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1-08-24张哲

音乐生活 2021年7期
关键词:秧歌民间舞蹈舞蹈

张哲

鼓子秧歌是山东济南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最初起源于济南商河县,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与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长久以来,鼓子秧歌都代表着齐鲁人民的文化内涵。但是随着人口迁移、自然变化、生活方式变更等原因,鼓子秧歌的形态与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已经不具备原生态民间艺术的原始形态和功能,而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以表演性和观赏性为主。此外在角色分配上,高校舞蹈教学省略了传统鼓子秧歌复杂的角色分配,只用“伞”和“鼓”两个角色,甚至还放弃了对于道具的使用,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无法对原生态的鼓子秧歌有精准的把握,自然也谈不上热爱鼓子秧歌这门民间舞蹈了。因此,高校舞蹈教学中对鼓子秧歌的传承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鼓子秧歌的发展及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一)鼓子秧歌发展概述

鼓子秧歌最早发源于黄河之畔。古代时期,由于黄河经常泛滥导致人们无法安居乐业,并始终在劳作耕耘的同时随时需要抵御黄河的侵袭。长此以往,民生的艰难激发了沿岸人民生存和反抗的欲望。每当黄河侵袭时,他们便抢险救灾、筑堤固坝,始终用顽强的精神坚定守护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在这个过程中,淳朴贫穷的人民没有被击垮,而是因陋就简使用锅碗瓢盆、手帕雨伞等身边的生活用品自娱自乐,这便是黄河两岸人民早期特有的生活和情感表达方式,也是鼓子秧歌产生的源流。在鼓子秧歌表演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据鲁北地区的老秧歌们介绍说是出自武术门派中的“大、小红拳”,由此可知构成鼓子秧歌舞蹈语汇的重要元素其实是武术动作[1]。根据相关记载,舞蹈最初的功能是为古代帝王歌功颂德或郊庙祭祀。例如周朝礼乐制度中的《大武》《大濩》,唐朝的《秦王破阵乐》,宋朝时期的《讶鼓舞》等与鼓子秧歌比较,在阵型、动作、神韵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鼓子秧歌是集劳作、祭祀、军事、杂技于一体并在长久的历史岁月磨砺中形成的舞蹈,后经过归纳和总结,成为齐鲁人民智慧和艺术创作才能的结晶。

(二)鼓子秧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开展的作用

对于民间舞蹈而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风格性,而风格性简单来说就是民间舞蹈在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有效反映出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由此可以看出,风格性能够为民族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添加独特风采。基于此,高校在开展舞蹈教学时,可以将鼓子秧歌作为展示地区性民族舞蹈的典范,并借由鼓子秧歌进一步凸显民间舞蹈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2]。唯有如此,才能在高校舞蹈课堂上使学生对鼓子秧歌的艺术特色感兴趣。而学生只有感兴趣才会对鼓子秧歌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促进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并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舞蹈专业人才。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现存的问题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传承模式不足以满足民间文化持续性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舞蹈教学同样在寻求变革,并朝着国际化、世界化的方向发展。鼓子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虽然受到齐鲁人民的广泛喜爱,但在面向全国范围的舞蹈种类时,其原生态特点及传统属性并非那般显眼。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民间舞蹈要想得到有效传承共有三种生存方式:一是整体传承,这种传承方式不仅要保护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还要对鼓子秧歌中的优秀作品和大师进行保护;二是在鼓子秧歌中加入现代流行元素,从而使鼓子秧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三是将鼓子秧歌的风格性从记忆中抽离,并将其与现代材料相结合。上述三种传承方式,都可以在高校得到有效解决。例如高校可以设置相关舞蹈专业或课程对鼓子秧歌的传承和创新进行持续推动和发展。然而这种方法不足以满足民间文化的持续性需求,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为从事鼓子秧歌的民间艺术家自身对鼓子秧歌的传承不够重视,对于鼓子秧歌的研究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这将导致鼓子秧歌的内涵很难被完全挖掘;其二为鼓子秧歌的表演需要花费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进行体会和学习才能掌握,而高校舞蹈教学的最长课程期限只有五年,而且学生也并非愿意将全部精力投入对鼓子秧歌的学习中。因此,仅仅依靠高校舞蹈教学对鼓子秧歌进行传承和创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二)市场化意识过重导致对民间文化传承的忽略

高校對于民间舞蹈的传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并没有将诸如鼓子秧歌等民间舞蹈纳入教育体系的重点。而且在我国许多高校中,选择鼓子秧歌等民间舞蹈作为主修专业的学生逐年减少,无需多久鼓子秧歌就会成为无人选择的冷门专业,从而退出高校舞蹈课程,更别谈对鼓子秧歌的教学创新。这一问题在高校中并不少见。随着社会普遍功利化影响,学生在进入高校选择专业时更容易偏向就业广泛的专业,例如金融、计算机等,愿意投身民间舞蹈的学生越来越少。这种原因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对民间舞蹈传承缺乏足够认知,另一方面是高校受到市场主流文化影响,认为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创新缺乏可利用的商业价值。高校学习氛围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学生自然不愿意对鼓子秧歌等民间舞蹈进行了解和学习,甚至对各类民间舞蹈带有地域性偏见。

