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性艺术疗法改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实践研究
2021-08-25张心睿
张心睿 张 辉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 710054)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多出现在儿童身上,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异常和严重的社交障碍,因其发病率高且无法预防无法治愈现已成为全球性难题。据2019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当前孤独症患者超过1000万人次,0至14岁儿童病患超过200万。”
近代艺术治疗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精神分析运动的余韵下诞生的,由精神分析学家南伯格创立。美国艺术治疗协会指出:艺术治疗是一门综合性的服务于人类心理健康的行业。通过积极地艺术创作过程,可以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治疗师引导患者通过绘画、音乐、手工等创造性的艺术表达方式,促进感知觉统合,表达内心情绪,减少攻击性行为,并促进其社会适应性。
一、绘画治疗对于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机制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特征包括社会交往时的语言障碍及共情障碍。部分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重度迟缓,以至于很难通过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意图。日本行为分析学者平泽纪子指出“他们缺乏对回应他人做出准确自发的表达而被强化的积极经验”。
图1.绘画艺术治疗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运作机制笔者自绘
以孤独症谱系障碍为典型的发展障碍儿童,常常出现自伤、大喊大叫以及攻击他人诸如此类的问题行为。园山繁树教授指出“声音语言能力较为微弱的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问题行为是作为非声音语言的沟通手段发挥着作用”,可以这样理解:问题行为是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现常用的孤独症干预方式如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艺术治疗,都可以作为“合适的社会性沟通过手段”,来引导孤独症儿童减少或替代问题行为。德勒兹在《千高原》中说“感受即创造(生成)”“依据身体所能有的感受定义身体”,在绘画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的身体和他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产生联系,感受得到拓宽,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一条先前被堵住的通道。
二、表达性艺术干预环境设计
1.物理空间环境设计
艺术治疗室作为表达性艺术治疗主要的实践场所,一个经过精心布置的独立空间对治疗师和孤独症儿童都有重要意义。治疗室应具有隔离性、包容性和安全性三个特点。在治疗室里,来访者暂时与外界隔绝,这意味着孤独症儿童可以暂时从混乱嘈杂的日常生活和情绪中解脱出来,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中思考和创造。因此,理想的治疗室环境应能安抚自闭症儿童的破坏性情绪。
此外,治疗室应具有良好的采光条件和室内照明设备,无论晴天还是阴天都可以照常进行治疗。保持治疗室的空气流通,干净整洁,必要时可以提前燃烧植物香薰净化空气,营造放松氛围。在治疗室墙壁的留白处张贴色彩明亮欢快的视觉作品可以降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防备。治疗室还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供孤独症儿童活动和进行创作,准备一张用以摆放用具的大桌子。
2.资源支持环境设计
艺术干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孤独症儿童的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避免不切实际的设想,避免难度过大、要求过多而使参与儿童丧失创作兴趣。要给孤独症儿童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社会互动环境,帮助他们获得良性的社交经验。
还需根据孤独症儿童异常的感觉运动模式,准备好适合的艺术创作的材料。根据艺术治疗的形式的不同,需要不同的艺术创作素材。例如,绘画艺术治疗需要的素材有硬度及流动感不同的油画棒、蜡笔、彩铅、水粉、墨水以及不同尺寸、质地、颜色的画纸画布等。这些艺术创作素材在治疗过程中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在来访儿童的世界中象征着某种情感和记忆。
治疗时用蓝牙音箱播放轻快的钢琴曲可以舒缓孤独症儿童焦虑、对抗的情绪。要注意将其控制在背景音的范围,音量太大会分散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
3.情感心理环境设计
在孤独症儿童的表达性艺术治疗中,治疗师应以真实的自我向来访儿童开放,同时接纳孤独症儿童最真实的自我,真正聆听他的精神世界,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孤独症儿童的经验而不是治疗师自己的经验出发,积极共情,深入孤独症儿童内心。这种非常个人化的、独一无二的经验得到分享会促进双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在表达性艺术治疗中,首先要确定孤独症儿童的主体地位,相信他们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并尊重他们自我选择的自由。孤独症儿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障碍”往往成了人们否定其“潜能”“价值”“能力”的理由。本实验以人为本,致力于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各方面需求。
三、绘画治疗具体干预方案
1.干预对象筛选
以西安白鹿亲智中心的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基础,选取10例诊断结果符合美国ABC评定量表的儿童,年龄范围在8-14岁,2名女生8名男生。采用绘画艺术干预。
2.干预目标
以美术材料为媒介,孤独症儿童通过绘画的过程与过程中的表达,管理行为、减少焦虑,帮助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情绪问题,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并感受艺术创作带来的乐趣。教师、家长可以通过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感受其心理特点和情感变化,采取辅导策略改善儿童的情绪表达困扰及其所带来的行为问题。在此对目标行为作出细化评估规则:
图2 靶行为评估规则(问题行为示例)
3.课程设置及所需材料
采用绘画艺术干预,一周3次,一次60分钟,11次课程为一个实验周期。
干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热阶段、探索阶段和成熟阶段。包括油画棒涂鸦、砂纸画、泡泡画、吹墨画、拓印画(手指画)、3D画笔绘画、手工拼贴等多种形式。考虑到参与干预的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较弱,本实验采用较为基础的美术材料,未涉及高结构绘画课程。
4.干预实施场地
本实验以被试儿童的生活的空间,即西安白鹿亲智中心的活动室为干预实施场地,干预过程中只有被试儿童和干预者在场,给被试儿童提供充足的安全感。无干扰的、熟悉的环境中儿童更放松,更容易进行自由的艺术表达。
5.相关记录工具及评估量表
每次治疗试验实施的同时,对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行为评估。直接观察目标行为发生的场景并记录,或者先录音,事后再一边播放一边记录,如此可以获得准确性较高的记录。并使用问题行为评分量表,针对四个方向的目标行为(图2),对孤独症儿童在干预互动中产生的问题行为进行量化,即依照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做如下记分规则:出现自伤或他伤行为记三分,拒绝参加活动、情绪或音量失控记二分,表现出刻板行为记一分。以上记录都是为了做好干预效果的评估工作,以便分析每次绘画干预的效果,发现不足并对课程作出调整。
6.人本主义的干预原则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语言功能微弱,交流障碍十分严重,很难领会治疗师的指令。即便规定了每次干预的绘画主题,被试儿童也不会根据要求作画,而是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挥洒。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笔者以马斯洛(Maslow•A•H)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确立被试儿童在干预治疗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并接纳个案的表达方式,顺应个案自由的绘画情况,提供绘画材料并就绘画内容和个案交流,鼓励每个儿童主动参与。
四、结果分析
1.绘画治疗对于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效果
从第一次到第十一次治疗中,患儿总体的问题行为发生频率虽然中间有的幅度变化较大,但整体趋势呈下降趋势。
2.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性评估
研究实验记录后发现,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四个目的:
①获得注目;
②获得物品或活动;
③逃离或回避厌恶状态;
④获得感官刺激。
五、总结
实验表明,表达性艺术治疗通过艺术抽象符号这个无障碍的交流手段,渐渐打开患儿心灵,帮助治疗师与患儿更快地建立治疗关系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患儿的内心状态。表达性艺术治疗可使孤独症儿童减少焦虑、发脾气以及多动,减少自伤及攻击他人的行为,减少刻板行为,发展身体意识,促进感知觉统合,发展社交技巧及调动积极情绪改善自我封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