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顿涅茨河岸的朝阳
2021-08-24陈佳玮吴晶晶
陈佳玮 吴晶晶
20世纪杰出作曲家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于1891年4月15日出生在桑卓夫卡村,这是苏联叶卡琳纳斯拉夫省(现乌克兰第聂伯洛夫斯克省)的一个小村庄。少年时期的普罗科菲耶夫在音乐学习上受母亲玛丽亚影响巨大,“母亲非常注意我的发展……没有用刻板的方法使孩子畏惧音乐”(普罗菲耶夫自传语)。1904年普罗科菲耶夫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学习期间曾创作过被他称为“旧笔记本”的六首钢琴奏鸣曲,后来将第二首奏鸣曲作删减后出版,最终成为本文所探析的《第一钢琴奏鸣曲》。
一、曲式结构分析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奏鸣曲》为单乐章奏鸣曲式,是由主部、副部两个对比主题的呈示、展开与再现所组成的曲式,这三个部分的组成呈现了奏鸣曲式的三部性原则。呈示部曲式结构图:
图例1
呈示部是由引子、主、连、副、结几部分组成:
在主部之前有四小节的引子是非常符合传统奏鸣曲式特点的写法,而这四小节在和声上也是使用了“典型的调性陈述语汇”且对于全曲来说“颇有提纲挈领之意”,四小节的引子以ff的力度出现在f小调的dtIII和弦,有趣的是,这个和弦虽是f小调同关系大调的主和弦,但没有丝毫停留便气势汹汹地一路经b3DVII7/D-dtIII46-S56-D(sII56/D)等等和弦最终拨云见月到达主部f小调的主和弦,突显了和声上半音化和分层的倾向。
主部主题的结构为复乐段,第一乐段(第5至15小节)与变化陈述乐段(第16至25小节)的力度对比明确,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展开,作曲家在这里的乐句布局很巧妙,第一段的终止为第二段的初始,两者的力度与情绪承接非常自然流畅,体现了严格的复乐段结构间紧密而递接的关系,最后主部终止在f小调的主和弦上,是极其具有收攏性的方整的两句乐段。
副部的结构同主部主题一样为复乐段结构,其中A段起自f小调的同关系大调bA,与之后的变化陈述乐段A呈现平行关系。
结束部可划分为结束部I和结束部II,结束部I主要运用了连接部的材料,在节奏上也都使用了三连音对两个八分音符,节拍上都采用了4/4拍,调性采用了关系大调bA,结束部II是在bA大调上的新材料,是动力性极强的结束部分。
展开部是无导入部分直接进入中心材料的展开,其中中心I右手采用了结束部II的材料,左手的音型采用了主部左手的材料。中心II使用了变化织体的主部材料,而自134小节起笔者将左手持续的dol(见谱例1)看作属持续音所以划分为准备部分,此部分也可以称为“假再现”,因为该部分完全采用了主部主题的旋律线条,但在最后没有完全终止反而走向D7,随即回归主调f小调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主部缩短为6个小节,且极具特点的是副部主题再现于主调的下中音调性(bD),后逐渐转变为主调,这样的调性安排“表现以主调为中心的上下三度关系的布局特点”。下为再现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2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作品中所蕴含的作曲家那个少年萌动的内心,也仿佛看到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0世纪音乐理论家阿什利(Ashley)曾经说过,“第一钢琴曲实际上预示了他的后期风格......”,在第一奏鸣曲中我们能够看到普罗科菲耶夫后续奏鸣曲中的独特音乐风格的踪迹。
二、演奏技巧分析
对于整首曲目可总结为以下几点技术点:
第一点,大线条的掌控。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首钢琴奏鸣曲的“大线条”旋律丰富且极具俄罗斯民族风格,个中旋律犹如北顿涅茨河般时而舒缓时而奔腾,因此把握住此类大线条是掌握本曲的第一要点。比如图例三中的右手旋律,其风格之粗犷悠长仿佛不像是年纪轻轻的普罗科菲耶夫能够写出的旋律,这段处理需要手臂完全放松地将力量送到指尖,掌关节将“架子”撑好而不僵硬,将旋律把控于手“里”。