(三)创新机制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缺乏

首先,教学内容的创新不足。我们先从鼓子秧歌的教材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对于鼓子秧歌教材的制定相对有限。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许多舞蹈教师依然凭借自身经验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方法通常无法紧跟时代潮流,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学习鼓子秧歌的兴趣。从舞蹈教师整体素质来看,高校舞蹈老师大多是科班出身,虽然具有很强的舞蹈功底,但对于鼓子秧歌这类民间舞蹈缺乏深刻理解。这种现象禁锢了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且欠缺鼓子秧歌所强调的生命力[3]。其次,教学形式的创新不足。一方面,舞蹈艺术非常注重肢体的表现形式,在当前高校舞蹈鼓子秧歌教学中,主要由舞蹈教师进行动作示范然后由学生进行模仿,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缩窄学生的视野,同时对鼓子秧歌的动作了解过于片面。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开始深入各行各业并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在高校舞蹈教学方面,高校由于并未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致使高校舞蹈教学依然无法使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

三、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传承路径

1.善待文化资源完善形式与内容

民间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因此,我国高校舞蹈教学需要将鼓子秧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促使人们重视对鼓子秧歌的传承和创新。首先对于鼓子秧歌的传承,需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充分调动其传承积极性。例如可以由高校出面举办各类舞蹈节,并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以提高学习鼓子秧歌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可以为鼓子秧歌融入新的艺术活力。其次对于鼓子秧歌等民间舞蹈传承而言,或多或少在传承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但是这些压力在高校都不是问题。例如高校可以利用自身“非营利”的属性给予鼓子秧歌更多的传播机会,同时降低民间艺术家在经济上的顾虑,从而将精力完全投入对鼓子秧歌的传承上。由此,才能让鼓子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受任何商业影响,并在善待文化资源的同时为鼓子秧歌开辟出一片传承的沃土[4]。

2.立足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认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时代主流,网络平台在开阔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强烈冲击,许多人在接触西方主流文化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崇洋媚外。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人们将鼓子秧歌等民间舞蹈视为陈旧、过时的产物,人们对鼓子秧歌的传承保护意识开始逐渐淡化。但是历史进程不断向我们证明,传统文化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特别是鼓子秧歌这类扎根地域性的民间舞蹈,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接地气的表演方式能在人们潜意识中形成文化认同。因此,高校需要借助创造思维加强学生对鼓子秧歌传承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让学生对鼓子秧歌传达出的精神进一步掌握,由此培养学生群体的文化创造力。

(二)创新路径

1.拥抱互联网技术创新鼓子秧歌教学

针对教学内容的创新不足,首先需要对高校鼓子秧歌的教材进行更新,可以由高校出面,在民间选取鼓子秧歌中具有代表性和训练意义的技巧动作编入最新的教材中,使学生在舞蹈教学中对鼓子秧歌产生直观的印象。其次需要高校舞蹈教师提高文化素养,并深入鼓子秧歌的诞生地进行深度体验。唯有如此,才能让鼓子秧歌的舞蹈教学更贴近原生态的表演形式,进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备扎实。此外,舞蹈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创新意识,对鼓子秧歌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舞蹈教师通过加入自身生活的感悟,使学生真实感受到鼓子秧歌的丰富内涵。最后,舞蹈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各类舞蹈书籍、尝试各类舞蹈动作来强化自身艺术修养。因为舞蹈艺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相同之处,舞蹈教师通过掌握不同类型的舞蹈,能够在头脑中迸发出艺术的火花,从而为鼓子秧歌创造出多种创新体裁。

2.完善鼓子秧歌风格化教学实践工作

首先,舞蹈教师在进行鼓子秧歌教学时一定要做好风格化教学的引领工作,让学生明白鼓子秧歌中蕴含的抗争和豪迈精神。除此之外,为了突出齐鲁大地的人文涵养,舞蹈教师还应该拓展鼓子秧歌的风格。在此以鼓子秧歌中的大鼓为例。在鼓子秧歌中,大鼓是最具有节奏感的乐器,通过改变不同鼓点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使学生在熟悉节奏感的同时感受鼓点与舞步之间的联系[5]。学生在实际操作大鼓时,可以跟随舞蹈教师逐步掌握大鼓的节奏规律,以锻炼學生对鼓子秧歌风格化的掌握。其次,鼓子秧歌在表演中通常需要用到大鼓、雨伞、扇子等道具,对这些道具的合理运用也能凸显鼓子秧歌舞蹈教学的风格化特点。因此,当前高校舞蹈教师不应该省略鼓子秧歌的动作,而应该通过道具将每一处细节展示在学生眼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彰显齐鲁地区的风土人情,还能增强学生对鼓子秧歌的模仿能力。

鼓子秧歌作为齐鲁大地重要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和风格化,因此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因此,在高校舞蹈鼓子秧歌教学中,需要将这种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民间舞蹈进行传承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我国民间舞蹈展现旺盛的生命力,并使其在时代发展中经久不衰。

注释:

[1]高健:《蒙古族舞蹈与伴奏音乐的完美结合之探索》,《音乐生活》2018年第11期,第64-65页。

[2]高杨:《谈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作用》,《音乐生活》2018年第8期,第71-72页。

[3]代欢:《满族舞蹈在当代舞蹈教学中的应用》,《音乐生活》2018年第6期,第66-67页。

[4]李卿:《现代性理论视阈下的山东鼓子秧歌现当代变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第35-42页。

[5]李卿、礼与闹:《山东鼓子秧歌的结构与反结构》,《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74-78页。

张 哲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秧歌民间舞蹈舞蹈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舞蹈课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