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研究
2021-08-24杨若男阳军
杨若男 阳军
20世纪以来,大多数中国钢琴奏鸣曲还是使用奏鸣曲式,但是在主题构造、展开技法、终止手法、结构规模等方面与典型的西方奏鸣曲式有着显著的差异。作品《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是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中一首非典型奏鸣曲式的作品。作曲家汪立三先生对奏鸣曲式结构原则的把握以及织体展开性技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创作特色都在这部作品中得以体现。本文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对作品《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进行谱例分析,并尝试归纳出汪立三先生对奏鸣曲式进行创新性运用的实践与经验。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两个主题的对比与统一(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第二部分为展开性技法的运用。
奏鸣曲是音乐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体裁之一,在西方音乐创作领域受到了众多作曲家的关注。奏鸣曲式是乐曲结构的一种,这种曲式常常被应用于交响乐、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中,也可用于其他乐章。奏鸣曲式从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较为稳定和统一的结构模版,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因此,在奏鸣曲式中,材料的发展、调性的布局、结构的陈述形式等都有较为常规的呈现方式及手法。20世纪以来,音乐家们不再受传统调性音乐的束缚,開始从音乐的各个元素(即音阶、和弦结构、和声进行、节奏与节拍以及织体材料等)进行无数的革新。不同风格、不同音乐思维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奏鸣曲式这一典型的结构在20世纪也有了新的突破。钢琴自20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中国作曲家利用这一乐器创作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钢琴奏鸣曲。通过长时间的尝试与探索,中国作曲家对奏鸣曲式的运用也不再拘泥于西方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思维。本文的研究对象《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就是一首结构为非典型的奏鸣曲式的作品。
《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创作于1983年,这是汪立三先生所有作品中唯一的一部大型单乐章钢琴奏鸣曲。创作该作品时汪立三先生正执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钢琴家周广仁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奏了汪立三先生创作的钢琴曲《蓝花花》,美国钢琴家杰弗里·杰柯布听完之后非常喜欢这类中国风格的作品,便邀请汪立三先生为他创作一首中国作品,在他的独奏音乐会上演奏。此时汪立三先生对东北二人转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在了解杰弗里·杰柯布的演出节目单后,汪立三先生便决定将黑龙江的二人转艺术作为素材进行创作,便有了这首《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汪立三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部作品:“乐曲基本上是用二人转的曲牌写的,手法主要是多调性……钢琴曲中常见的那些织体我是不用的,如大段的琶音、音阶、分解和弦之类……即便是音型写法也应与主题、主题材料或线条有血肉关系,也就是所有的纵横声部相互间都应有密切的关系。[1]”从中可以看出,汪立三先生与20世纪的许多作曲家一样,在音乐创作中致力于吸收本民族传统音乐元素,致力于打破常规的作曲技法。
本文的目的是以汪立三先生的《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为例,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分为两个主题的对比与统一,即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关系,以及展开性技法的运用两个方面分析汪立三先生对奏鸣曲式进行创新性运用的实践与经验,尝试分析20世纪中国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为了便于笔者突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作品中对二人转曲牌的运用不作详细分析,着重从音乐本体出发,对该奏鸣曲式的呈现方式及手法进行分析。
一、两个主题的对比与统一