第二点,八度技巧。在曲目中使用八度来推动旋律是这个时期作曲家常用的创作技法,在这首曲目的引子一出现便可看出“年轻气盛”的普罗科菲耶夫躁动的内心,引子第一小节左手连续九个带重音记号的八度下行,自ba到?b仿佛一泻千里的洪流,与之后右手带有八度加强的“大和弦”开启了一幅躁动的画卷。从引子中这一点便可看出这首曲目要求演奏八度技巧时演奏者应具备良好的状态调整能力,开始前就已经进入高度集中的演奏状态,如未做到,可能导致手腕不够放松,手臂过于紧张,音送不到“底”,这样弹出来的声音也是干巴巴的,即使音弹出来了,“情”也没出来,没有将观众瞬间带入情景的能力,整首曲目就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第三点,节奏“三”对“二”,右手三连音左手两个八分音符在这首奏鸣曲呈示部的过渡段落被重点使用,这种“无穷动”的创作技法使音乐滚滚向前流动。演奏时注意此时的节奏,保持住速度,分别出左右手旋律上的层次,但不能将左右手的音乐严格分割开,“三”对“二”是作为音乐整体展现的,而不是手指练习存在。
第四点,大跳的使用在整首曲目的尾声中是推动音乐情绪至高潮的重点技法。
这里的声音层次要尽可能多使用大臂的力量,不应仅仅使用小臂和手指的力量,这要求演奏者对于“重量演奏法”非常熟练。
(三)演奏难点分析
第一点,旋律的刻画。“我从不怀疑旋律的重要性”,普罗科菲耶夫写给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赫连尼科夫的信中写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普罗科菲耶夫对于旋律的看重。普罗科菲耶夫在《第一钢琴奏鸣曲》中处理旋律线条时采用了旋律短小而模块化的方式,多使用三音或四音为一组模块化进行,但不妨碍旋律整体之气息悠长,深刻体现了西伯利亚土地上东斯拉夫人其深入骨髓的民族性,我们在演奏这首曲目时要着重看到旋律的整体走向,演奏者看到小连线后不应只顾着局部的蜂房水涡,细节的确很重要,但要在注重整体旋律的大方向后再“抠”细节,这样会让整体演奏听起来符合粗犷的风格,但其中细节又一个不少。
第二点,速度的把握。通览全曲,我们看到这首作品的总体速度是很快的,非常考验演奏者内心对速度的把握。笔者在欣赏一些钢琴演奏专业毕业音乐会过程中发现,很多毕业生将这首曲目作为演奏曲目,但是仅仅在引子部分就将速度起得太快,冲到主部也没“刹住车”,之后更加让听众坐上了过山车般,全曲充斥着急迫的噪音,仿佛演奏者自己也自暴自弃了一般放任自流,这可以说是“大翻车”。对于曲目的练习应该是非常严谨而细致的,速度的平稳是一个钢琴演奏者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之一。
第三点,风格的掌握。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首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古典主义的精华之处在普氏的所有作品中不但被兼收并蓄,而且这些‘古典因素在融入了普氏独有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理念后大放异彩、流光四溢。”所以在演奏此曲过程中应大体上遵循普罗科菲耶夫早期创作时所具有的浪漫的演奏风格,而钢琴作品的演奏进入20世纪后由“声乐化”向“器乐化”发展,钢琴“敲击性”被广泛发掘运用的因素也不应忽视,由此可见,演奏者需要了解到整体时代演奏风格后,进而把握整体的演奏风格。
结语
罗曼·罗兰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1]”。本文通过对音乐本体的曲式结构分析和演奏分析,试图更深层次地了解这首作品的意义,进而尝试去寻觅普罗科菲耶夫18岁时内心深处萌动的光影。这首作品也真实地体现了乌克兰北顿涅茨河岸边流淌着的那段时光痕迹,感受到少年的普罗科菲耶夫与母亲温暖的回忆……
注释:
[1]辛珺:《中西方文化价值的碰撞与交融——以钢琴艺术为例》,《音乐生活》2020年第12期,第82-84页。
陈佳玮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学生
吴晶晶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