与安全平衡。

(三)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绿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关乎发展载体、发展形态、发展质量。近些年来,我国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支撑,以资源环境的透支为代价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坚持绿色发展,关键在于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开放涉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关乎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从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大进大出,很多方面都难以满足需要。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上升,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面向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五)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共享关乎发展根本目的。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高。不过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却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坚持共享发展实质上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急不得,也等不得。我们不应该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能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国内外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作出及时调整,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扎实实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一)不断提高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新发展理念处于统领性地位,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对不适应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合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涉及知识能力提升。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发展理念的学习,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政治性要求,涉及发展观念转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二)对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精细施工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坚持系统的观点”。要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统一贯彻,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兼顾一般的同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三)通过改革和法治方式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体制机制创新。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上来。要立足新发展理念,在已有改革基础上,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提出一系列立法任务。我们在立法工作中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善于运用立改废释纂手段,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工作效率,为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供法治保障。

(四)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新发展理念涉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涉及发展与安全问题。我们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我们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从“根本宗旨”把握,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从“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及时化解矛盾风险。目前,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们谋划和推进发展的时候,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要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预案,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可持续理念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案探讨
节能环保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