在奏鸣曲式中,主部主题往往都与副部主题形成对比。杨儒怀先生在《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中提到:“奏鸣曲式的副部是由前面音乐发展作出准备之后,作为乐曲统一表达事物的另一面而出现的。因此,它应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由于作品的体裁、题材等方面的不同,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对比与差异也会不同。虽然两者需要产生对比,但它们在材料来源上却有着剪不断的关联,副部主题的音调往往由主部主题发展而来。这种“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奏鸣曲式的典型特征。作品《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的主题与副题的写法虽然符合上文中奏鸣曲式的典型特征,但作曲家在创作时加入了个性化的处理与创新性的作曲技法。
谱例1a
谱例1b
谱例1c
谱例1a是作品引子部分的一个片段,也是作品最重要的主题,谱例中标注出的二度音程加上三度音程的动机在整部作品中频繁出现。谱例1b是作品主部主题的一个片段,可以看到左手声部出现清晰的与谱例1a一致的音调。谱例1c的第2小节是作品副部主题的一个片段,将上下两个主题进行对比,可以看出1b的右手声部与1c第2小节的右手声部(副部主题)的音调是一致的。作曲家将副部主题(1c第2小节)提前,并放在主部主题(1b)中一同出现。且在谱例1b中,右手(副部主题)音调的音程关系是由左手(主部主题)的音调发展而来的,在谱例1c第2小节中,左手声部的音调也是由主部主题发展而来,这就使得左右手两个声部、主部与副部两个主题的并置既对比又统一。虽然在典型西方奏鸣曲式的作品中,副部主题由主部主题中的动机发展而来,但作曲家没有严格按照奏鸣曲式内部结构的顺序,先主部后副部,而是在主部主题呈示时就直接将副部主题加入。从中可以看出汪立三先生与许多20世纪中国作曲家一样,想要借用奏鸣曲式这一西方典型曲式结构,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尝试打破传统作曲技法的桎梏,这种新颖且大胆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汪立三先生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奏鸣曲式结构原则的创新性突破。
二、展开性技法的运用
奏鸣曲式的再现部与其他曲式中的再现部有着相同的巩固与收束的功能作用,但也有它自身特有的功能和表现意义。杨儒怀先生在《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中提到,“在奏鸣曲式中,再现部是在这两个主题经过剧烈的解体性变化或展开性的发展,有时是十分戏剧性的变型发展之后而出现的”。因此,奏鸣曲式的再现部不仅要体现出巩固与收束的功能,还要使得两个对比的主题以一种新的调性关系和相互更加紧密的表现形态出现。在作品《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中,作曲家采用了倒装再现的手法,且没有使用钢琴曲中常用的织体。
谱例2a
谱例2b
谱例2a的第2小节是作品副部再现的一个片段,调性在再现时并未回归主调,反而保持在原本的调性上,这体现了作品调性布局的非常规性。谱例2b是作品主部再现的一个片段,左手声部出现较大规模的B持续音,右手声部的音调与呈示部中相同(见谱例1a),都为二度加三度的音程关系,以及调性为A宫系统B商调式都可以判定出此乐段为主部再现。在作品中,谱例2b在谱例2a之后出现,所以判定作曲家采用了倒装再现的手法。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再现部中并没有使用钢琴曲中常用的织体写法对主部主题进行变化再现,而是采用主题音调纵向叠置的手法(见谱例2b中的标注),让纵向、横向声部相互间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在整首作品中,汪立三先生虽充分运用了奏鸣曲式的展开性技法,但在多次织体展開中都没有运用钢琴曲中常用的织体,在音型写法上十分注意与主题、主题材料或线条建立一种“有血肉”的关系。
结语
通过对作品《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的分析,可以看出汪立三先生的这部作品无论是对奏鸣曲式结构原则的把握还是织体展开性技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想要打破传统奏鸣曲式的规范,极具个人创作风格:在呈示部中,音调材料来源于主部材料的副部主题提前出现,并与主部主题形成左右手并置,形成两个主题之间对比又统一的关系;整个作品充分运用了奏鸣曲式的展开性思维,采用主题音调材料纵向叠置等多种新颖的手法对织体材料进行多次展开。除了以上这两点外,作曲家还运用了多调性、平行大七度等现代作曲技法。作品《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充分展现出汪立三先生钢琴音乐创作的高超技术,同时也体现出20世纪中国作曲家一直在不断积累对奏鸣曲式进行创新性运用的实践与经验。奏鸣曲作为众多钢琴曲体裁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特色。[2]奏鸣曲式是钢琴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曲式结构之一,对这一传统西方曲式结构的创新性运用,作品《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为中国作曲家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注释:
[1]苏澜深:《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汪立三先生访谈录》,《钢琴艺术》1998年第1期,第4-9页。
[2]杨佩红、范晶晶:《胡梅尔钢琴奏鸣曲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音乐生活》2020年第10期,第84-87页。
杨若男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在读
阳 军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